书城历史蒋介石六十大诀笔
10682700000066

第66章 儒字诀

——蒋介石在启蒙阶段,接受了大量中国传统旧学的熏陶,所以儒家思想已经深深铭刻在他身上。即使作为一个革命者,他也摆脱不了身上那种根深蒂固的封建气质,并且终身如此。

◎讲求孝道为先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道一直是中国人最为重要的品质。一个人必须孝顺父母、尊重长辈,才能得到大众舆论的支持,才能在成功的路上越走越远。

1907年,清政府陆军部的“通国陆军速成学堂”(保定军校前身)在各省招考,蒋介石参加报考。通国陆军速成学堂在浙江招收14名,报考者千人,蒋介石因为有以前日本补习的基础,就被录取了。第二年,清政府陆军部在保定军校里考选留日陆军学生,蒋介石本来无报考资格,经过一番努力,获准参加考试,结果入选,被破格保送去日本就读“士官预备学堂”。所以,蒋介石又出洋留学了。其中寒、暑假他回家与妻子相聚的时日也为数不多,结果,他又恢复了以往对毛福梅若即若离的态度。蒋母为蒋介石娶年龄大一些的媳妇,原有早日抱孙之心,但多年不见毛氏生育,未免有些心焦。那次暑假蒋介石回来后,毛氏终于有孕了,王采玉喜形于色,对儿媳关怀备至。寒假,蒋介石又归乡探亲,夫妻关系仍是不冷不热。夫妻俩有次因小事争吵起来,一时间蒋介石大发脾气,毛氏顶撞几句,他一时性起,竟抓住妻子拳打脚踢。毛氏怀胎已七八个月,被踢之后悲伤已极,倒在床上哭泣,开始不觉十分疼痛,片刻之后加剧了。王采玉闻声赶来,大骂蒋介石,命他赶快请医生诊治。医生赶来后,给毛福梅又是诊脉又是服药安胎,但是一切已无效,当夜就小产了。蒋母伤心至极,痛责蒋介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气消了之后,她又对儿子循循讲了一大通的道理。蒋介石素对母亲敬重,怕母亲动怒伤心,马上跪下听训。

蒋介石所遵从的孝道,是用来为自己的利益服务的。但是一个人只有做到了真正发自内心的孝顺和恭敬,才能达成基本的人格品质。

蒋介石深知,要想获得良好的口碑,很简单又很有效的做法便是遵循孝道。而他骨子里深刻的儒家思想和传统伦理,又让他对孝道是心悦诚服。不论他在外是如何的呼风唤雨,只要回到家中,他就是母亲膝下一个听话而恭敬的孝子。

◎谨遵中国古法伦理

中国的古法伦理有着自己民族和历史的特色,其特点也就是研究中国法制史的学者们所谓的“礼法结合”、“法自君出”、“家族本位”、“伦理法治”。从内容上看,中国传统的国家规范体系由三个层次构成:首先,以王道来整合国家思想,即所谓德治或刑治相结合,由上至下的社会控制。其次,国家权力由皇权与神权分享,在道统与政统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存在着微妙的统治秩序的平衡。最后,“法则公平、权利等差”。自皇权以下,不同社会等级的人所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各不相同,特权等级拥有司法特权。

蒋介石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对于古法伦理有特殊的看法和运用手段。

1932年5月21日,蒋介石又亲自兼任“豫鄂皖三省剿共总司令”,重新纠集63万兵力向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军事“围剿”。6月7日上午9时,蒋介石由南京乘军舰出发,18日,在江西九江、庐山召开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五省“剿共”会议。在会上,蒋介石宣布了“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第四次“剿共”方针。从前三次“围剿”失败的教训中,蒋介石认识到,“仅凭军事力量根绝共产党武力,是颇为困难的”,此次要通过“讲政治”,“争取民心”。怎样争取民心呢?蒋介石最重要、最具体的措施,就是在豫、鄂、皖三省开始推行“保甲制度”。8月,蒋介石以鄂豫皖三省“剿共”总司令部的名义,颁布了《“剿”匪区内各县编查保甲户口条例》,开始在红色革命根据地建立保甲制度。保甲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曾使用过的统治人民的一种制度。据考证,在北宋时代施行过。保甲编组,以户为单位,设户长;十户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这个基层组织制度,把所有的人民,不分职业、地位、性别、年龄一律编组起来,使老百姓“共具联保连坐切结,声明结内各户互相劝勉监视,绝无通暮匪或纵匪情事,如有违犯者,他户应即密报惩办。倘瞻私隐匿,各户应负连坐之责”。蒋介石把他曾在军队中实行过的最残酷的“连坐法”,又强加在全国人民身上,剥夺了人民最基本的人身自由权利。由于当选保甲长的,多是豪绅地主及其爪牙,这样,国民党就把所有的土豪劣绅组织了起来,他们压迫人民有了合法的权力。广大人民愤怒地诅咒保甲制度说:“保甲、保甲,人人披锁又带枷:保长去拿锁,县长去拿枷。”

蒋介石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从故纸堆里翻出封建残余为自己服务。这在我们今天看来必须严加谴责。要以史为镜,必须选择精华的部分,让祖先留下的智慧在今天重放光彩。

◎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中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蒋介石对于自己十分严格,可谓是懂得修身;他对于子女也十分严格,以此齐家;而治国平天下也一直是他的一个理想。

蒋介石严格督促蒋经国学习,有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那就是成为一个大有作为之才。不过,他对蒋经国的具体要求,则因时、因境而有所不同。他最注重的是,用儒学塑造蒋经国的德性。他给年幼的儿子开的书单中,最主要的是四书,尤其是《孟子》、《曾国藩家书》。他期望蒋经国“不愧为蒋氏之子”,成为“治国”之才,而“治国”,始于“齐家”。“齐家”的标准,“在家,对亲需要孝顺”。他效法曾国藩对自己子弟的训诫那样要求自己的儿子,在承袭传统道德上成为模范,甚至在政治上也要效法曾国藩,作为“中国的政治家”。1922年,蒋经国离开家乡到上海,考取了万竹小学,成为四年级的插班生。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家乡学校的教育,是新式的教育,课程有外文、数学、生理卫生、人文科学、历史地理。此时的蒋介石不是保守的而是能趋时而进,他在督促儿子读书的观念上,也很有长进,要求儿子用心学习英文,他说到这样的程度:“现在时世,不懂英文,正如瞎子一样,将来什么地方都走不通,什么事业都赶不上。”于是这个对学外语并非很在行的父亲(因为他有念德文、俄文均半途而废的不良记录),却给儿子额外地规定学习任务,传导如何学习外语,云云。如此蹩脚的家教,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从蒋介石对孩子的教育中也可以看出,他是极希望自己能够用儒家思想的经典治国,用中国传统文化为一个稳固的政权奠定思想基础。他把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通过不断学习和传承儒学联系在了一起,并且要求子孙后代都将之发扬光大。

◎以儒学教子

儒学起源于东周和春秋时期,和“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并称诸子百家之一。从汉朝汉武帝时期起,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如果从孔子算起,绵延至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了。

儒学讲求“君子之道”、“中庸思想”。这种温和的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的性格。蒋介石也依照儒学,慢慢从修养、文化等各个方面培养子女的君子品行,希望赢得良好的社会舆论和社会声誉。

“生子肖父”是每个为人父者本能的愿望,蒋介石自己也未能免俗。蒋经国幼时所受教育的模式几乎就是乃父当年的翻版,甚至连所读书目都大抵相同。江南所著的《蒋经国传》中曾说:“蒋先生当年的理想,受他自己生长时代的局限,是个典型的国粹主义者。认为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认为故纸堆里有为人治事的指南针。经国仅十岁,硬要他读《说文解字》,寄给他一部段玉裁注解的《说文》,并且指示说:‘此书每日认得十字,则三年内必可读完,一生受用不尽矣。’到了第二年,又去信叮嘱他读《诗经·尔雅》。”

蒋经国本人也曾回忆说:“父亲指示我读书,最主要的是四书,尤其是《孟子》;对于《曾国藩家书》,也甚为重视。”又说:“平常我写信去问安,父亲因为事忙,有时来不及详细答复,就指定《曾文正公家训》的第几篇代替回信,要我细细去参阅。偶或因我报告身体有病,父亲回信就说是我没有好好地读《曾国藩家书》的缘故,因为那书里面对于如何保持健康,是说得很详尽的。父亲又常常把自己阅读过的各书交给我读,书里不但有父亲亲笔圈点、批语和心得,并且还将重要的地方用记录提示出来。”

从蒋介石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用儒学教育子女的态度,让子女也能深谙儒家的中庸之道,以便在混乱的世道中如鱼得水、灵活自如,走出成功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