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蒋介石六十大诀笔
10682700000020

第20章 通字诀

——作为一个投机者,蒋介石的成功,不是因为他个人格外聪明,或者因为他很有钱,更重要的是他拥有很多的人脉和资源,善用“腾转挪移”大法,在需要的时候,总是有办法可想,有路可走,并且不管什么办法都敢厚着脸皮去试。

◎和敌人也是面上的朋友

中国的先贤在教导世人的时候一般会说“冤家宜解不宜结”,也会说要“化干戈为玉帛”,要化敌为友。的确如此,敌人不能多树,要想有路可走,并且有路可以走通的话,那就一定不能自己为自己设置一道道障碍。所谓为人要通达讲的就是我们要多交友,少树敌,为自己营造一个四通八达的交际圈,从而能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如鱼得水。

在蒋介石崛起的过程中他几乎和全国的地方军阀都发生过或大或小的冲突,甚至几度兵戎相见,欲置对方于死地的情况也几乎天天都在上演。但是在冲突的同时,蒋介石也极力地拉拢、分化、瓦解对方,除了封官许愿、给予物质奖励之外,深谙厚黑之道的蒋介石更是为了做好面子上的功夫而出足了力。

在历时7个月之久的中原大战中反蒋联盟战败,该联盟的核心大军阀阎锡山被迫逃往大连。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在国内形势巨变,阎锡山趁机从大连逃回自己的大本营山西,并且重新上台。由于这时候的政治形势和一年前中原大战之时已经大不相同,这时的蒋介石在华北“围剿”红军的战役中损兵折将,而他本人不像阎锡山久居山西、实力雄厚,他在山西没有嫡系军队,这时最明智的做法就是拉拢阎锡山,至少不能够让阎锡山反对自己。在阎锡山复职一年之后,蒋介石开始了面子上的拉拢。

首先,他不仅宣布对阎锡山在中原大战中的错误既往不咎,并取消了对阎锡山的全国“通缉令”。1934年,蒋介石还携夫人前往山西进行访问,并且亲热地表明要和阎锡山“共商国是”,这真是卖了阎锡山一个很大的面子,蒋委员长直接在全国面前表明了自己对阎锡山的器重。不但如此,蒋介石提出要去阎锡山的家中看望阎瘫痪在床多年的老父亲。阎锡山这时候真的是有些感动了,他命人将老父亲抬到宅子的大门口迎接蒋的到来,蒋介石看到阎的老父亲之后立刻毕恭毕敬地鞠了三个躬,这样的做法真的是为阎锡山挣足了面子。

经过这三步,蒋介石算是成功地实现了“化敌为友”。蒋介石的山西之行,并未为阎锡山带去军火粮食等实质性的帮助,但是为什么能够收到这么好的效果呢?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国人大都好面子,若是面子功夫做得到位,那你“化敌为友”就难有不成功的时候了。

蒋介石明白,在竞争存在的环境下能够主动拥抱敌人的,一定会在斗争中占上风,往往易于“制于人而非受制于人”。因此他不但会和敌人做面上的朋友,而且这个面还一定要做得足,做得够,做得大,这样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

◎有用哪管他是黑道白道

西方有句名言:“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在国际关系纷繁复杂的今天是各国间相处的至上原则之一,其实这个道理也可以用在待人处事之中,厚黑学认为:人与人之间一切明争暗斗、对立合作,无非就是两个字——利益。如果离开了利益,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又是为了什么呢?所以在利益面前,黑道白道的性质是没什么区别的,只要能够为你所用,那么就不用再考虑其他的事情了。

蒋介石交朋友往往不在乎对方的名声,他只在乎是否对自己有用,不管黑道白道只要对自己有用,他一定认真接纳,丝毫不顾忌对方的身份。而且在发迹之后,他往往也不掩饰自己与那些所谓流氓势力的结合,相反,还给那些流氓势力以很高的礼遇,这就使那些黑道人物或者说半黑半白的人物心存感激,无不尽全力报答蒋介石的“知遇之恩”。早年,蒋介石在上海依靠的黑道人物一是虞洽卿,二是黄金荣。虞洽卿是商人出身,但是和上海青红帮来往密切,黄金荣是上海黑帮老大,是蒋介石的老师。蒋介石在发迹过程中受这两个人的恩惠很大,后来对两人也很是尊重,对两人的礼遇也颇高。

蒋介石对黑道的人,或者不符合大众认可的交友条件的人不是一概拒之千里,如果他们对你可能会有关键性的帮助的话,那么不要犹豫,一定要把他拉入你的阵营。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就以门客众多而著名,其中不乏许多小混混式的人物,但最终往往是那些所谓鸡鸣狗盗之辈帮助其做成了大事。蒋介石的用人之道大体上也是如此,在他早年浪迹上海的过程中就结识了很多劣迹斑斑的“江湖人”,但是他将这些人都加以笼络,为他的政治服务,并且事实证明这些人在关键时刻也都派上了用场。

每个人需要的方式不同。有人需要钱,有人需要面子,有人需要官位,种种不同。蒋介石最初是在黑道势力的帮助下才在上海占住了脚跟,蒋介石当然不忘投桃报李。黑道人物一般都不缺钱,他们需要的是来自白道的尊重,针对他们的这个心理蒋介石为他们做足了面子。在10年内战期间蒋介石任命黄金荣为南京国民政府参议,并授予他一枚勋章,在他们家的花园落成之际,蒋介石也特别关怀,送上了“文行忠信”四个字。

可见蒋介石的为官秘诀就是,不论黑道白道,只要能为我所用就是聪明的选择。

◎独辟蹊径,办事更迅速

在人人皆走正道的时候,如果能大胆尝试一条新的道路,很可能新方法就成为了克敌制胜的法宝。办事要讲求的是效率,而不必拘泥于采取的手段,出其不意和独辟蹊径才是成功的诀窍。

这个道理在中原大战前两派为了拉拢张学良的过程中体现得很明显。大家一般都会认为要想拉拢一个人,一定要表现出足够的诚恳,让他明白你想与他合作的诚意,让他知道与你合作的好处。于是反蒋联盟出手了,他们一再地找说客去游说张学良,一再地向张学良表示自己的诚恳,但是一点切实的东西都拿不出来,使得张学良反而觉得反蒋联盟一点诚意都没有。蒋介石就完全不一样了,他走的不是正道。蒋介石先是派出了自己的亲信张群等人日夜不停地轮班盯在张学良的身边;然后第二步就是采取名利的诱惑了,蒋介石任命张学良为副总指挥后又任命张学良为平津卫戍总司令,任命王树常为河北省主席,这等于直接把平津、河北送给了奉系;这样都还不算完,蒋介石还开始对张学良的手下进行了分化和瓦解,以高官和厚禄收买张学良的部下。这一切都是为了使张学良这种聪明人知道自己不是好惹的,让张学良明白蒋介石是可以不择手段的。最终张学良妥协了,蒋介石取得了胜利。

蒋介石的心法是要在走这条路之前大概计算出走这条道路会付出的艰辛程度,如果很艰辛但是达到目标的几率却很小的话,那么放弃这条道路就会是一个相对比较明智的举动。人生的机会有限,时间有限,要充分利用最短时间做出最大成绩,才能比别人走得更远。

走前人走过的路,不用自己重新探索,摸着石头过河。但是往往获得的收益会比别人少。如果能够做吃螃蟹的人,虽然辛苦一些,风险大一点,但是获得成功的机会比别人都更多,收获也会更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所以每个人在寻找自己的成功方式的时候,都应该发挥自己的特长,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自己的模式。

蒋介石坚信,只要多使用创造性思维,在前进的道路上不盲从,不被动,就比那些被动盲从的人有更大的机会摘得你所渴望的果实。

◎条条大路通罗马

有句话叫“条条大路通罗马”,指的是想要通往成功,可以采用很多方法,有极大的选择余地。蒋介石的失败,恰是因为他选择了利益最大化的道路,采用急功近利的办法,导致民族陷入痛苦的深渊。

“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蒋介石相信中日的冲突可以由国联和英美等大国的干预解决,因此对苏联并不抱积极态度,但是在“一·二八”事变后,仍不见国联方面有任何的行动,于是蒋介石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开始倾向于“联苏”。但是,他的联苏不代表也要联共,反共是他所有战略的基础。因此,蒋介石在制定了联苏政策之后又采取了一系列的阴谋,进一步实现了自己的计划。果然苏联斯大林方面看重自身的利益,为了避免自身遭到德国法西斯与日本法西斯的夹击,他们重视于蒋介石方面军队的力量,只要蒋介石不站在日本人的阵营中,苏联方面就对一切采取默许,并且要求中共在抗日统一战线中服从于国民党,而且将大部分的援助物资批给了国民党军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蒋介石的“联苏抑共”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蒋介石的狭隘的反共态度导致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破裂,也使得大量人力物力无端牺牲浪费。而历史最终证明了,只有坚持团结、民主、合作,才能最终找到通往成功的道路。

虽然说每条道路都有可能成功,但是付出的代价是不同的,收获的结果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们应该像博弈一样,在走一步棋之前想得远一些,最好能想到几步之后的战局和应对。这就意味着认准目标后可以多尝试几条道路,然后择优而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你才会下出最绝的一步好棋。

在想达成目标之前,要仔细思考,思考我究竟有多少种办法可以达成我的目标,现有状况下有多少条路可以帮助我接近我的最终目的地。找到所有的解决办法之后才能合理分析出最易于达成的一条或几条道路,然后根据道路行走的难易状况合理分配自己现有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最快最高效地实现自己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