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桃芳,1931年出生,江苏兴化人,算是郑板桥的同乡,不过和这位文豪不同,张桃芳没有太高的文化,因为童年的生活没有给他学习的机会。他的幼年恰好赶上日军侵华,那时,附近的日军隔三差五就要来村里扫荡,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但勇敢朴实的农民们并没有被敌人的嚣张气焰吓倒,除了偷袭式的反抗之外,他们也和敌人打起了心理战。鬼子每次要来村里祸害时,乡亲们就杀鸡,然后将鸡血泼在鬼子的必经之路上,每每到了此时,平日里看似凶神恶煞的鬼子就会立刻兴致大减,对于满地的鲜血,这些丧心病狂的刽子手们似乎也颇为恐惧。这让张桃芳悟出了两个道理:一是看起来凶残的敌人其实非常胆怯,二是血债必须要用血来偿。
然而,年幼的他没到可以参军的年龄,只能看着自己的同胞把日本人打回老家。抗日战争胜利后,少年张桃芳当上了当地的儿童团团长,各村的少年都聚集在他的身边,加起来足有五六百人之多。这些孩子,大都十几岁的样子,但作战经验已非常丰富,受到游击队的耳濡目染,他们懂得了如何与敌人周旋,这种直接来自战争的经验对张桃芳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1947年兴化当地的还乡团反攻,还乡团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地方反动武装,是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从解放区逃亡的地主、恶霸组成的。他们在国民党反动派的支持下,随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到处反攻倒算,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除了对当年的游击队员及其家属进行血腥报复之外,儿童团的这些孩子们也成了他们的目标。副团长被他们诱捕后毒打致死,紧接着又在兴化全境通缉张桃芳。然而让他们意想不到的是,疯狂的搜捕没有任何结果,还乡团找遍了四周乡村,但就是没有张桃芳的影子。其实,就在他们恨得咬牙切齿的时候,乔装打扮后的小张团长就在离家不远的田里悠然自得地放牛、吹口哨。在这个16岁的大孩子心里,充满了对敌人的轻蔑,对他而言“最危险的地方往往最安全”已经成了一个常识。
就这样,日本鬼子让张桃芳明白了敌人的可恶,反动派又让他懂得了战场上的周旋。1951年,全国解放后不久,张桃芳响应国家号召,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9月,随部队进入朝鲜战场,到1953年1月中旬,张桃芳抵达一线阵地,成为了站在最前线的战士。
1953年,这时距朝鲜停战只有半年多的时间了,为了能够在谈判桌上取得主动,打几个漂亮仗成为志愿军最为重要的任务。作为普通战士,英勇作战、苦练枪法也成了大家的共识。和那些千锤百炼的老兵相比,张桃芳似乎缺少实际作战的经验,但儿童团时期与敌匪的周旋则让他练就了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敌人时,这个不到二十岁的大男孩常常能保持惊人的冷静,这种冷静恰恰是一个狙击手所必须具备的品质。从这一点来说,张桃芳称得上是天生的狙击手,而天分加勤奋,促使他成为了一名狙击英雄。
按照当时的作战分工,张桃芳所在的连队主要是据守阵地,此阵地正是上甘岭战役中英雄黄继光牺牲的597.9高地。自从进入阵地的那一刻,激荡在张桃芳心中的就是一股英雄之气,杀敌成了他最大的追求。闲暇工夫,他不是向老狙击手请教射击要领,就是端着步枪瞄个不停。因而当他真正成为一名狙击手时,很快就进入了角色,第二次参加狙击作战就击毙一名美国兵。
由于初次作战表现优异,连里的干部就发现张桃芳是一位可造之材,立刻选送他到团里举办的射击训练班集训。在训练班中,他与其他狙击手们交流体会,经验和技术又得到进步。训练班结束,团长亲自考核射手们的枪法。轮到张桃芳时,他没有打靶子,却五枪打落四只飞鸟,让所有人惊叹不已。
回到连队之后,张桃芳选取有利的地形,一次蹲守往往就是数个小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准确的枪法让他在阵地上备受瞩目,在此后的40多天时间里,他用240发子弹,毙伤了71个敌人,成为全连第一号狙击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