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青少年最该读的经典情感故事
10681400000032

第32章 高山流水

春秋时期,晋国士大夫俞伯牙精通音律,琴艺超群,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不过,俞伯牙虽然经常受到人们的称赞,却并不快乐。因为他发现人们总是说“伯牙的琴弹得真好”,却说不出好在哪里,更听不懂那琴声中透露出的深邃的情感。于是俞伯牙常常在无人时叹息道:“我什么时候才能找到一位知音人呢?”

想不到他的知音人竟然真的出现了。一天,俞伯牙奉晋国国君之命外出办事,他乘船经过汉阳江口时,被优美的景色所吸引,便在船舱中弹奏起古琴。

当他弹奏完一首时,岸边突然传来一个声音:“多么美妙的琴声,就像这迷人的景色一样令人陶醉啊。”俞伯牙心中一动,赶紧走出船舱,想看看是谁听出自己在用琴声描绘景色。

这时,他看到岸上站着的是个其貌不扬的樵夫,只见这樵夫穿着一身打满补丁的衣服,背上背着一捆木柴,手里还拿着一把破旧的砍刀。

俞伯牙并没有因为樵夫身份低微而轻视他,而是热情地把樵夫请进船舱。在交谈中,樵夫告诉俞伯牙自己的名字叫钟子期,自小就十分喜欢音律,但是因为家里穷,没能接受正规的音律训练,只能偶尔偷听别人的演奏“过过瘾”。于是俞伯牙就让钟子期坐在自己身边聆听琴音。

俞伯牙想着高山弹奏一曲,钟子期就听出琴曲在描绘巍峨的高山;想着江河弹奏,钟子期就感叹琴曲像流水一般婉转。俞伯牙兴奋极了,高兴地拉住钟子期的手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两人当时就结为异姓兄弟,还促膝谈心,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由于俞伯牙还有公务在身,最后不得不与钟子期依依惜别。临走前,他们相约明年这个时候还在这里见面。

时光飞逝,第二年临近约定的日期,俞伯牙便向国君告假,但当时时局动荡,国君怀疑俞伯牙要另投别国,就迟迟没有答应。俞伯牙非常着急,他不愿意对钟子期食言,索性不再等待国君的批准,就私自收拾好行装启程了。

俞伯牙带着几个仆人紧赶慢赶,终于在约定的那一天来到了去年停船遇见钟子期的地方。俞伯牙心情激动地站在船头四处张望,可是却没有望见钟子期的身影。有个仆人忍不住说道:“大人,谁会像您这样把一年前的约定牢牢记在心里,那人恐怕早就忘了这事了。”

俞伯牙坚定地摇摇头说:“不会的,我和子期贤弟虽然只认识了一天,但早已心心相印,他绝不会辜负我们的约定。我想他可能遇到了难事,无法脱身前来。”

听到俞伯牙的话,几个仆人面面相觑,再也不敢多说什么。

大家又在船上等了一会,俞伯牙起身说:“我们去子期家看看吧,说不定他有什么需要我们帮忙的。”

走出一里地,俞伯牙看到路边有个白发皓首的老者正在慢慢地走着,便上前去施了一礼,问道:“老伯,请问钟子期家在什么地方?”

那位老者却用怀疑的语气反问道:“你找钟子期有什么事?”

俞伯牙连忙解释道:“我是他在京城的朋友俞伯牙,与他约定今日在江口见面,可直到现在也不见他来,不知他究竟遇到了什么难处。”

没想到这番话竟让那老人流下了眼泪,他说:“俞大夫,你终于来了。我是子期的父亲,那年你走后,他就生了一场大病,临终前,他对我说,让我一定要把他埋在江边。他还说,虽然不能活着与你会面,聆听你的琴声,但死后还是要到江边等你,要信守约言……你看到离江边不远的那座新坟了吗?那、那就是他,是他在那里接你啊!”

听到这里,俞伯牙悲痛地大叫一声“子期贤弟”,便昏倒在地。等他被仆人救醒后仍觉得心如刀割。他跟着钟父来到那座新坟前,看着那简陋的墓碑上刻着的“钟子期之墓”几个字,不由得悲从中来。他将瑶琴取出,盘膝坐在坟前,倾尽全力奏出一曲《高山流水》,那悲凉、绝望的琴声让江边的飞鸟仓皇四散,钟父和几个仆人也被琴声感染,一个个泪如雨下。

一曲弹完,俞伯牙突然举起瑶琴,用力摔到地上,珍贵的瑶琴竟被他摔得粉碎。他掩面而泣,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能弹给谁听呢?”

从此,俞伯牙再也没有弹过古琴,可是那首感天动地的《高山流水》却流传了下来。很久以后,当人们听到这首古琴曲的时候,仍会为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友情唏嘘不已。

一曲《高山流水》让俞伯牙与钟子期这对知音名垂千古。而所谓知音,便是两人的心灵相通,无需过多的言语,便能感觉到对方的心声,那种心灵的共鸣,传递出的是一份惺惺相惜的情谊。

知音是友情的升华,它不在乎时间的长短,距离的远近,只要相知,哪怕相隔千山万水;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能够彼此理解,彼此关怀。也正因为这样,知音才尤显珍贵。倘若我们有幸寻觅到自己的知音,便一定要用自己的真情与真心去保养这温暖而淳厚的情感,用心灵去应和对方,奏一曲人间至纯至美的《高山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