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化建设的环境
继续推进玉溪市“十五”期间现代化建设,必须对当前世界的大格局、大变化、大趋势有个准确的判断,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有个总体的把握,对我市现代化建设的现状有个全面的认识。也就是要把我市现代化建设放到国际国内和我市现实环境中来考察。
从国际环境看,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快,知识经济迅速到来,世界经济结构进入了新一轮大调整时期。我们清楚地看到,在这一时期,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知识经济将迅速向发展中国家推进;国际产业分工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发达国家将加快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跨国公司并购继续扩大,企业兼并重组成为国际投资的重要方式。这些国际环境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告诉我们,我市“十五”期间的现代化建设,必须要有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加长远的战略眼光,必须充分考虑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对未来发展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必须抓住国际性的历史机遇,自觉融入国际经济循环圈,增强参与国际分工的远见,才能抓住机遇,使我市的发展顺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
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对外开放全方位拓展,结构调整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十五”发展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我市“十五”期间的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自觉运用深刻变化的经济体制激活各种生产要素。必须充分把握和研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必须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加快发展。
从省内的环境来看,我省经济发展已经具备较好的基础,各项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九五”计划基本完成,为加快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省委六届十一次全会,制定了全省“十五”的发展思路,提出了“在确保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力争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过10年或更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我省综合经济实力由全国中下水平提高到全国中等水平”的奋斗目标。特别还明确,昆明和玉溪要加快工业化进程,率先实现现代化,带动欠发达地区发展,从而最终实现全省的共同富裕。我市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充分利用我们改革与发展的良好环境,发挥我市在全省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优势,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理性履职观区域发展战略观从市内的环境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从“六五”至“九五”,玉溪先后制定并胜利完成了四个五年计划。特别是“九五”期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原玉溪地委、行署和市委、市政府率领全市各族人民认真贯彻党中央的一系列方针和政策,立足市情,采取了促进经济增长的有力措施,基本完成“九五”计划,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九五”计划主要目标的实现,为实现“十五”计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发展阶段,是经济体制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型,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大调整,产业全面提升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必须努力加以解决。主要是:经济结构不合理,支柱产业单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足,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县域经济发展不快,地方财政增长艰难,经济开放程度不高,各类人才紧缺日显突出,城乡人民收入增幅下降,社会保障任务艰巨。同全国发达地区相比,观念落后,改革滞后,市场化进程不快,尤其是体制创新不够,严重影响了新形势下生产要素集聚能力的提高。
总的来看,我市现代化建设有一个好的环境,也有不利因素;有机遇,也有挑战;有困难,也有希望。我们要利用环境,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克服困难,迎着希望,坚定不移地推进我市的现代化建设。
二、近期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从新世纪开始,我市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加快推进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这是一个里程碑、新起点,今后五年,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极为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发展得怎么样,对我市新世纪的发展来说十分关键。这个时期发展得快一点、好一些,就能够为实现第三步战略发展目标开好头、起好步。
一是把发展作为主题。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玉溪经济和社会所有问题的关键。改革开放20多年来,玉溪各项事业取得显著的成就,成为了全省的排头兵,这主要得益于全市人民集中精力,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未来5年,要继续解决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突出矛盾。解决支柱产业单一,经济发展不平衡,山区民族地区发展滞后的问题,只有靠发展。要进一步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率先在全省实现现代化,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发展。因此,加快发展是“十五”期间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战略思想。
二是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十五”期间玉溪已经进入到必须加快结构调整才能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特别是“两烟”双控以后,我市出现了经济增长乏力和效益不高的局面,深层次原因就是结构调整滞后。由此,支柱产业单一,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协调等问题更加突出,因此,要把结构调整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做到在加快发展中推进结构调整,在结构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
三是把改革开放和技术进步作为动力。近期的发展是置身于国内经济与全球经济更加融合、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更加突出的大环境中,必然要求我们一方面要进一步推进全方位的对内对外开放,积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战略,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经济的外向度,这样才能拓展发展空间,才能源源不断地为全市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要求全市上下要强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把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自然资源优势,依靠资本投入逐步转到主要依靠知识和技术的进步上来。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和发展全市的产业,这样,才能蓄足后发优势的动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是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的出发点。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是党的宗旨,是政府工作的目标,也是发展经济的目标所在。改革开放以来,玉溪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总的讲还不富裕,城镇居民收入还不高,农民收入增长还十分缓慢,边远山区还有贫困人口,城镇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的再就业与社会救助的任务还很重。我们要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努力地增加城乡居民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和城镇低收入者的收入,积极扩大就业,努力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把全市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
五是要做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我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接近2000美元,达到东部一些省区的水平。消费结构从物质消费为主向物质消费与服务消费并重转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质量和自身发展越来越重视。在“十五”期间既强调加快经济发展,也更加重视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对社会的关注,立足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开发人才资源、扩大就业、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努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我市的农业农村工作,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基本途径,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要处理好五个关系。即:数量和质量的关系,由以抓数量为主转到数量、质量并重,以提高农产品质量为突破口,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产和增收的关系,由过去以抓增产为中心转到增产、增收一起抓,以增加农民收入统揽农村经济工作全局,做好农民增收这篇大文章;生产和市场的关系,从过去重生产轻市场转到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生产上来,牢固树立市场意识,促进产销衔接,真正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逐步做到以销定产;发展市场经济与支持保护农民的关系,建立和完善农业保护体系,强化对农业生产的保护和支持;城乡协调发展的关系,加大城乡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快小城镇建设,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
二要实施“七大工程”,即: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工程,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加工龙头企业建设;科技兴农工程,搞好农业高新技术、高效农业示范园建设,良种繁育体系、实用新技术开发体系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强水利建设、农田建设、乡镇公路建设、电网和农话通讯网建设;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体系等建设;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和小城镇发展工程,完成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农业人口非农化;扶贫攻坚工程,继续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程,搞好退耕还林,努力建设生态村,治理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三要实施地带经济发展战略。按照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全市大体可分为城乡融合区、湖岸沿线区、中海拔山区、干旱山区、低热河谷区、高寒山区等六类地带。要从各类地带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地带的发展方向和重点,根据不同地带的特点布局生产力,充分发挥各类地带的比较优势,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合理分工,协调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带经济格局。
四要深化农村改革。要继续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在坚持农民自愿的前提下,允许土地使用权等生产要素有偿转让、出租、入股等多种形式,探索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实现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模式向规模化、企业化生产转变。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和农村供销社改革,完善粮食收购保护价、粮食储备和风险基金制度,加快农村税费改革,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二)全面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加快工业化进程
第一,积极进行工业改组改造。工业化是我市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市工业基础薄弱,固定资产128亿,剔除烟厂的69亿,只有59亿。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进步为支撑,以提高竞争力为核心,实施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升级,加快工业化步伐。一是继续巩固和发挥“两烟”及其配套产业优势,加快传统优势产业改组改造和结构升级,形成支撑持续快速发展的基本力量。二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度重视高新技术运用,促进产业升级。三是实施名牌战略,五年内要使省级名牌数量明显增加,大多数名牌产品产销量翻番。四是切实加强工业企业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和经济效益。
第二,加快群体支柱产业建设。培植群体支柱产业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我们要强化产业发展导向,建立健全政府对资金、技术、人才要素向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先导产业集聚的鼓励和引导政策体系,推动群体支柱产业建设。突出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优势传统产业,全面推进“两烟”及其配套产业、特色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以旅游为突破口的现代服务业、建筑建材业四大支柱产业建设。2005年,力争特色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旅游为突破口的现代服务业、建筑建材业在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35%以上。
第三,加快培育信息产业。要围绕把玉溪建成集数字化、智能化、综合化、宽带化、个人化于一体的现代化信息城市的战略目标,重点要抓好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推广应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信息企业和开发信息产品三个环节。使信息产业发展成为我市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信息产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达10%以上。
第四,调整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我们要把调整所有制结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使非公有制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省,成为全市经济的生力军和新的增长点。一是打破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全面落实省市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参与公平竞争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二是进一步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领域。加快国有经济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通过放弃控股、减少股权、合资合作、资产变现、租售结合、破产兼并、公开拍卖等多种形式退出,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腾出空间。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制。三是不断提高非公有制企业的整体素质。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加快改组改造步伐,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采用先进的经营方式,提高经营水平。解决体制障碍,引导资金、人才、技术要素向优势私营企业集中,把企业做大做强。使非公有经济占地方GDP的比重每年提高10个百分点。
(三)抓好城镇建设,加快城镇化步伐
我市城镇化水平较低,主要原因是农业现代化处于起步阶段,工业化程度低,全市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仍近2/3.城镇化必须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产业的集聚和发展为依托。农业现代化推进了,非农人口才能更快向非农领域流动。只有产业培育起来了,经济发展快了,人们才可能在城市找到就业岗位,找到发展机会,城镇化才有可能。我们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加快城市经济的发展,实施小城镇大战略,突出特色和比较优势,加快县域城镇化进程。到2005年,使全市城镇化水平接近40%。
加快城镇化进程,首先是增强中心城区的辐射能力。要加强中心城区道路、供排水、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完成旧城改造。要高度重视城市经济发展,推进中心城区产业发展与昆明互补,向轻型化、高级化、服务化方向发展,以城市经济的发展推动提高中心城区的辐射能力。
其次是推动县域城镇化进程。县域城镇化要以县城和试点小集镇为重点,突出比较优势,体现工矿、商贸、旅游、农副产品加工等不同的小城镇发展特色。通过加快县区工业化和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步伐,把特色生物资源开发基地、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旅游休闲度假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工矿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各类要素向小城镇集聚,推进县域城镇化进程。要实现上述目标,关键是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城镇化规律的政策和机制。要改革现行户籍制度,以市场经济规律引导农业人口外迁,促进农民和外来人口进入城镇定居。适当合并相同经济区域内小乡镇,形成较完整的经济区域。创造条件,加快撤乡建镇的步伐。要妥善解决好城市发展征用耕地后农民的就业发展问题和城乡结合部发展为市区后原农村经济组织的改革问题。
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中要注意处理好建设和管理的关系。城市建设要严格依法执行城市总体规划,加快详细规划、专业规划的修编,并制定相应实施方案。要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使城市面貌、文明水平再上新台阶。
(四)大力发展教育科技,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
一是突出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要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继续实施因贫困辍学救助工程,巩固“两基”成果。着力改善中小学办学和教师住房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办学水平。不断扩大高中阶段招生,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办好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完成工校、财校、技校合并,组建玉溪工业财贸学校。同时强调,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办学,鼓励社会投资者参与建设和经营学校后勤服务设施,推进非义务教育产业的发展。到2005年,全市高中阶段教育在校学生规模由现在的不足3万人发展到6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由50%提高到60%以上。师范学院全日制在校生达到5000人,成人教育3000人。
二是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要继续加强职业技术教育,逐步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普遍提高全社会劳动者素质。要突破用人机制障碍,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切实抓好。不断完善人才政策,鼓励技术和管理参与分配,大胆探索期权、期股、年薪制等分配形式,创造有利于各类人才施展才华的条件,积极改善他们的生活尤其是工作条件,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各类人才健康成长、奋斗创业、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在充分调动现有各类人才积极性的基础上,积极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到玉溪创业发展。同时,依托国内外高等院校,大力培养信息、生物、金融、财会、贸易、法律、环保、现代管理等中、高级人才,加快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把优秀领导人才的培养、教育和使用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强化对各级领导干部现代科学文化和管理知识的培训,增强工作适应性和创新能力。到2005年培养造就出一支200人左右的市级高层次中青年学科技术带头人队伍,200名左右有技术、懂管理、会经营的高层次、复合型经营管理队伍。
三是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首先是加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科技发展规律的新机制。以高新区为重点,研究制定促进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技术市场体系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市场化科技投入机制,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其次是建立稳定、可靠的技术源。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进一步推动和完善市院市校合作,鼓励科研成果、技术、管理入股参与分配。第三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风险投资机制。完善已建立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风险资金的运作、经营机制,研究建立创业风险资本,逐步形成风险分担化解、盈利分享、资金退出等资本良性循环机制,为企业、高技术人才和科研部门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必要的创业支持。
(五)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要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两个体系、一项制度”深化各项改革,实现体制创新。“一个中心”就是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环节,推进乡镇企业、城镇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使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全面放开搞活中小企业,加快地方国有经济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退出,推进民有民营经济更快发展。“两个体系”就是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和政府宏观调控体系建设。加强市场体系建设,要突出重点,发展壮大一批具有特色的区域性中心批发市场,加速培育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产权等要素市场,推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体系建设,突出三个方面:一是逐步建立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切实加强财源建设,依法强化税收征管;加快财政综合改革,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财政公共支出职能,明确财政建设性资金管理的方式和支出的重点。二是改革投融资体制。要增强政府投资对社会资金的引导性作用,完善运作机制,发挥各类投资公司和中小企业信贷担保资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风险资金、农业产业化扶持发展资金的资本化功能,使投资主体由过去以政府为主的单一主体逐步转移到以政府投入为导向、社会资金大量参与的多元主体。三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按照政企、政市分开的原则,强化政府社会管理、服务经济的职能,运用有效的法律和经济手段,促进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一项制度”就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大事,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要依法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快形成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和农村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城乡贫困人口救济补助标准。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切实保障妇女儿童、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要以外贸、外经、外资、外协为重点,拓宽对内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全面开放新格局。在对外贸易方面,要加快国有外贸企业改革,鼓励民营企业开展对外贸易,扩大生产企业外贸经营权,形成对外贸易多元发展格局。坚持以质取胜,扩大出口规模,提高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实现市县进出口总额翻番。积极组织结构升级所需的高新技术、关键设备和适用资源进口。在利用外资方面,要更新招商观念,增加招商办法,创新招商形式,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鼓励外商来我市进行多种形式的投资和开发。要实施“走出去”战略,面向东南亚,通过对外投资、对外工程承包,带动市内产品出口或合作开发资源。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进一步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和省内各地州市的横向经济联合,吸引人才、资金等要素大量进入我市。要高度重视软环境建设,要实施体制、政策创新,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改善服务和管理,为企业投资、经营造就公开、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把玉溪建成云南省投资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六)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求在保持资源和环境永续利用的前提下,推进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一是坚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并重,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退耕还林、还湖,用6—8年时间完成27万亩25度以上坡地的退耕还林,进一步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重点实施三湖一库一海的综合整治工程,加强对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的治理,使环境污染得到控制,自然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扭转,成为全国环保模范城市。二是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充分发挥专业队伍、各级计生协会、各种群众组织的作用,加强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十五”期末,总人口控制在212万人以内,逐步实现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全省,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积极发展老龄事业。三是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依法加强对土地、水资源、矿产、森林资源的管理。要“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和房屋,建立城市土地储备中心”,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七)改善人民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发展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充分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以及非公有制经济对增加就业的积极作用,多形式创造就业机会。引导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转变择业观念,继续实行鼓励自谋职业的优惠政策。加快城镇化步伐,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引导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通过这些综合措施,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使农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5%以上。要坚持实施“民心工程”,不断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加大基本生活条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公共卫生、公共安全、公共环境等社会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通过“十五”的努力,我们要使城乡居民收入,人居环境质量,基本公共服务有明显的提高和改善,全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l岁(现70岁)以上,促进人民生活全面达到小康并向更加宽裕的方向迈进。
四、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推进我市现代化建设事业是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保证,党的建设是根本保证。
第一,要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思想道德保证。要从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市民文明意识、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事业等多方面入手,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以坚定理想信念为核心,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使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使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要在全社会宣传和弘扬为实现我市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精神。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伟大的事业。没有坚强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推进我市的现代化建设是我市的伟大事业,我们要大力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弘扬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弘扬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全市牢固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
第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提供民主法制保证。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大对“一府两院”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政协以及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群众团体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中的作用,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和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推行和规范政务、厂务、村务公开,努力探索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有效形式,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市,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市,不断推进我市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要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的依法管理水平。严格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从严治政,加快政府工作法制化步伐。完善司法保障,强化司法监督,确保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依法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坚决纠正各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和滥用职权的行为。努力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落实到基层,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切实维护和确保城乡社会稳定。
第三,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供组织领导保证。实现我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关键在党。我们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切实解决党内存在的各种问题,使我们党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永葆生机和活力。在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方面,要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市党员,使全党同志都自觉地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坚持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的观点。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推进玉溪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在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方面,要坚持把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基层组织建设成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坚强组织,努力造就能够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的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在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方面,要坚持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大力发扬我们党长期以来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有一个好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学风和生活作风,真正做到与广大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要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加大反腐败斗争的力度,建立健全从源头上控制和打击腐败的机制,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