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学校不大教的55门必修课
10678800000052

第52章 感受艰辛,体验不同的生活

很多孩子“生在福中不知福”,总是抱怨生活如何不如人。父母辛辛苦苦工作,主要是为了让孩子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这样舒适的生活造就的是没有吃苦耐劳心理准备的孩子,他们不懂得生活的艰辛,导致他们不具备面对将来的困难和挫折的勇气。要培养孩子面对艰苦生活的勇气,就要给孩子补上体验生活的一课。

这是湖南卫视一档生活互换节目上所发生的真实故事。

魏程,一个城里少年,他不珍惜现有的富足生活,甚至已经辍学,沉迷于网络游戏中。高占喜,一个青海的农村孩子,埋怨家境贫困,希望通过读书征服城市,现在面临着失学的危机。湖南卫视的这一档节目给了两个孩子交换角色一周的机会。

魏程来到了高占喜的农村家里。刚到这个青海的新家,新父母(高占喜的父母)借钱给他弄吃的,可是他却嫌弃粗劣的食物,一点没吃。他也睡不习惯北方的热炕头,整个晚上都睡不着。

交换后的第一天,魏程走进了课堂,他顿时成了最引人注目的人物,因为在课堂上他当起了电脑老师,在新同学面前大谈网络游戏的坏处,赢得了同学无比的崇敬。但是在随后的英语课上,他却睡着了。第二天,魏程在电脑课上又教同学们用word,还送同学礼物。第三天,魏程因为之前受到同学的敬佩,上课开始不睡觉了,而且得到了老师的鼓励。

这个时期正是农忙时节,魏程帮农村爸妈拔了一天的麦子。他忽然很想去看看黄河,对于这个生活在湖南水乡的孩子来说,奔腾的黄河是他的梦想之地。

第五天中午,魏程出门挑水遇到了大雨,而且他不会挑担子,受尽了苦,于是他萌生要退出互换之意。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农村父亲愿意拿出几年的积蓄,让他去黄河玩。魏程顿时感动得两眼通红。第六天,魏程到工地打工,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赚到20元工资。这个时候,他才开始理解起自己的亲生父母,他发誓要改过自新。

第七天,魏程拿着农村父母塞给他的积蓄,来到了黄河。在那里,他感慨万分,痛哭起来。

一周的时间即将结束了,魏程的农村爸爸为了让他在回去前好好洗个澡,于是给他挑水,但是在回来的路上,这位失明的父亲摔倒了。魏程心中愧疚不已,痛哭失声。离别的时候,魏程用自己的工资给农村妈妈买了个水瓢。而且魏程突然跪在农村爸妈跟前,泪如雨下,久久不肯起来。魏程的这一举动震惊了所有的人。

再说说高占喜所遇到的事情。与魏程在农村生活的同时,乡里孩子高占喜走进了城市。角色变换的第一夜,就让高占喜大开眼界,这是他平生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坐着车子在高速公路奔驰。坐在城里爸妈的宝马车里,高占喜偷偷流下了幸福的泪水。接着是剪头发、打手机,丰盛的晚餐,回家后收到200元零用钱,这一切都让高占喜接连落泪。

第一天,高占喜被电视剧吸引了,看了一天电视。第二天,他爱上了卡丁车游戏。城里的表弟表妹前来陪他,高占喜还很豪爽地请他们吃了饭。第三天,高占喜买了一大堆零食,他似乎开始学会花钱了。第四天,高占喜逛了公园和动物园,还买了四本书。第五天,高占喜到城里妈妈的印刷厂帮忙,可是觉得很无趣。

又是一天过去了,高占喜去卖报。他发现,城市里并非都是繁华,也有人活得很辛苦。

临走的前一天,高占喜收到了城里父母给他的礼物——一辆他梦寐以求的自行车,这让他兴奋不已。可是当他听到亲生父亲摔伤脚的消息,他决定马上回农村去照顾父亲。

最后一天,高占喜拿出自己全部的钱请城里爸妈吃面,还画了一张全家福送给他们。高占喜就这样平静地回到了原来的生活,他决心考上大学,走出大山。

七天时间是短暂的,但是对于这两个孩子来说,却又是漫长的,因为这是一段心灵煎熬的旅程。一个没有出息、没有希望的孩子经历过艰辛,也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而感动流泪,也会做出下跪和悔改的惊人举动;一个尝试过城市奢华生活的孩子,不但没有留恋城市的生活,反而主动提出回到农村,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出人头地。七天生活体验的效果,远远胜过了十几年父母的苦口婆心。所以,父母要制造机会,让孩子感受艰辛,体验不同的生活。

纵观我们中小学的教育现状,非常令人担忧:学校的文化理论学习课程排得满满的,周末还要参加各种兴趣班,每天还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合一。”所以,父母需要为孩子补上生活这一课,让孩子走向自然,走进社会,走向农村,体验七彩生活。

第一招:与孩子一起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对孩子进行抗挫折能力、意志力训练。根据孩子年龄实际情况,布置一定难度的任务,在规定的范围内完成。比如:行军、爬山等等。

参与社会生产劳动。与孩子一起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和商业服务劳动,也包括有偿劳动和社会公益无偿劳动。

参与社会宣传和服务活动。这些活动包括:经常性的社会活动,如植树、交通安全的宣传、卫生、慰问烈军属、教师、为老弱病残送温暖活动等;一些配合国内外重大事件、政治任务而进行的专题活动,有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活动等……这些都是很好的实践活动。

参与生存体验劳动。如:卖报、捡废品、摆摊等。

参与社会调查。包括参观、访问、考察、问卷调查等。

第二招:参考国外父母的做法,结合自身实际让孩子体验生活。

瑞士——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对十六七岁的姑娘,从初中一毕业就送到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去当一年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这样做,一方面锻炼了劳动能力,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因为瑞士有讲德语的地区,也有讲法语的地区,所以这个语言地区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个语言地区当佣人。

美国——让孩子认识劳动的价值。在美国不管家里多富有,男孩子12岁以后就会给邻居或自己的父母在家里剪草、送报赚些零用钱,女孩子则去做小保姆赚钱。

德国——法律规定孩子承担家务。父母从不包办孩子的事情。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

日本——让孩子参加勤工俭学。许多日本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要去外边参加劳动挣钱,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在养老院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来挣自己的学费。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上一个小背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