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学校不大教的55门必修课
10678800000034

第34章 懂点社会交往常识

孩子从小就被父母包在“保护层”里,遇到需要自己独立处理的事情时总是不知所措。例如,他们连买车票、定旅行团都不会自己做;买错了车票也不敢自己换;对旅行团的计划有不明白的地方也不懂问清楚;因为不懂得饭宴上的敬酒礼仪而闹了笑话……如果不刻意扩充孩子的社会交往常识,只会常常让孩子碰钉子。

查尔斯在小的时候常常在父亲开的杂货铺里帮忙。在店里工作的都是成年人,父亲希望儿子能从他们身上学点有用的东西。

杂货铺里有一个绰号叫“堕落的老家伙”的人,伙计们都不喜欢和他共事。因为大家都知道他对妻子不忠的事,所以他不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查尔斯也有意无意地听到关于这个人的事,所以他也跟其他孩子一样,对他很不尊重。孩子们一般都习惯称成年男子为“某某先生”,但是对于这个“老家伙”,他们都直呼他的名字。

一天,查尔斯的父亲听到他与“老家伙”的对话,很是生气,便把儿子叫到办公室里训话:“儿子,我曾经跟你说过,跟长辈说话一定要谦恭。但是我刚才听到你不礼貌地称呼‘老家伙’。”儿子理直气壮地说:“‘老家伙’与‘先生’是要区别对待的。‘先生’只能留给那些值得尊敬的人,而‘老家伙’他不配!”

父亲严肃地说:“他配不配是他的事,而你这样对待他是你的问题,现在失礼的是你,年轻人!对另一个人有看法不是你失礼的借口!”

这件事一直影响着查尔斯的成长,这是父亲给他上的一堂意义深远的课,这一课在他以后的社会交往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父亲的教训说明了:无礼地对待那些该轻蔑的人,也会降低我们在善良人眼中的地位。

查尔斯小时候不懂事的行为是有碍于他在以后的社会交往的。他的父亲是个明智的家长,让查尔斯通过与成年人的交往,从小学会一些社会交往的常识,这些常识能够使查尔斯在以后的社会交往中少走弯路。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总有一天要作为社会生活独立的一员,而青少年时期正是孩子积累生活经验、发展生活能力和学习适应社会的重要时期。所以父母必须注意丰富孩子的社会交往常识,以适应社会的要求。

社会交往常识主要分为两大类:精神面貌和日常礼节。因为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就是对他人、对社会的尊重,体现了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文明程度;注意日常礼仪体现了一个人的“社会化”程度。当然,“社会化”的人并不是只会陪老板喝酒吃饭,而是应该“识大体”。

第一招:注意日常生活礼仪,让孩子镇定自若地适应社会礼仪。

很多孩子面对父母的叮嘱常常觉得是多余的,但是很多习惯一时形成了就很难改变。例如,自己平时习惯驼背,去到正式场合如果没有人刻意提醒,依然会保持这种不雅的仪态。父母应该注意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得体的礼仪习惯。

热情地与人打招呼。当听到有人走进房间时,应起立热情相迎、问好。无论在何种场合,别人与自己说话时,不能不理不睬,毫无反应。

握手要注意力度与眼神。握手时,应面向对方,伸出右手与对方握在一起。可轻轻上下摇动,不要久握不放,否则会使对方不舒服。当有盲人在场时,应协助盲人握手。

鞠躬要严肃。一般见到长辈、登台演讲及演出前后、接受奖品或礼品时可行鞠躬礼。戴着军帽时不要行鞠躬礼,应行军礼。在行礼之前要注意自己与对方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免相碰,出现尴尬场面。鞠躬时要面向对方,脱帽,立正站好,然后弯腰低头,上身与腿的夹角不要小于90°。

交谈的内容要注意适量和适合。交谈时要注意面向对方,注视对方眼睛稍下的位置,这样既可以使双方不紧张,也表现自己在认真地听讲;应多谈与对方有关或对方感兴趣的事,但是也不要喋喋不休或者过于沉默。

打电话也要注意感情。接电话时,不要拿起话筒就问“你是谁?”,要主动问对方好;打电话时,不要把嘴贴在话筒上,否则会把话筒弄脏;要爱护电话机,轻拿轻放。

请求别人帮助要诚恳。请求别人帮助时,首先要相信人家,即使对方是不熟悉的人,心中确有疑虑,又不得不相求,也不要表现出不信任;请别人为自己代买物品,要主动先给钱,东西买回后,要表示感谢,不要当即索要余款;如果对买回的东西或办的事不满意,同样要表示感谢,不能表现出不高兴;如果自己受到别人的请求应热情相助,无法帮忙时也应表示歉意,并说明原因。

第二招:扩大孩子的生活圈,使他们提前成为“社会化”的人。

现在的父母爱子心切,不放心让孩子单独出门,而又因为自己工作比较忙,很少能够抽出时间带孩子出去,这就造成了孩子的生活圈子狭窄,知识贫乏。父母可以利用一些比较方便的机会让孩子出席自己参加的应酬,让他们“见多识广”。在参加酒席、派对等场合,父母应该在着装和礼仪上给予孩子指导。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脸要保持清洁,头发要经常修剪和梳理,指甲要常修剪;衣服干净整洁,衣扣、裤扣要扣整齐,内衣、内裤不要露出;在正式场合不可戴墨镜。

举止要文雅,不要做碍于公德的事。不要随地吐痰、乱扔杂物;不要当众剔牙、掏耳朵、挖鼻孔、搓泥垢、搔痒、抠眼睛、摇头晃脑、抖动腿;不要对着人打喷嚏、打哈欠、伸懒腰。

在与人交往时,态度应当诚恳、谦虚、热情、自信、有礼貌;要克服自卑感、孤独感;做事应当稳重,快而不乱,忙而不慌,胸有成竹,从容大方。

站有站相,身体端正,不要歪斜,不要驼背;坐有坐相,入座要从容自如,不把座椅弄得叮当作响,不半躺半坐;走有走相,步伐自如矫健,不斜身晃膀,躬腰挺肚。

第三招:尽量给孩子制造机会,与社会多接触。

孩子通过实践努力掌握的知识,是进一步掌握更多知识的基础,父母对他们的成功要及时地进行鼓励,使孩子充满信心,继续去探索,去实践,从而更多更好地获得知识。对于孩子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父母要耐心地给予纠正,千万不要说损伤孩子自尊心的话。以请客吃饭为例,在这过程中涉及很多细节问题,很多事情是可以让孩子做的:

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正对大门的应该是由主客来坐;主客的左右手的位置,越靠近主客位置越尊,相同距离则是左侧尊于右侧。如果自己是主人,应该提前到达;如果自己是被邀请的人,那么最好听从东道主的安排才入座。

点菜最好等到客人到齐之后才开始,并且将菜单供客人传阅,请客人来点菜。如果由自己点菜可以点一些不太贵、又不是大家忌口的菜。点菜时,可根据以下三个规则:人均一菜是比较通用的规则;一桌菜最好是有荤有素,有冷有热,尽量做到全面;点菜时不应该问服务员菜肴的价格,或是讨价还价。

吃菜也要注意形象。客人入席后,不要立即动手取食,而应等待主人举杯示意开始;夹菜应等菜肴转到自己面前时再动筷子,不要抢在邻座前面,一次夹菜也不宜过多;要细嚼慢咽,这不仅有利于消化,也是餐桌上的礼仪要求;夹菜时不要碰到邻座,不要把盘里的菜拨到桌上,不要把汤泼翻,不要发出不必要的声音;不要一边吃东西,一边和人聊天;嘴里的骨头和鱼刺不要吐在桌子上,可用餐巾掩口,用筷子取出来放在碟子里;掉在桌子上的菜,不要再吃;进餐过程中不要玩弄碗筷,或用筷子指向别人;用牙签剔牙时,应用手或餐巾掩住嘴;不要让餐具发出任何声响;餐后不要不加控制地打饱嗝或嗳气;在主人还没示意结束时,客人不能先离席。

喝酒环节不可少。在这个环节,孩子可以以饮料或茶代酒,端起杯子,右手扼杯,左手垫杯底,记着自己的杯子永远低于别人。

倒茶有学问。孩子通常是饭宴上年纪较小的人,所以应该由孩子为在座的人倒茶。倒茶的顺序应该从长到小;用双手给客人端茶,对有杯耳的茶杯,通常是用一只手抓住杯耳,另一只手托住杯底,把茶端给客人;无论是大杯小杯,都不宜倒得太满;每次在为自己倒茶时先要看看别人杯里的茶水,先为别人倒。

离席不忘道谢。吃完饭后应该坐一会再走,不要刚放下筷子马上走人;不要拉着主人在大门口聊个没完;离席后要致谢,不可一溜烟便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