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学校不大教的55门必修课
10678800000022

第22章 爱要说出来,更要做出来

孩子小的时候会主动给自己喜欢的人一个拥抱,给要感谢的人一个亲切的吻。然而,当他们慢慢长大之后,这些举动也越来越少,因为学会了含蓄。含蓄是中国人一个显著的特点,这是几千年传承下来的,难以改变。含蓄有时候可以看作是一种美德,但有时候会压抑孩子的感情,而父母也常常误会孩子的情感,所以才会出现父母与孩子吵架,父母误会孩子早恋等现象。

一个12岁的中国小女孩随父母移居到了德国,有一位跟她年龄相仿的德国小男孩喜欢上了她。小男孩为了表明自己的爱意,总是想方设法地接近这个小女孩,还经常送她小礼物。中国的小女孩从小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不准早恋,所以她也只好拒绝了男孩。但是这个男孩仍然很执着地表示要女孩做他女朋友。

有一次,小女孩生病,请假没来上学,小男孩见不到小女孩,便说自己无法认真上课,所以要回家。老师怎么拦也拦不住他。回到家后,小男孩跟父母解释了自己的想法,也表达了自己对小女孩的爱。他的父母不但没有骂他,而是鼓励他说:“你喜欢上一个女孩子,这不是一件好事吗?不过,等你们结婚的时候,需要住房、汽车,还有漂亮的结婚礼服,你们一起出外旅游需要一大笔钱。你若好好读书,并成为一个有本事的人,这一切肯定能如愿以偿。可如今你连自己都照顾不好,又怎么能照顾好你未来的妻子呢?你爱她,就必须有能力给她带来幸福、快乐,你们的爱情才会美满。”

德国父母的这一番话很管用,男孩从此不只是给小女孩礼物作为惊喜,而是开始认真学习了,这令小女孩对他也开始刮目相看。

不管这个故事发展的结果怎样,但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德国父母对爱的教育方式。要是换到中国父母,可以想象到,他们会如何不知所措地面对孩子的“早恋”迹象。德国父母从小就让孩子敢于说出爱,而且让孩子懂得爱是要用行动来表示的,这种正确的教育引导比棍棒教育和教条式教育要有效得多。爱是一种能力,不能只有好心就行,还必须有爱的素质、爱的质量、爱的艺术,这才是真正的爱。所以,爱既要说出来,更要做出来。

孩子的爱心需要从小培养,在婴儿时期父母要经常爱抚孩子,对孩子微笑,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爱,这是孩子萌生爱心的起点。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父母要把自己看作孩子的伙伴,陪孩子游戏、聊天、学习,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感受到被爱的幸福,为孩子能够用行动表达爱心打下基础。

第一招:父母要学会接受孩子的爱,同时让孩子感受爱。

很多父母习惯了对孩子付出,而在面对孩子爱的付出时常常做出“拒绝”行为,这样做其实不仅不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疼爱,有时反而会深深伤害孩子表达爱的积极性。

保护孩子最初的爱心。当孩子主动表达爱时,父母要欣然接受,使孩子的爱心有机会得到发挥。有时候,父母们由于工作忙或其他原因,对孩子表现出来的爱心或视而不见,或训斥一番,把孩子的爱心扼杀在萌芽之中。例如,孩子为刚下班的妈妈倒了一杯茶,妈妈却冷冷地对他说:“去去去,谁用你倒茶?快写作业去!”妈妈的这种做法是不妥的,因为孩子拥有了对母亲的爱,而母亲却没有接受孩子的爱,正因为如此孩子爱的萌动被遏制了,孩子认为父母不需要他们的爱。

巧设意境,不失时机地进行情感教育。一个能够懂得解读他人面部表情或言语的孩子,就能够与周围的人相处得更好。因为他们能够捕捉情绪的信息,体恤他人的心情,理解别人的情感。父母在平时读报或看书时,如果有展示人物心情的图片,可以模仿人物的心情和语气给孩子讲述。比如和孩子一起看《丑小鸭》的时候,可以用关爱的语气说:“你看这个小鸭子怎么了?下雪了,它真冷啊!它都哭了!你问问小鸭子,它冷不冷啊?你愿不愿意给它一杯热茶,抱抱它呢?”通过向孩子演绎各种情感的外在表现,可以让孩子认识和体会他人的感情。又如看到母鸡保护小鸡时,可介绍母爱的伟大、无私和奋不顾身;雪后的草地上,父母可以模拟小草在呼喊:“哎哟,雪压得我喘不过气,谁来帮帮我?”孩子便会开始主动铲雪。

第二招: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

所谓移情能力是指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感受他人情感的能力。经常让孩子把自己的痛苦状态与别人在同样情境下的体验加以对比,体会别人的心情,可以让孩子学会理解别人,学会移情。

例如,当看到别人生病疼痛时,父母们可以让孩子结合自己的疼痛经验来体会、感受他人的痛苦,从而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质或精神上的帮助。看到小朋友摔倒,父母应该这样启发孩子:“想想你摔倒时,是不是很疼?小朋友一定很难受,快去扶起他,帮他擦擦脸。”另外,“将物拟人化”也是一种通过培养移情能力来进行爱心教育的有效方法。例如,孩子在追打小狗时,父母应该说:“你打小狗就像别的小朋友打你一样,多疼啊!它就不会再跟你做朋友了。”孩子破坏公物,父母可以说:“你把它们的衣服撕破了,它们多难受啊!”如果孩子对花草树木也能付出爱心,那么他们也能将这份爱心施诸于人了。

第三招: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正确地表达爱意。

许多父母只知道一味地疼爱孩子,却忽略了给孩子提供表达爱意的机会。尽管含蓄作为中国人的特征难以改变,但是父母也应该尽力帮助孩子正确地表达爱意,否则的话,孩子会渐渐淡化施爱,只知道索取,不知道给予。

用行动来表达爱心。在学校里,老师常常用捐款的方式让孩子献爱心,这对于孩子的爱心培养是不够的。所以,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应该更注重引导孩子用行动来表达爱意。例如,孩子的奶奶蹲在那里摘菜,父母可对孩子说:“瞧,奶奶在为咱们摘菜,她蹲在那儿多累啊!”孩子听后可能会去为奶奶搬个小椅子。这时,父母便要抓住这一时机,对孩子关心奶奶的行为予以肯定,进行心理上的强化。父母可以引导孩子问奶奶:“奶奶,您还累吗?”当奶奶回答说:“不累了,我的小孙子知道心疼奶奶了!”孩子的心里也会觉得美滋滋的。孩子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定会重复这种良好的行为。另外,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到民政局捐衣服,建议孩子省下零用钱买生活用品去慰问贫穷的小朋友,争取每个月花一天时间和孩子一起参加志愿者的活动。

拓展孩子的交往范围,培养表达爱心的能力。目前我国已有38%的独生子女家庭,这些孩子普遍缺乏言语交流的伙伴,这是导致他们不懂得爱人、不会表达爱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父母应该尽可能多地为孩子创造与人交往的机会,如可以让孩子在社区里活动,让他自由地与同龄小朋友交往、一起玩耍。在交往中引导孩子学会宽容别人,教育孩子心中要有他人,学会在与同伴交往时照顾他人的利益和需要,意识到任意发泄自己的情绪会不受同伴和成人的欢迎。

鼓励孩子不要压抑自己的情感。情窦初开的孩子会有自己喜欢的异性朋友,这是很正常的事。很多父母害怕孩子因为早恋而影响了学业,所以就百般阻挠孩子与异性的交往。这样一来,孩子的正常情感不能得到很好的宣泄,反而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方式与父母对着干。其实孩子有自己喜欢的朋友是件好事,父母应该鼓励他们勇敢地说出自己心中的感受,并引导他们,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就应该从现在做起,踏踏实实地学习,才能让对方对自己产生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