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愫眼看世界
10678500000043

第43章 在远东俄罗斯的日子里

题外话

亲眼目睹俄罗斯疆域,早在10年前就有机会了。而真正踏进俄罗斯的门槛,却是相隔十年后的事。

一九九二年九月,一个气候宜人的秋天,从吉林珲春的“三国四方”,第一次看到了神秘的俄罗斯。这是俄罗斯的边境小镇——哈桑。

哈桑,一条结实的边境铁丝网和中国隔断,一架铁路桥和朝鲜最北端的罗津先锋地区相连。小镇人口不多,住宅稀疏,西方人的建筑色彩把居民住房装扮得活泼有生气。哈桑靠近中国最前端的是哈桑火车站,车站不大,跟中国普通的四五等车站没什么两样,只是它是俄罗斯最靠东的火车站,距莫斯科相隔近一万公里。铁路线紧贴中俄边境线,车站的东端和鸭绿江上俄朝铁桥两头引桥几乎连在一起。从车站的建筑规模看,工作人员也不会多。朝鲜领袖金日成父子访苏、访俄都由此换乘火车,哈桑火车站也由此而变得著名了许多。小镇内最注目的是一座规模不小的化工厂。第一次欣赏俄罗斯地貌风情,心情紧张激动,尽管这个小地方,用五分钟的时间就可以细细打量几个来回,但同去的客人们大都依依不舍的在铁丝网边,呆了两个小时,以至有人还嫌不够,竟跳过国界碑,去亲身体验站在界外的感觉,由此引发了一场不小的边界争议。

也是个气候宜人的秋天,我手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作为一名游客正儿八经地通过口岸,踏进俄罗斯国门观光。不过这两者之间的转换竟相隔了整整十年。

2002年国庆前夕,出于工作上的便利条件,我萌发了远赴东北出游俄罗斯的念头,以了却压在心头十年的那种向往和缺憾。由于要自费,心头好好矛盾了几天,因为不是第一次出游,而且还是出国旅游,所以免不了想这顾那,犹豫不决。

和牡丹江、绥芬河旅行社电话联系顺利,最终促成了这次行程。出门前的准备工作非常简单,只简单地装了几件衣服并往卡上蓄了5000元钱,就悄然无声的上路了,走的时候只给儿子留了一句话:“我要出去走走”!至于去哪里没有再告诉儿子及任何人,尽管儿子还追问了几遍,闹得家里人打电话,到处找,问了不少时日。

为了省点费用,我选择了绕北线去北京的火车,速度相对较慢的直快火车硬座。以后的行程大多都作了类似的选择。节约还是明显的,转悠了一大圈,历时十八天,车费花了730多元,住宿费不足150元,比坐特快火车的硬座费便宜七八百元,比乘硬卧节省两千七、八百元钱。

话说回来,多年没有坐过硬座了,又是单程四千二百公里的跨大区旅行,接连坐了四天火车,真让人有点吃不消。到绥芬河时,发现腿脚肿了。可以说,从兰州到北京和北京到哈尔滨是在消极等待中度过的,因为,这沿途熟悉了,尤其是兰州到北京这一段。当列车进入相对荒凉的黑龙江东南部林海雪原后,倒来了精神,因为以此地为原型的《林海雪原》小说和电影,给儿时的我就深深的种下了印象。好奇心促使我想好好观赏了这一神秘的地域。

火车进入海林市。这个季节的海林,已经是一叶知秋的时候,林区大多树木已落光了叶子,生命力顽强的树种,叶子已没了自己的本色,变得或红或黄或紫或黑了,倒是挺招惹人眼的,给人的印象是深秋的林海也迷人!海林是《林海雪原》的创作原地,这里确有威虎山,不过地图上标的是威虎厅。当然,威虎厅的出名,大多因为这里有一处不错的“亚布力滑雪场”。

林海雪原的林地面积不小,但树木不怎么大。整个林地分属跨地区的“北湖林场、三道河林场、黄泥河林场”等六七个国营林场管护运营。风靡全国的威虎山就在三道河林场境内,战斗英雄杨子荣也是牺牲在海林市附近的十八里处。车上的知情人说,那里还建有杨子荣墓和杨子荣纪念馆,不时还有人去凭吊参观。据说深山老林确有过叫“座山雕”的土匪头子,后被镇压了。至于小说中的“许大马棒、栾平、一撮毛”等等,有无其人,很少有人能证实。书中的夹皮沟,东北倒是有一个,但远在数百公里以外的吉林省中东部,交通地图上能找得到,一九九二年我还路过那里,沟里还确有以前的小火车,直到现在好像还在运营,又高又大的奶头山在海林找不到,有一座海拔1184米的锅盔山倒是地图上标得清楚,算是海林境内最高的山峰了,它是不是奶头山呢,没人能说清楚。

林海雪原的故事已经远去,现在人们对海林的印象深刻,动力是这里出现的新的景致——东北虎饲养基地。基地位于一道坡与海林市的中间地带横道河子。基地自建成以来,据说繁殖培育东北虎60多只,对保护东北虎种群来讲是个不小的贡献。除此以外,位于林海雪原东南部边缘的牡丹江镜泊湖、地下森林和古勃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足以构成这里新的人文景观,足以证明这里人杰地灵,历史悠长。

同林海雪原故事同期而出的抗日女英雄——八女投江的故事,就发生在林海雪原的东北部——牡丹江下游土城子附近。八女士的英雄壮举至今仍感动人心。为缅怀英雄,教育后人,牡丹江市政府在市内的繁华地带塑有八位女英雄的雕像,以永志纪念。

沿林海雪原的北部前行,还有另几处景地可去,一是风景秀丽的兴凯湖;二是名噪一时的北大荒。如此多的记忆,足以说明这里是块风水宝地。

直面俄罗斯

从绥芬河办的出境签证,走的却是东宁市的通关口岸,这中间有什么猫腻,游客们不太清楚。从绥芬河到东宁市还有50公里的路程,大多山路但还算好走。早饭就是在东宁吃的,吃饭用了二十分钟,而等着过关却用了两个多小时。

不知是巧合还是注定这次东北之行的出入境关口就难过,反正来来去去均不顺当。问题的症结在运作的机制上,偌大的验关大厅,只开一个通道,让你排上长队耐心等着去。中国人在中国海关等了两个半小时!

出了中国口岸,立马上了俄罗斯方面提供的旅游大巴向俄方口岸驶去。中俄两国口岸有一段距离,汽车要驶过一段树木茂密的林间公路,越过一条小河,才能进入对方属地。这条小河叫胡不图河,是用满族语起名的,中俄两国就是以河为界。胡不图河水量不多,充其量一个流量,但清澈透明,两岸柳树成荫,风景如画。一座小桥连接着两侧公路,桥的两边由各自军人把守,中间竖有一块小水泥碑,上面刻着白底红字“中国”二字。桥的另一头就是俄罗斯口岸,“俄罗斯联邦——波尔塔夫卡ΠOЛTABKA”口岸,俄方口岸几乎全是女工作人员,连桥头执行任务的也是身穿迷彩服的女军人。

俄方口岸位置与中方口岸呈“丁”字型,两国口岸相比,中国的口岸大楼显得气派多了,而俄罗斯的口岸,尤如一座中国的大仓库,靠山墙的位置开了两面通道,一面通卡车,一面通客车。俄方口岸设施简单,但出关检查程序挺烦人的。事事要填报关单,现金、相机、手机干脆就不让带出境。现金的报关量三千五百元以上人民币就得填写、美元200元以上的也要填写,还要开箱检查行李。不过俄方检查时间不到中国的三分之一,相对讲还算顺利。

再次登上俄方的大巴时,发现多了两个年轻女郎,据导游说,俄罗斯旅游客车出行,必须要有女青年陪伴,这不知是出于何种考虑。年轻女郎除了占据前面两个相对舒适的座位外,一路不说话,不作任何服务,而且对游客们不屑一顾。后来坐过的几次车都是这个样,不知这种体面的摆设是为了司机还是为了游客,或者还是一种礼仪装饰。反正女郎不去理客人,客人们也懒得去理她们。

离开“波尔塔夫卡”口岸向俄方纵深行进了不足两公里,便穿越了一段两国陆地边境线——平行延伸的两条铁丝网,两条铁丝网的间距大约十米左右,中间地带地面用拖拉机耕得很疏松,没长一根草。

进入俄罗斯境内后,地虽然和中国一方的地一样平,但却大片荒芜,一眼望不到边的平展展的地,长期就这么荒着,使人立即意识到这就是另一个国度。不多几公里后,俄方的第一个边境小村子出现在眼前。让人惊诧的是虽距中国边境不足10公里,但这里的居民住宅完全是欧洲风格,房子结构多样,摆布松散,外屋颜料各异,户与户之间多以篱笆墙相隔,房子的建筑材料多以板墙为主,少量圆木墙和砖墙、水泥墙。房子的形状有长方形的、正方形的、八角和六角形的,也有圆形的。屋顶多为石棉瓦,金属瓦,少量的为红色机瓦。公共单位的院墙以水泥墙多见,给人笨重不安全的感觉,很少有中国式的土坯院墙和砖院墙。进入俄方的村子,给人另外一个新鲜感觉,还有普通人家的私家车和拖拉机,几乎家家院子里都停放着一辆“拉达”或“伏尔加”轿车,尤其感觉不同的是,这里100%的人为欧洲俄罗斯人的面孔和语言,特别是面孔,使人感觉到这并非在中国国门边的远东俄罗斯,而是到了遥远的欧洲。这种直觉的差异,超过了赤道边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在那儿,至少居民的长相和中国差异不大,而俄罗斯远东则差之甚远,想必俄罗斯内地和靠近欧洲的那里就更不用说了。

俄罗斯境内的道路不如中国的好,不过两者的差异在中国的道路大多是近年新建的,标准高路况好,俄方的显然是前几年的老基础,有的地方显得窄了点、旧了点或破了点。道路两边没有行道树,除了丘陵地带外,荒原上直直一条路,显得更加荒凉。路上的车辆没有中国的多,车的种类不及中国道路上跑的那么丰富,但不能不说这是一种骨气和爱国热情,因为他们境内跑的是本国生产的车,扶持自己的民族工业,有谁能说这是件坏事?当然,俄罗斯的车,尤其是大卡车看起来有些笨重,可它是不是结实、耐用呢!

毕竟是山水相连,俄方境内也多丘陵,植被比中国境内好得多,大多因为这里没有开发,丘陵、平川均长满树。而国内往往是山上长树,山下种粮,有的地方山上也被开荒种地。这就是中国国情,人多要吃饭啊!

广袤的地理资源,使俄罗斯用不着与山坡、与河滩争耕地,他们有的是土地,甚至连偏远一点的平原也看不上种,这就是俄罗斯!一条国境线把同一地域,甚至是多年前的同一块地,隔成两种不同的命运,一边如获似宝,细心耕种;另一边废弃长久荒芜。从这点看,明眼人谁都能感觉到这就是两个国度。

从东宁口岸到乌苏里斯克上百公里的交通线上,大多地势平坦,公路沿线村镇较多,很少看见村子周围有耕种的粮田、菜地,即使有,长势也不太好,比如见得较多的玉米地,玉米长势远赶不上国内的好。大片、大片的平地摞荒,也很少看到食草的牛羊。让人纳闷,这俄罗斯人不种粮、不养畜,一天究竟在干什么?吃什么?以前听人说俄罗斯人懒,这时我们都隐隐约约想起了这个话题。

在乌苏里斯克市,也就是原中国名子双城子,小憩十分钟,游客们就近观赏了鸟市的市容,转了近处的一家商店,商店其貌不扬,屋内摆设有序,商品高档,尤其是各种酒的摆放十分讲究,比国内商店好看多了。乌苏里斯克市是有着35万人口的俄远东有影响的城市,同符拉迪沃斯托克一样,1860年,成为老沙皇的战利品,由此改了中国姓名,沿途看不到一点中国化的影子,找不到一名华人后裔,地地道道的成了老俄国。

对乌苏里斯克来说,毒辣的沙皇帝国不仅掠走了国土,而且制造了一起永志难忘的血案。

“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后,双城子民众容不下这个耻辱,群体反抗,遭到沙皇帝国的残酷镇压,近40万华人被赶进河里淹死,这就是那个时期有名的“海南惨案”。

乌苏里斯克到目的地符拉迪沃斯托克,大约还有100公里的路。这里更接近国际日期变更线,天黑得更早一些,十月上旬,一般下午5点过一点,天就开始黑下来。俄远东夏令时比北京时间早三个小时。北京时间下午四点,这里的太阳已经掉到山头上了。夕阳下的俄罗斯远东,江河连天远,群山宛如画,五彩的树叶把山间点缀得让人心醉;近处洁净的俄罗斯建筑,白皙的俄罗斯居民,风格迥异的路标和广告牌,一切都让人觉得新鲜。

就在大伙乐此不疲的欣赏当中,群山环抱,大海为邻的俄远东最大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到了。

结识海参崴

是沙皇改变了海参崴的命运,同时造就了符拉迪沃斯托克这个中国人想起来就觉得耻辱,叫起来感到别扭的名字。

海参崴市是俄罗斯联邦四十九个省区之一——滨海边疆区首府,太平洋沿岸的世界名城和重要港口,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最大的城市,也是全俄第六大城市。

海参崴原属中国领土,1860年中俄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北京条约》后被割让沙俄,改为现名“符拉迪沃斯托克”,俄语意为“统治东方”的意思。面积56万平方公里,人口70万。现在的海参崴是俄罗斯太平洋沿岸最大的港口,也是俄罗斯海军五大舰队之一的太平洋舰队司令部驻地,被誉为俄罗斯东方的海上门户。

海参崴有130多年的历史,城市的街区、海湾和山丘的名称蕴含着许多历史事件,许多地名都是以一些历史英雄人物命名的,既有纪念意义,又体现了俄罗斯人名本身的美好含义。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和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根据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阿穆尔斯基的“沿阿穆尔河和滨海边疆区建立一系列港口”的旨意,1860年海参崴作为俄罗斯在太平洋的军事堡垒正式建立。1889年,海参崴被宣布为军事要塞。19世纪90年代,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建设使海参崴与俄罗斯中心城市有了可靠的交通联系,移民人数开始增加,开发速度加快,不同国家的商人和劳动力向这里汇聚而来,使海参崴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市。

对海参崴,中国人有难以割舍的情感。最初,海参崴就是中国领土,中国人是这块土地的主人。割让沙俄后,中国人广泛参与海参崴各个领域活动,主要涉及有港口工人、铁路工人、商人、小食品店主、赌场主、演员和农民。城市警察局还设有中国警察分局。负责保护中国商人不受土匪侵犯,禁止买卖和吸食鸦片。在中国人聚居的城区,戏曲文艺节目都用中国话上演,中国孩子上学都去汉语学校,中国人死后葬于华人墓地。海参崴曾有北京街,市中心还有一条中国路。中国人住过的城区遗址一直保存到今天。

太阳下山的时候,我们踏进了海参崴城门。

这是一座山城,市依托山,山连着市,从这个角度看,海参崴像中国重庆;这里又三面临海,城连着海,海接着天,又非常像东南亚明珠香港。海参崴人口不多,城市规模不小,建筑面积不亚于中国任何一座百万级人口城市规模。毕竟是俄罗斯的海参崴,市里市外的风格与中国是那样的不同。在海参崴市内的第一个着陆点是海参崴市边检局签证处所在的大街,俄方实行落地签证。这条大街算不上很繁华,但很有俄罗斯地域特点,清一色的俄文标语牌广告栏和门牌匾,有个性的门面装饰非常惹眼,街面的主要建筑即有东方特点,又有西方特色,主体颜色为灰色,但临街的正面装潢颜色多样、考究,霓虹灯设计富有诗意。在办证的半个小时时间差里,我们大多转了同一家规模较大的商场。

俄罗斯人的商场包括商店看来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华丽、讲究、美观、阔气,所有的商品都摆在玻璃镜框上,香烟摆放更有意思,拼装在一面独角台的方橱内,独居匠心。这里的商品非常注重包装,整个商店琳琅满目,珠光宝气,让人觉得非常的舒服,这种感觉在国内商场是找不到的,东南亚国家包括香港在内的大小商场都不曾有这种感觉。后来的几天里,在这里我们转过好多家商店,印象都是这样。和大多旅游目的地国不同,俄罗斯商场对顾客反应冷淡,不推介,不诱导,一幅无所谓的态度,你买也行,不买也罢。在这家商场,我买了80卢布的商品,几块巧克力和一包口香糖。货真价实、物有所值。在这里不存在导购、提成、坑害顾客的问题。来俄罗斯前,大多中国人的印象是俄方商场里摆的都是中国货,在俄罗斯没有什么可买的,能买的或买上的都是中国货。实际上呢,在海参崴的几天里,在进去看过的商店、商场里没有一样中国货,这让我怎么也没有想到过。

在俄罗斯的第一顿晚餐,是在一家不俗的俄式餐馆吃的。餐馆面积不大,只摆了四张大桌,外加一个吧台和琳琅满目的烟酒糖果类,当然还有俄罗斯味十足的年轻女郎。晚餐是俄式的:两片黑面包、一包黄油、几片火腿和生西红柿、一小碗米饭加一块鸡腿及一盆味道怪怪的汤。其余不再有什么了。量少味道不适合,吃得很不过瘾,晚上加吃了一桶福建人送的方便面才觉得勉强睡得下。

在这里,吃和住隔了相当远的距离,可以说住的地域偏了一些,这是家名叫“哥来尼克”的二星酒店,楼高十几层,建在半山上,上下乘车要爬过一处水泥台阶。酒店偏离市中心,晚上大家几乎都没有出去,一是语言不通,二是怕治安不好。不过酒店玩的项目应有尽有,歌厅、桑拿、艳舞,只是收费不低,对此我没有兴趣,再说也累了,晚上我写了整整四个小时的笔记和日记,等上床睡觉时眼睛已睁不开了。

俄罗斯远东的天黑得早,亮得也早,下午五点黑,早上四点亮。早晨六点不到,清晨的一缕阳光照到了酒店的阳台上,站在八楼的阳台往远眺望,晨曦下的海参崴妩媚动人,整个城市镶嵌在碧绿的山川间和蔚蓝的大海边,使山水城浑然一体,令人心旷神怡。这个时间是俄罗斯远东的九点钟,吃早饭和准备上班的时候,大街上的车辆逐渐密集起来。因为要到十点,即北京时间七点才集中去吃早餐,我利用这一个小时的空档,到同一条街的一家商场转了一圈。商店依旧整洁、美观、丰富,店员全为女性,她们看了一下推开门帘进来的我一眼而稍作迟疑后,继续整理她们各自一段的货柜上的东西。俄罗斯的商品并不便宜,在这里买东西不如国内的划算,只是有纪念意义罢了。为了不让这些俄国妞笑话,我买了几块香皂、巧克力什么的,花了百十块卢布。

海参崴的城市较大,要转的景点却比较集中。上午10点半,我们一行二十几人听命于一部大巴和一位俄方女导游,开始了新的一天活动。女导游是一位在中国广州留过五年学的中国通,即使中国的笑话她也能听出味来,汉语对话非常流利,她叫“娜佳”全名“娜杰日达”,遗憾的是她长得不怎么好看,俄罗斯的年轻女人长得都一朵花似的,而娜佳却是个例外。

第一个去处是阿穆尔湾,这是海参崴三大湾(金角湾、乌苏里湾和阿穆尔湾)之一,东连日本海、南接朝鲜北部海域。看见碧波荡漾的大海,心情顿然豁达。阿穆尔湾的去处是阿穆尔要塞和潜艇纪念馆。阿穆尔要塞虽然现在失去它的作用,但俄方作为纪念地一直保存了它的原貌,至今,它们留在不高的山顶上。要塞成阶梯状,各种口径的火炮或明或暗,数量不清,掉转自如,如有情况,万炮齐发,敌方从海上是很难得手的,要塞可攻可守,尤其是守卫没有什么大问题,所有地面设施都是钢筋水泥浇筑的永久性工事。要塞每天都举行一种仪式,中午12点钟鸣炮,多少年形成的规矩。到这游玩的人基本都凑这个仪式。类似于这样的要塞,海参崴有120多个。

要塞的平台上有一处纪念馆——要塞纪念馆。这里对各个要塞的分布、配属均作了介绍,对100年来为俄罗斯而战献出生命的海陆军要员,作了生平、功绩介绍,同时,纪念馆还展出许多不同年代和不同种类的武器。

离开阿穆尔湾,汽车开进了金角湾,顾名思义,这里海湾像一只牛角而得名。这里是俄罗斯太平洋舰队所在地,在狭长的海湾里,庞大的海军舰船整齐的靠在一侧岸边,游人纷纷以军舰为背景照相留影。由于有太平洋舰队的存在,金角湾以至整个海参崴一直没有对外开放。1992年才解除禁令,海参崴成为开放城市,美丽的金角湾,才得以展现在游人面前。

金角湾是俄海参崴的黄金地带,除了太平洋舰队,这里还有舰队司令部大楼和滨海边疆行政区政府大楼。区政府大楼是海参崴比较雄伟的建筑,楼高二十多层,俄罗斯三色旗高高飘扬在大楼上空。太平洋舰队司令部建筑相对小点,但戒备森严,游人不能过于靠近,司令部和区政府楼同在一条街上,正面相对,司令部正前方是海参崴战士广场,前场有战土塑像,广场很大,游人很多,后场就是海湾栏杆了。

广场的右前方是海参崴著名的国营百货商店,之所以著名是因为苏联解体后,所有国有商店都实行私有化,而这家留了下来,至今姓公,人们才觉得稀奇。其实商店不算大,商品和其他私有商场没什么两样,但导游还是组织我们去逛了一趟,只是大多数人什么也没有买。让中国游人在意的是,这座百货大楼建于1907年,哥特式风格,外形漂亮,已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战士广场的正面有一处神圣的地方,就是为纪念红旗舰队光荣战斗的纪念广场。纪念广场中央常年燃烧着长明火,以示纪念那些卫国捐躯的勇士们。纪念广场的主体纪念物是C-56 Ⅱ近卫军潜艇,这艘潜艇在二战中英勇善战,共击沉敌舰十艘、重创四艘,立下了汗马功劳。现在这艘潜艇原目原样的对游人开放,游客可以进入内部从头到尾悉数欣赏。据说,为了把潜艇运到这里,专门修了一条铁路支线,完成潜艇运送任务后又进行了拆除。潜艇现在固定在广场边的中央位置,潜艇的正前方,是醒目的烈士名册纪念墙,墙体为黑色大理石砌成,高约三米,长百米,分上下两台,依山而建。墙上用俄文书写着二战中为运送盟国提供的战略物资而牺牲的二十五艘被敌军击沉的海员名单,纪念墙体前也燃着长明火。

在纪念广场和战士广场,时不时见到海参崴穿着婚礼服的新郎新娘为烈士纪念碑献花,俄方导游讲,这已是多年的传统,俄罗斯青年男女结婚,除了上教堂举行仪式和请亲朋好友吃饭外,必须到烈士墓碑前献花。由于这天是个星期天,海参崴结婚的男女比较多。从碰到的新人看,男的穿黑色西装,女的则是清一色的白裙。

俄罗斯青年的举动,无疑是崇高的,值得我们中国人学习。

寻找沙皇的影子

一天的行程就这样在高速的运转中结束了。

未料想,第二天行程的第一站还在金角湾,不过地方变到另一侧。这里是海参崴火车站和港口码头。稀奇的是,这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处火车站和海港码头连在一起的绝妙设计。火车站靠右,港口码头靠左。

海参崴火车站建于1912年,由苏联工程师设计,但却是百分之百的意大利建筑风格,楼高四层戴帽,百余米长,整个建筑为黄墙绿顶,红门圆窗,看起来十分舒服,以此为背景照相的人特别多,大伙无不赞美这精巧的设计。海参崴火车站是离莫斯科最远的一座城市火车站,车站右侧的一处圆柱型标志物上清楚地雕刻着9288字样,表示这里到莫斯科9288公里,火车日夜不停的走七天七夜,如果到遥远的俄波边境,恐怕12000公里都挡不住。俄罗斯真大!

火车站旁边停放着一辆供游人参观的蒸汽机头,这是一辆由苏联人设计,美国人制造的蒸汽机车。二战期间,从海上运到苏联,为抗击德寇侵略,这台机车频繁运行在西伯利亚大铁路上,直到1963年退役,为卫国战争和战后恢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纪念战争年代的铁路工人,1995年二战五十周年之际设立了这座实物纪念。火车头的标牌上清楚写着美国制造的字样。

从火车站左侧的大桥向里行三、五十米,即横穿过铁路线,便就到港口码头。海参崴港口主体建筑比火车站稍加气势一些,高约五、六层楼,长不足两百米,是一座方方正正的长方体建筑,典型的东方式设计,它的正面全为玻璃装饰,看上去豪华、美观。虽为高纬度,但受太平洋气候的影响,海参崴港为长年不冻港。中国有句名言,卖石灰的见不得卖面的,这船港码头和火车站“相提并论”,如此靠近,没有什么磨擦吗?导游说,没有,他们相安无事,车走车路、船走船路,互不相撞,真算得上一个奇迹。

到俄罗斯观光,参观教堂是必不可少的项目。俄罗斯人大多是信教徒,主要是信奉东正教,少量的信奉伊斯兰教和极少的天主教。在俄罗斯到处都能看到东正教堂,和莫斯科的东正教堂一样,俄全国的东正教堂基本都是一个式样,只是大小有区别罢了。一个晴朗的上午,我们在导游“挟持”下,去了一家东正教堂。这家教堂不算大,祈祷的人也不很多,但麻雀虽小五脏齐全,教堂内应有尽有,又高又尖的屋顶,圆锥形的墙体彩绘覆盖着的墙面,还有数不清的燃着的蜡烛。东正教堂是允许游人参观的,但必须守规矩,一是女士必须用头巾将头发盖住,男士则又必须脱帽,二是所有人不得喧哗和信步走动。一入教堂门就有卖蜡烛和经书的桌子支在门口,一位似如嬷嬷的老太太看着桌子,稍往里走一点就是参加祈祷的人了,他们人人手持蜡烛,微闭眼睛跟在红衣主教后在唱诗,红衣大师说唱一会,祈祷的人跟着说唱一会儿,还要在胸前画十字,很有章法。教堂内侧有幕帘和门,大概是主教的憩息地和生活保障地,游人是不能入内的。专门有人守护,游人太靠近她会过来干预的。

参加祈祷的人远不如教堂院子里兜售东西的人多。看来这里是轻车熟路,俄罗斯人非常熟悉中国游客的旅游线路,他们纷纷在此守株待兔。来这里的大多是老年人,这点和中国人倒是有些像,女人们祈祷求神,男人们则赚钱为上,不管信教不信教那一套。他们兜售的全是小玩意,集邮册,纪念章,望远镜,俄军军帽,还有地图册什么的,都是些少人问津的东西。

总算去了一处我感兴趣的地方,俄罗斯远东理工大学。这是一处建在风景优美,四面开阔的山顶上的建筑。在这里,可以眺望海参崴大半个城市,也可以远眺日本海。海风习习,清爽无比。下了停在半坡上的汽车,沿着水泥阶梯拾级而上,刚走进学校围墙,我就被一拨远东理工大学的女学生亲切的问候搞懵了。这是五位青春漂亮的二十岁出头的女大学生,她们穿着入时,白皙秀气,五个人人人手里端着一次性塑料杯,正在喝一瓶烈性“伏特加”,真佩服这些俄罗斯姑娘的豪爽。正是她们的豪爽,让我吃了一惊。我刚从阶梯走上平台,五位姑娘中有两位齐声用汉语向我问声“你好!”当时我有点惊讶,在俄罗斯极少有人懂汉语,更不用说说汉语。五位姑娘的友好举动,使我猝不及防。当然,很快缓过神来的我立马回敬“你们好!”,并凑了过去。

又有姑娘问我“你叫什么名字”?

我说:“我说了你们听不懂”。

她们很快接话茬:“我们是学汉语的,听得懂”。

这倒让我被动。“我叫王玉贝”。同时用英语说一遍。

她们摇头。“不要用英语对话,英语不好。”说着银铃般的大笑起来。

我走到她们中间:“能和我照张像吗?”

“可以。”五个姑娘很快站到了我的旁边,可惜这时没有人给操作相机,后面的人还没有上来,其中的一位姑娘走出来接过我的相机说:“我给你们照”。

很快姑娘们又调整了姿势,以我为中心,每边站了两人。照完相姑娘们依旧喝起她们的酒。这时后面赶过来的游人要求和她们合影,姑娘们却没有同意,并走开了。

事后,我才想起应该给姑娘们给上50或100卢布,或5美金让她们买酒喝,体显一下男子汉的豪爽,但当时却没有想到。

远东理工大学建筑松散,植被良好,是俄罗斯算得上的名牌大学之一。随着中国的开放与强大,远东理工大学设了汉语专业,俄罗斯内地不少学生专门来此学习汉语,毕业的学生非常抢手,许多导游就是来自该校的毕业生。据俄方导游说,俄罗斯大学生就业如果专业不太好还比较难,学习中文是热门课,越来越多的俄罗斯青年开始报考中文,只是中文学起来太难了,中华文化太博大精深了,不过,学进去了,也很有意思。在俄罗斯大街,会讲汉语是一种时尚,就业报酬要高出一截!

在海参崴,很难找到沙皇的影子,看来他连同历史一起逝去了。

2002年10月与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