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愫眼看世界
10678500000003

第3章 回眸比利时

不回避地说,对比利时这个西欧小国了解甚少。

每每提到欧洲国家,远在东方的中国人,能想到的总是德、法、意或者英国,对没有太多影响的比利时,似乎总是忘记的多、想起来的少,或者大多数人就根本不了解这个遥远的欧洲小国。

从荷兰到比利时,几乎是在大家不知不觉中完成的。原因是荷兰和比利时同在波德平原,自然条件、农业种植结构几乎没什么区别,沿高速公路一路南下,抽穗的小麦、泛绿的甜菜、悠闲的奶牛,一切都像是一个村子一样。当然了,两国的交界处挂了一块分界的牌子,但很容易让人忽视。

在比利时北部城市安特卫普的郊区,我们一行利用20分钟的休息时间,好好将比利时讨论了一番,有人说到了拿破仑的兵败滑铁卢,有人讲到了二战中的安特卫普,也有人讲到了首都布鲁塞尔。我下到路边的庄稼地里,用摄像机拍了不少比利时的农作物种类及长势情况。

从纬度情况看,比利时跟中国黑龙江省的情况大致相似,农作物种植以小麦、玉米、大麦、甜菜、马铃薯为主。六月下旬时令,比利时的小麦处于灌浆期,绿茵茵的麦田一眼望不到边,预示这里将有一个丰收年;玉米才长出十几、二十公分,马铃薯已有零星的花蕾,大麦开始泛黄。站在田野远眺四周,避开当地人的房子和路上行驶的车辆,你一定会觉得这里是中国的某个农村。原因是这种景象在中国太普遍了。

比利时地处欧洲西部、大西洋沿岸,与英国隔海相望。国土面积3.05万平方公里,差不多一个台湾省或甘肃省庆阳地区大小,人口1020万,是欧洲的天然粮仓。境内三分之二的土地是平原,斯海尔德河和莫兹河贯通全境,气候温和、灌溉方便,极有利于发展农牧业。这个80%的原料靠进口的经济高度依赖世界气候的国家,农牧业有50%的产品出口。

从1815年拿破仑兵败滑铁卢,到1944年二战盟军与德军决战安特卫普,在3万平方公里的比利时领土上,一次次留下了惨烈、悲壮的战史华章。1944年秋,从法国诺曼底登陆一路乘胜而上的美英盟军,到安特卫普,又一次遇到强大的阻击,当时德军在安特卫普设有宏大的军需供应站,特别是非常庞大的汽油储备。美军的先头部队进军安特卫普市郊时,被化装成美军的德军侦察兵掉转了路牌而走错方向,歪打正着的美国陆军师耽搁了进军安特卫普的时间,却摸到了德军的军火基地,便一举炸毁了该基地。当然,真正考验这个美军师的还是进攻和守卫安特卫普镇。在这场战斗中,美军错估了德军的力量,在双方的激战中,美军逐渐控制了大半个安特卫普,但德军的后续力量和守城德军差一点把这个两万多人的美军满员师,连同这个小镇一起吃掉。

安特卫普战役最终以盟军的告胜而结束,此战役几乎使盟军打开了进军德国本土的门户,为盟军最终取得二战胜利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现在的安特卫普早已消散战争硝烟,面貌焕然一新,由当年的无名小镇,发展成为一座有三十万人口规模的现代化城市。路过安特卫普,这里高楼林立、繁华似锦,怎么看也找不到当年战争中破烂不堪的样子。

如果把拿破仑誉为一个长胜不败的战神,那么滑铁卢战役将宣告这个神话的结束。位于首都布鲁塞尔南部约三十公里的滑铁卢镇,就是当年拿破仑开心一生、伤心一世的滑铁卢主战场。到比利时的当天下午,我们乘车慕名来到这里。

滑铁卢与其说是一处古战场,倒不如说是比利时的田心地胆和米粮仓。这里地势平坦,交通发达。机械化耕种的小麦、玉米、洋芋长势喜人。村镇附近树林密布,居民住房色泽明快,样式高档。眺望四周,俨然一幅美不胜收的风景图。

就在这样一个人间仙地,南征北战大半生的拿破仑却兵败于此。问题就在他的轻敌思想和传令兵的致命失误。1815年,拿破仑大军和联军交兵于滑铁卢,当时双方都在久战不下的情况下,等待援军的增援。可以说,谁的援兵优先到来,谁就能取赢得战役的决定性胜利。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发出了增援的命令,联军的援兵如期到来了,而拿破仑的援兵因他本人签发的命令字迹潦草,被传令兵理解反了,错把“火速增援”,当成“原地待命”没能传达下去。受到强大攻击的拿破仑最终遭到惨重的失败。滑铁卢结束了拿破仑辉煌的领袖生涯。

比利时人为纪念自己取得的重大胜利,便在滑铁卢当年的主战场建起了滑铁卢纪念碑。纪念碑由大理石砌成高约十米的长方形底座和上面一尊形象逼真的雄狮组成,狮子的右前爪踩着圆球。这样的雕刻喻意着什么,我们当时还真没个地方问去。滑铁卢纪念碑建在圣约翰高地上。奇怪的是,滑铁卢四周整个平展展的,唯独主战场处冒出一座大大的土堆,当地人把这个土堆叫高地,这显然夸张了些,其实顶多就像某个煤矿堆起的大煤堆一样。从底下建有爬上顶端的石阶路。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没人爬上去,只在底下的田间里以此为背景照了几张相。

滑铁卢战场纪念地,给滑铁卢当地居民带来了源源不断的丰厚旅游收入。我们到此参观的这天是2005年6月18日,正是滑铁卢战役结束190周年(即1815年6月18日)的纪念日。所以,到这里观光的国内外游客很多,大小车辆在路旁停了有几公里。

滑铁卢纪念碑旁紧贴着的是纪念馆,纪念馆分餐厅、展厅和观光厅等项目设施,可惜我们没有机会能参观一处,只有在外围好好地看了一番。因为,此景点不是计划项目,组织者能带大家免费到这里来已经就不错了,我们不好再提别的要求。

在滑铁卢纪念馆,我们意外的碰到了一位比利时的“中国通”老人。当时我们在一个展馆外侧看有关滑铁卢的汉字介绍时,老人用汉语跟我们打招呼,并凑了上来。他用咬字不怎么准,但很流利的中国话介绍说,他非常喜欢中国这个国家,中国人友好、厚道。他曾十三次去过中国,先后到过广州、重庆、拉萨、北京、西安等十六个城市。老人的中国情结让我们感动,尤其在这个万里之遥的异国他乡。

布鲁塞尔,一个有着百万人口的比利时首都。它虽没有罗马那么古老,巴黎那么繁华,但它可以说是欧洲的政治中心。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总部、欧洲联盟总部、世界贸易中心、欧洲航天中心等一系列有影响的国际组织和机构设在这里。尤其是欧盟总部占了布鲁塞尔的一个大区,数十栋楼都为欧盟组织和国际组织服务。

北约总部,我们是在荷兰到比利时进布鲁塞尔市区的路上见到的,规模不小,现在失去了华约组织这个对手,不知北约总部的工作量是重了还是轻了。从大门口看,进出人员好像稀稀疏疏。欧盟总部却是另一番光景,处在市中心的欧盟总部大楼豪华奢侈,楼高数十层,整个楼呈十字形状,非常气派。正门的一侧,有欧盟二十几国的国旗并排在高高的旗杆上飘荡。欧洲航天总部则在出了布鲁塞尔市区,去卢森堡的高速路旁边。由于是星期天大门紧闭着,但从外围看占地规模不小。

布鲁塞尔的著名建筑不少。位于比利时王宫不远处的比利时大广场,古色古香的建筑布满四周,此时的广场上,歌舞升平,远远就能听到节奏感非常强的音乐声,走近一看,原来是进行音乐会排演,几十名女演员手捧乐谱,身穿蓝色服装列队在舞台上练唱。广场上音乐四起,声音很大,在现场连面对面对话都听不见。

沿着一条宽广的大街走过去,就到了比利时人常来的天鹅湖饭店广场。这里一侧是美国人设计的布鲁塞尔市政大楼,一边是有几个世纪历史的天鹅湖饭店。市政大楼的糟糕设计一度成为比利时人的笑料,认为堂堂的市政厅跑到一座教堂里办公。这话虽然有些损,但也有一定道理。美国人设计的这幢楼四面是尖尖的顶子,窗户又全是圆的,粗看细看咋看咋像教堂。天鹅湖饭店的神奇是因为楼的三层处雕刻了一个活灵活现的天鹅雕塑。尤其是共产主义的鼻祖——马克思、恩格斯,于1847年在这里完成了著名的《共产党宣言》。这部名著在后来的一百年间,促使后来者大大改变了这个世界。

离天鹅湖饭店广场不远的一条小街道深处,我们见到著名的塑像于连小尿童,这个天下人都知道的小尿童是用铜材锻烧而成,铜像高50厘米,靠在一个狭小的十字路口拐角处,来此照相的人络绎不绝,由于地方小,照相的人一层层、一拨拨的站着,谁也不等谁,就那么乱照一通了事。利用等车的机会,我在商业街给儿子买了件T恤和一箱巧克力。这巧克力一买到手就后悔了,一是还有七个国家没跑,把这么沉的东西拎上不合时宜,二是天气这么热,有烤化的可能。果不然全都应验了。

布鲁塞尔还有一处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建筑,就是设计建造都别出心裁的原子球塔。这是距市中心较远的一处景点。到此之前,要经过一条不长的街边自由市场,这是到欧洲后第一次见这样的场景。市场跟中国的自由市场没什么两样,一家一摊的那么散挂着散摆着东西。主要商品是衣物、首饰和小百货,交易的人还比较多,这里能不能讲价钱,没停车我们不得而知,但情景和国内市场一模一样,只是布鲁塞尔的摊贩大部分有自己的车。自由市场在以后到过的瑞士、奥地利也见到过。经过自由市场,爬上一段缓坡,进入一个不太大的草坪广场,便能清楚的看到原子球塔这个庞然大物。原子球塔很像上海电视塔的架构,由六个镀铬的金属材料组成的球体和塔架连在一起,构成高达一百零二米的巨大建筑。正中间的原子球有电梯从地面一直能通到其顶上,在这个球体上能瞭望四周。原子球塔按原子结构放大十亿倍而建,它很好地展示了一种艺术美。由于塔身太高,我们没有到跟前去,只在合适的距离照了几张照片,躺在草坪里休息了一会儿。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以前,之所以不了解布鲁塞尔这么多文化艺术瑰宝,是因为没能到这里来亲身领略它的风采。

布鲁塞尔的这一天,天格外晴、格外蓝,这一天似乎也格外长。晚饭后,我们一行五人没有急着回到酒店,徒步向城西方向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