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电梯谋杀案
10676700000014

第14章 十四

亚瑟·柯南道尔、阿迦莎·克里斯蒂、森村诚一等人的作品,是给外行人看的。内行人在办案之余,松散松散紧张透了的脑筋,作为消遣读物,也无不可。若是这位内行将这些侦探推理小说奉为圭臬,指导工作,必然要贻笑大方。

安科长太入迷这些读物,结果内行倒变成了外行。他的侦破能力,恐怕只够幼儿园大班的水平。他列为怀疑对象的三名种子选手,伊斯、宋健生、秀秀,稍有分析头脑的人,都会排除在外的。

伊斯对他和他的助手说:"要我来办这个案子,重点调查对象,只有两个半人。"

"谁?"

伊斯不慌不忙说出了三个名字,即或不是直接杀害,也可以算是间接杀害。而在精神上,他们早就把他给杀害了。

"大侦探波洛"出于职业的自尊,当然不会容忍伊斯的挑战,瞪着稍稍有些甲亢的眼睛,歪仄着脑袋。伊斯越看他越像《东方快车谋杀案》影片里那位比利时人。因为后来出的警匪片、侦探片,例如《神探亨特》、《斯蒂尔传奇》、《贵族神探》,主人公都相当的趋时入俗了。那种古典风格的老牌侦探面孔,是很容易勾起对往昔感伤的回忆,惋惜一个正直体面的绅士时代的结束。她害怕自己的精神恍惚,也许没什么安科长,而只是波洛先生吧!她始终记得昨天晚间,要更衣去冲凉时,他们慌不迭地离开,不肯饱览春光,如今还有这等骑士么?

她告诉波洛说:"我要检举的第一个名字,你是知道的。"

"德高望重的骆老太吗?绝不可能!"

她说出第二个名字,波洛先生吓一跳,眼球更凸出了。

"备受尊敬的黄一铎主编,更不搭界了!'装着他问道:"那半个是谁?"

"彼里亚兹先生。"

"天哪,这还成了涉外案件!"看样子,还要麻烦国际刑警组织呢!

人都在事后变得聪明起来,伊斯因为提到了主编的名字,不禁自责,我认识半个北京城的人,另一半认识我。干嘛非要找这位胖子呢?

他素来名声不雅,应该早有耳闻,他的外号笑面虎,就十分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他的特点。再说,从他的夙敌,也就是她婆母的嘴里,他是个可以救药的人么?

无数的人可以求,可以找,也不是帮不了忙。伊斯这个记者这些年来助人为乐,靠舆论力量尽其所能地说些公道话,多少起到扶危解厄、济困排难的微薄作用。她也不需要回报,尽管这是如今很正常的等价交换法则。因为她实在太顺利了,无不开的门,无不通的路,所以才不懂得什么叫做收敛,叫做检点。如今她需要帮助,只消招呼一声,总是有人伸出援手的,她却去敲黄一铎主编的办公室的门。他也好像期盼已久,到了迫不及待的程度,满脸堆笑,"是小伊吗?快请进,快请进!"

她在报社这几年,第一次跨这道门槛。固然有她性格上的原因,她不大买领导的账,这也是干部子弟的毛病。中间隔一层部主任,分寸不可逾越,这点规矩她懂。主要的,由于她婆母骆老太。上一代的恩恩怨怨,水火不容,到了食肉寝皮也不解恨的程度,她才懒得介入。毛主席讲过,让这些花岗岩脑袋,带进棺材里去吧!伊斯就以这种态度,既不做骆老太的代理人,也不当黄一铎的反间谍。哪怕双方打得头破血流,她作壁上观,还唯恐溅上血。这可算当代青年的自私,但她能有什么作为?

"小伊,坐坐!"

他给她沏了一杯今年的新龙井茶,端到她面前。如此礼遇,连外屋套间里的秘书都惊讶了。

"你要来的,你再不来,我就要生气了。这也算画坛盛举,推出一位新人。好嘛!是大好事!发现人才,提携青年,也是报纸的责任。依我看来,把人才埋没了,糟蹋了,无异于犯罪。小伊,你很有眼力,也很有勇气。后生可畏啊!一个人挑大梁,来办画展,让人敬佩。不过,还是可以依靠组织嘛!动员大家来干,众志成城嘛!。。。。。。"

伊斯做出被感动的样子,骨子里,则是另外一回事。

波洛先生打断她的回忆,要求证实一点,主编对她,对侃侃,自始至终是态度和蔼,平易近人,笑容可掬的。

"是这样,他的笑是出了名的。"

这位比利时大侦探开始推理:"在我们西方世界,总是一个穷光蛋去谋害百万富翁,决不会一个腰缠万贯的大老板,从克莱斯勒房车走下来,用枪顶住一个在垃圾箱捡破烂的穷鬼,要他掏出口袋里几个硬币,不然就开枪击毙他的。黄先生头脑清醒,神志正常,有青年导师的美誉,地位、权势、实力、名声,无一或缺,他为什么要杀害尚未出名的画家呢?如果说,朱先生有图谋不轨之心,黄先生出于正当防卫,也还有些说服力。虽然,经过查证,昨天晚间黄先生来过画室,他是把拟好的画展剪彩后的感谢答词送给朱先生过目,如此虚怀若谷的老前辈会杀人么?"

"波洛先生,如果不违反当事人应该回避的原则,你能不能把这份答词,念给我听听。"

他点了点头,他的助手从卷宗里找到一张电脑打印的文稿,念起来:"。。。。。。我非常感谢大家光临!这次画展得以顺利举行,是应该归功于伊斯女士的主持、策划,报社同仁的鼎力协作,社会各方面的赞助支持。首先,我要向大家介绍朱令侃先生,一位年轻的画坛新秀。其次,我要介绍我自己,站在诸位面前的,在这样的场合,你们最好暂时忘记他是一个新闻从业人员的身分,而是一个复归的画坛老战士。。。。。。"

她笑了。

这笑声很熟悉,在阿迦莎·克里斯蒂的另一部推理小说《尼罗河上的惨案》改编的影片中听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