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作为一种美德,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
因此,父母们若想使自己的孩子长大后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品德高尚的人,必须重视从小培养他们“善良”的品性。而一个缺乏善良品质的人,同时也必定是个道德上有缺陷的人,最终很难有所作为。
为此,附近的人们遇到天灾人祸等不尽如人意的事时,不管身份相称与否,威特父亲总要带着儿子前去看望。这时威特也会把自己的存钱拿出来去慰问受灾者。这时,老父亲总是不失时机地表扬他:“威特,你做得很对,尽管你的礼物很少。”他从威特小时候起,就让威特记住了这些话。所以每当他问到儿子:“威特,某某人在这种情况下是怎么做的”时,威特立刻就能明白,或者努力做好事,或者停止做坏事。
理想的人是品德、健康、才能三位一体的人。教育孩子不仅要发展他们的智力,同时也要培养他们的品德。斯特娜夫人指出,如同智力的培养需要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一样,孩子的优秀的品德也必须从摇篮时期开始熏陶,否则,是没有任何希望的。所以她从女儿很小时,就开始注意培养她的善行。如果女儿做了好事,第二天早起时,她就能在枕头旁边发现放着好吃的点心之类。斯特娜夫人会告诉女儿,这是由于她昨天做了好事,仙女奖赏给她的。假若她做了坏事,第二天早上起来这些东西就不见了。这时斯特娜夫人就告诉女儿,因为她昨天做了不好的事情,仙女没有来。
赏识孩子“善意”的举动,孩子做的事得到了肯定和表扬,那么他还会继续这么做。因此,就算你的孩子只是帮了别人一点小忙,或者替别人着想时,你也要告诉他你赞成他的这一举动,希望他这样做,并鼓励他多为别人做善事。让他知道你希望从他的举动中看到善意,表现得友好些。如果孩子对他人不友好,就要让他认识到这样不好,不是好孩子应该做出的举动,并表示你对此的遗憾,相信他下次会做得好一些,而不是简单地去责骂他。
当然,除了赏识孩子的善行之外,你还必须为孩子创造能赞赏他善行的机会。
第一。使孩子懂得怎样才能变得善良。为什么善良令人满意。父母可以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下,简单地、随意地告诉孩子,要让他知道所有的人都非常喜欢善良的人。同时,父母还应该向孩子介绍一些友好待人和表达善意的简单的办法,让他学会考虑周全,并让他懂得,帮助他人,自己也会从中得到莫大的快乐。
第二,为孩子营造亲切、友爱的成长环境。首先,父母应以友好和爱的方式来教育、帮助孩子,努力使善意、友好的气氛充满整个家庭。另外,友好相待所有认识的人:亲戚、朋友、同事、邻居,以及一切可给予帮助的陌生人。孩子们在这种环境熏陶下,善良、友好对他来说就显得非常熟悉、自然。
第三,为孩子创造表达善意的实践机会。孩子们受到了别人的友善相待会感到非常快乐,这清楚地告诉他善行是一件多么令人愉快的事,不过,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一个机会,让孩子懂得只要与人为善自己也会获得快乐。因此,不妨给孩子创造一些表达善意的机会,例如善待小动物等,他能从中感觉到感激、忠心,并真正懂得善行的好处。
另外必须提到的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所以,父母的行为对孩子善行的培养也尤为关键。
卡尔·威特曾说过:“孩子是父母的翻版。”母亲爱打扮,女儿也必然是爱打扮的。母亲多嘴多舌,女儿也不例外。同样,父亲好喝酒,儿子也会喝酒;父亲管不住自己的嘴,儿子也会如此。正如有人所说,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能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能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能得到命运的收获。所以,为了培养孩子的善行,父母不仅要赏识孩子的善行,还要从自身做起,行为自慎,处处做孩子的表率。
一天,一个年轻的妈妈和她的女儿去公园游玩。在公共汽车上,一位青年背着一个大大的书包,挤进了车厢,不小心重重地在这位年轻妈妈的脸上蹭了一下。
“妈妈,痛不痛?”小女孩心疼地问,回头瞥了那位青年一眼,又嚷了一句:
“真可恶!”年轻的妈妈抚着脸说:“不,不能这样说叔叔,这位叔叔不是故意的。”这时,那位青年也连声说“对不起”。小女孩看着,听着,点头笑了。
没过几天,妈妈下班后到学校去接女儿,发现女儿的下嘴唇肿得很厉害,皮都破了。妈妈非常心疼,就去问老师是怎么回事。老师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因为既没有听到孩子哭过,也没见她来报告。问她为什么不告诉老师,她对妈妈说:“妈妈,小朋友不是有意碰我的呀!他已经很害怕了,我再去告诉老师,他会更加害怕的。”听到女儿这么说,妈妈激动地抱起女儿:“是这样吗?我的宝贝!妈妈真该向你学习!”“错了妈妈,是我偷着向你学的,你那天就没有怪那个不小心撞到你的叔叔!”“哦,是吗?我的乖女儿学会原谅别人了!妈妈很为你骄傲!”妈妈满心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