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一代圣贤:杜甫
10675300000007

第7章 访历史遗迹

杜甫离开江宁后来到吴越各地,他在吴越一带的游历主要是寻访政治历史事件的遗迹。吴越一带是春秋战国时期风云人物汇集之所。进入这一地域,杜甫四处打听,追寻着历史的足迹,不辞劳苦,走访乡野之人,采集野史文章,听到了许多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征战的故事。杜甫感觉好像进入了风起云涌的春秋战国时期,受到了历史的熏陶与洗礼。

吴越姑苏历史遗迹众多,杜甫首先游览了姑苏台。姑苏台又名胥台,在苏州市西三十里姑苏山(今名胥台山)。相传吴王阖闾修筑此台,积材五年乃成,吴王夫差又在台上立春宵宫,作天池以泛青龙舟。每日与西施为嬉。后越伐吴,吴战败,姑苏台被焚毁。通过凭吊姑苏台,使杜甫对历史的兴衰规律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国家兴亡非时运也,亦非红颜之祸,实乃人为之。只有励精图治的君主才能使国家走上强盛。

在姑苏,杜甫还参观了太伯冢。它位于姑苏城北十里的梅里聚,《吴郡志》载东汉永兴二年(154),太守糜豹建太伯庙于阊门(在城西北)外,坟与庙相隔不远。太伯是周朝祖先古公的长子,他有两个弟弟:仲雍和季历,季历的儿子就是姬昌(周文王)。传说古公预见到昌的圣德,想破例把君位不传给长子太伯,而传给幼子季历,以便再传给昌。太伯为实现父亲的愿望,就和仲雍出走到了勾吴,成了吴国的始祖。君位终于传给了季历和昌。昌贤德勤政,天下归心,竟有了天下三分之二,他的儿子姬发(周武王)灭了殷商,一统天下。

太伯虽然没有成为周的君主,但他的贤德受到了人民和贤哲的称赞。《史记》记载,孔子在评价太伯时说:“太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孔子称太伯为至德,他三让天下,虽然没有成为周的君主,但人民称赞他。

杜甫从小受儒家思想中“礼让”“孝悌”的教育与熏陶,因此对太伯非常景仰。杜甫多次前往太伯庙与太伯冢拜祭,每次想到太伯的贤德,想到太伯的“清”与“高”,想到世人为争权夺利而征战不休,总是为太伯的行为感动得泪水盈眶。

大唐的君主能有几个像太伯那样的呢?杜甫回顾了大唐开国以来的百年历史。大唐自开国以来,最高统治者内部为了争夺皇帝宝座,宫廷流血冲突此起彼伏。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同胞兄弟李元吉、李建成而夺取皇权;武则天夺了李氏江山,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几乎杀尽了李氏皇族子孙;韦皇后与安乐公主毒杀唐中宗,妄图控制朝政,像武则天一样当女皇帝,但被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联合剿灭之;后李隆基逼死了太平公主,逼迫自己的父亲当了太上皇,自己终于坐上了皇帝宝座。这一系列宫廷最高统治者之间的阴谋夺权,给社会政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杜甫通过寻访历史遗迹,增强了历史的忧患感,从而开始了他终身忧君忧民思想的启蒙。

杜甫对太伯庙的祭拜,使他定格了自己的仁德的政治理想,即希望天下太平,希望宫廷不再因争夺皇权发生流血冲突而导致国家动荡,人民遭殃。希望大唐的皇子皇孙们像太伯一样在皇位传承上讲究谦让,让位于贤才,使国家永享太平。

杜甫漫游吴越,前后四年,在江南住过很长一段时期,对江南一带的历史遗迹有很多的了解。在吴越的这段漫游经历,是他终身难以忘怀的。他后来在晚年所写的回忆诗歌中,也记载了漫游吴越的游踪。“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王谢风流远,阖庐丘墓荒。剑池石壁仄,长洲荷芰香。嵯峨阊门北,清庙映回塘。每趋吴太伯,抚事泪浪浪。枕戈忆勾践,渡浙想秦皇。蒸鱼闻匕首,除道哂要章。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从这些诗歌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漫游的历程。

杜甫漫游吴越,虽然没有经历像孔子之断粮七日,司马迁之受困于薛、彭城那样巨大的困苦艰难,但其中的曲折艰辛,也是可以想象的。杜甫从社会的这座巨大书库中获得了丰厚的回报。通过这次漫游,他已经对历史、人生、社会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通过探寻吴越历史遗迹,他深刻地触摸到历史的深层,极大地扩展了历史视野。他后来能写出那一系列具有历史的沧桑感与厚重感的作品,与他探寻吴越历史遗迹的实践经历是紧密相连的。

此外,这一次漫游,对于杜甫诗歌风格的形成是具有重要作用的。由于周游了名山大川,故执笔有力,诗歌雄壮。又深入了历史的细枝末节的皱褶,领略了历史的沧桑,所以杜甫的诗歌深沉。两者结合,加上杜甫后来饱经世事沧桑的人生阅历,推动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的形成。对历史的内在与客观的规律所产生的更加深刻的认识,促使他形成了仁德为民的进步历史观,这对他以后成为一个具有历史沧桑感的伟大人民诗人,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