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七八年在长安奔走,杜甫始终为生活所迫,拖家带口地辗转多处,饱受贫穷的磨难,自然深刻了解到了下层社会人民的疾苦。同时,由于杜甫常常出入贵族家庭,了解到了宫廷及贵族官僚们的黑暗,这样,他的人生阅历就极大地丰富了。这使他逐渐看到了贫富的对立冲突,统治与被统治的对立冲突,以及种种不可调和的矛盾,他为此而感到痛苦与彷徨。在为个人寻找出路的时候,他也因为看到了这个世界的不平,在为这个阶级严重对立的世界寻找出路。因此,生活的压迫和时代的巨痛使杜甫产生了严重的悲愤情绪,他的豪放不羁、自由任性逐渐有了大的改变,变得苦闷易感、悲愤难忍。
干谒生活的后期,杜甫逐渐摆脱了个人的小我,摆脱了单纯的对个人命运的求索,他的心里装着的已经不是单纯的个人命运,而是整个大唐的命运,因此,他的心胸阔大了许多,他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意识逐渐形成,并由此而产生的批判与揭露的意识也日渐强烈。这是杜甫在精神上的一个巨大进步。
公元752年,李林甫死后,杨国忠当上了宰相,同样对百官颐指气使,并毫不掩饰地营私舞弊,朝政乌烟瘴气。他一味满足唐玄宗好大喜功的愿望,进行侵略扩张,却又毫无军事才能,屡屡在云南边陲吃败仗,两次派兵征讨南诏,两次都几乎全军覆灭,唐王朝前后死了将近20万军人,元气大伤。
关于发兵南诏,其实是一场侵略战争。南诏王与唐的关系本来是很好的,但后来却出了事,主要是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处事不当造成的。南诏王与妻子一起去拜会都督,过云南,太守有私事求他,但没有获得他的同意,云南太守于是诬蔑南诏王有造反之意。南诏王一怒之下起兵造反,夺取了32个夷州。鲜于仲通率8万兵攻打南诏,南诏遣使求和,并说如果不允许求和,他们将归附吐蕃,这样云南就成了吐蕃的地盘了。在复杂的政治斗争面前,鲜于仲通却不会处理关系,依旧攻打南诏以泄愤,逼迫南诏投奔了吐蕃。
杨国忠发兵进攻南诏,被他鼓吹为一场正义战争。天宝十一载,李宓出征云南前夕,朝廷命群臣赋诗送行,朝臣在诗歌中都鼓吹此次出征为正义战争,鼓吹大肆杀戮,预祝凯旋,加官晋爵,并颂扬宰相杨国忠策略之高,唐玄宗之神武。李宓初征南诏获得小胜,朝廷又赋诗祝贺。
在边疆还有无数大大小小的战争,战火几乎燃遍了唐王朝的边境,这些战争无疑也都被统治者美化为正义战争。安禄山讨伐契丹、高仙芝击大食(阿拉伯)、鲜于仲通征南诏,最后均以失败告终,唐王朝损兵折将,人民的负担日益沉重。为了填充战场惨败士兵死亡的大减员,杨国忠甚至派遣御史分道抓人,在民间大肆抓丁,套上枷锁送到军中,人民受到租税和兵役的残酷剥削,社会生产力很快就衰败下去了。
由于李林甫、杨国忠的横行,导致开元时代姚崇、宋璟所培养的纯良政风破坏殆尽,全国进入了一片昏暗世界。杜甫身在京城,自然对杨国忠他们美化侵略战争、祸国殃民的罪行非常了解,非常痛恨。他也常常看到统治者用暴力征发民众开往边疆的情景。
有一天,杜甫出城踏青,在长安北渭水之上的咸阳桥,亲眼看到了一队队的士兵们经过咸阳桥开往边疆时的情景。那情形惨痛之至:一阵阵捶胸顿足的哭号,一声声依恋辛酸的叮嘱,一双双紧紧扯住亲人的手,一团团兵车疾驶扬起的尘土,蒙住了杜甫的眼睛。杜甫拉着一个老兵的手,问他们要被征发到哪里去,那面色土灰的士兵讷讷地说,他十五岁时就到过北方防守黄河要塞,好不容易盼着回来了,而今满头白发,还要开往边疆营田,准备和吐蕃交战,家里的田没有人耕作,荒芜到没有任何东西,县官反倒来催税,真不知租从何来?!边庭都血流成河,但我皇开边的野心却丝毫不减。世人都说生女好于生男,女子还可以嫁给邻人,而男子却要变成白骨埋没于边野的荒草中……杜甫看着这凄惨的景象,听着这悲凉的谈话,想到百姓生灵涂炭的凄惨情景,深深被震撼而且激怒了。他再也遏止不住心头的痛苦,写出了他平生第一首为人民说话,谴责不义战争的名诗《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这首诗以神奇的、浓妆重彩的雄浑笔法,展现了一幅战乱中壮丁在出征前与亲人的生死离别的历史画面。在这轴撼人心弦的巨幅画卷中,一幅幅惨烈的场景如风至潮来:边塞流血成河,白骨累累,家园满目凋敝,民不聊生,激愤哀怨都从诗人笔下喷涌而出,直击穷兵黩武的黑暗王朝。这是对统治者的血泪控诉,也是对历史的拷问。
《兵车行》的出现,标志着诗人由于多年来的阅历和体验,社会思想、文艺思想已经日渐成熟,开始为自己、为后人,开拓起一条起自国风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道路。
这一时期,杜甫不但写下了《兵车行》这首反战诗歌,而且还写下了《前出塞九首》《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反战杰作,共同构成他这一时期反非正义战争诗歌的磅礴气势。这些诗歌都有他亲身所见所闻的生活的影子。这是他逐渐走入人民的生活,同情人民的表现。
《前出塞九首》写天宝年间哥舒翰征吐蕃之事,意在讽刺唐玄宗当时的开边黩武。这组诗,借一组征夫的自述,全部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来写,夹叙夹议,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反映了从出征到论功十余年来的征戍生活及其感触。其中有:“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点出了这组诗的主旨,借出征士卒之口谴责了唐玄宗穷兵黩武、恣意开边的罪恶,谴责了不义战争。
正如《望岳》一诗,是杜甫从一个普通的诗人迈向伟大诗人的开端一样,这些困居长安十载期间所作的《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九首》《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一系列现实主义名作,则为他以后现实主义的光辉诗篇源源不断地涌现奏响了序曲。这些反战诗歌标志着杜甫的思想逐渐脱离统治者,开始走向人民。
如果说在杜甫写下这些反战诗歌之前,与盛唐一批著名诗人的成就不相上下的话,那么自从创作这些反战诗后,此时的杜甫就已经开始超越他们,成为一个胸怀社稷、关心民瘼的诗人,从此走向成熟与伟大。
终杜甫的一生,都是站在反战与人道的立场之上的。他的反战的人道主义立场,代表了人民的普遍愿望和要求,这使他走向人民,走向人民心目中和灵魂深处,他的人道主义的反战精神成为他困居长安十年中最光辉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