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天纵神武:李渊
10674800000023

第23章 退位思考

玄武门之变是李渊完全没有想到的事情。他作为父亲,爱他的儿子,尤其这几个儿子在创立大唐帝国的过程中都有所表现,做出了程度不同的贡献,这样他们和李渊之间不但有父子关系,还有特殊的君臣关系,这些儿子都可以算是大唐帝国的开国元勋,所以当儿子们发生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时,李渊总是尽量排解,甚至不惜把国家一分为二。然而他的努力完全没有用,在权力的引诱下,儿子们互不相让,终于以你死我活的拼杀来作出最后的结论。李渊不得不认真地观察他仅存的这个嫡子李世民,看把这个费尽心力夺来的江山交给他,是否会有遗憾。

李渊首先看到的就是残酷的仇杀,李建成的五个儿子,即安陆王李承道、河东王李承德、武安王李承训、汝南王李承明、钜鹿王李承义;李元吉的五个儿子,即梁郡王李承业、渔阳王李承鸾、普安王李承奖、江夏王李承裕、义阳王李承度,全部被李世民派去的军队杀死。这是李渊的十个孙子,但在这场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中,作为皇帝的李渊完全无法营救。

李渊想更大规模的屠杀是不可避免了,他只有躲在皇宫里假装不知道。然而,他后来听到的却是一些他意想不到的消息,他发现即将接替他做皇帝的这个儿子,原来有着非凡的气度和能力。

就在玄武门之变的当天,李世民的部下在闯入太子东宫和齐王府尽诛李建成、李元吉的十个儿子的同时,又逮捕了李建成、李元吉的亲信一百余人,他们向李世民建议将这一百余人全部诛杀,并且把他们的家人籍没为国家奴隶。尉迟敬德有不同意见,他对李世民说:“罪在二凶,既伏其诛,若及支党,非所以求安也!”李世民立刻表示采纳尉迟敬德的建议,并且进宫请李渊签署一道“大赦天下”的诏令,宣布:“凶逆之罪,止于建成、元吉,自余党与,一无所问。”这是使李渊既吃惊又赞许的决策。

听到赦令,曾经在玄武门前与秦王府甲士交锋的李建成、李元吉集团将领冯立和谢叔方出来自首。那位在玄武门前宣称要乘机攻打秦王府,弄得李世民部下大惊失色,差一点乱了阵脚的薛万彻,原是隋朝名将薛世雄的儿子,在幽州随罗艺归降唐朝,曾经随李世民进攻刘黑叛闼,表现出很强的作战能力。李建成为此重用薛万彻。在玄武门之变时,薛万彻在东宫、齐王府卫士群龙无首的情况下,成为攻打玄武门的实际指挥者。李建成、李元吉的人头挂出来了,他想再打下去已经毫无意义,所以说:“既然已经杀死了敬君弘,算是对得起太子了。”然后率领数十骑躲进终南山中,听朝廷的消息。李世民怕薛万彻听不到赦令,特别派使者进山向薛万彻等人宣布李渊的最新赦令。薛万彻于是“释仗而来”,李世民亲自处理薛万彻、冯立、谢叔方等人,说:“此皆忠于所事,义士也。”把他们全部释放,慨不问罪。薛万彻等人感激不尽,后来为李世民立下许多战功。

李世民在请李渊赦免李建成、李元吉集团人员的同时,又请李渊下了另一道关于“僧、尼、道士、女冠并宜依旧”的诏令,这也出乎李渊意料。因为在李建成、李元吉集团与李世民集团的斗争中,佛教和道教为争取各自的政治地位而分化,以法琳为首的佛教徒支持李建成,以王远之为首的道教徒支持李世民,以至佛道之争十分激烈。曾为道士的太史令傅奕在武德七年(公元624年)上疏,“请除去释教”。法琳为此写了《对傅奕废佛僧事》一文,由李建成奏呈李渊,维护佛教的地位。李渊在考虑了双方的意见后,在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夏五月,也就是玄武门之变前一个月,以“京师寺观不甚清净”为名,下了一道对佛教并不有利的诏书,如《旧唐书》卷1《高祖纪》所载:

释迦阐教,清净为先,远离尘垢,断除贪欲。所以弘宣胜业,修植善根,开导愚迷,津梁品庶。是以敷演经教,检约学徒,调谶身心,舍诸染著,衣服饮食,咸资四辈。

自觉王迁谢,像法流行,末代陵迟,渐以亏滥。乃有猥贱之侣,规自尊高;浮惰之人,苟避徭役。妄为剃度,托号出家,嗜欲无厌,营求不息,出入闾里,周旋阑阒,驱策田产,聚积货物。耕织为生,估贩成业,事同编户,迹等齐人。进违戒律之文,退无礼典之训。至乃亲行劫掠,躬自穿窬,造作妖讹,交通豪猾。每罹宪网,自陷重刑,渎乱真如,倾毁妙法,譬兹稂莠,有秽嘉苗;类被淤泥,混夫清水。又伽蓝之地,本曰净居,栖心之所,理尚幽寂。近代以来,多立寺舍,不求闲旷之境,唯趋喧杂之方。缮采崎岖,栋宇殊拓,错舛隐匿,诱纳奸邪。或有接延邸,邻近屠沽,埃尘满室,膻腥盈道。徒长轻慢之心,有亏崇敬之义。且老氏垂化,本贵冲虚,养志无为,遗物情外。全真守一,是谓玄门,驱驰世务,尤乖宗旨。

朕膺期驭宇,兴隆教法,志思利益,情在护持。欲使玉石区分,熏犹有辨,常存妙道,永固福田,正本澄源,宜从沙汰。诸僧、尼、道士、女冠等,有精勤练行、守戒律者,并令大寺观居住,给衣食,勿令乏短。其不能精进、戒行有阙、不堪供养者,并令罢遣,各还桑梓。所司明为条式,务依法教,违制之事,悉宜停断。京城留寺三所,观二所。其余天下诸州,各留一所。余悉罢之。这道诏令,几乎是在做当年北周武帝同样的禁佛工作,在那个佛教已经异军突起、蔚为大观的时代,必然引起社会动荡。李世民看到这个潜在的危险,不计佛教徒曾经支持李建成的前嫌,以政局稳定为重,停止李渊的错误决定,使李渊看到他在政治上的成熟。这当然是使李渊惊喜的行为。

李渊在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初九,也就是目睹玄武门之变的第四天,在确信李世民不但不会大肆杀戮,而且可以把李建成、李元吉的部下收归已有后,他放心地宣布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并且在同时下了一道诏令:“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这就是说,他已经放心地把全部权力交给了李世民。这是他在向朝臣暗示,他要准备退位了。

自古以来,皇帝肯自动退位者少而又少,李渊退位的动机是什么?这是需要分析研究的。首先自然是政治压力,李世民已经得势,做皇帝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虽然他对李渊仍然表现出孝顺姿态,但李渊亲眼见他杀死李建成、李元吉,以及李建成、李元吉的儿子们,不能不害怕。李世民大权在握,李渊的性命其实已经掌握在李世民手中,他的晚年能否安稳,也全看李世民的态度,为此,把皇帝位置让出来,应是聪明的做法。其次,李渊这时已经60岁了,他进入长安做皇帝后,就有安度晚年的打算,对裴寂说过要“为太上”的话,而且经常游幸、打猎,看到李世民有能力管好自己打出来的这个江山,索性来个功成身退,享几年清福,也是老年人的自然心态。所以,从李渊把政权交给李世民开始,他就在考虑何时退位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