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美国总统家训
10671600000088

第88章 不把恨传给孩子

在充斥着沮丧和阴霾的2008年,奥巴马的强势亮相注定将成为历史书写者笔下颇为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位政治新星从世界的边缘走来,刮起了一阵耳目一新的政治旋风。

奥巴马是一名混血儿,父亲老奥巴马是肯尼亚的黑人穆斯林,母亲邓纳姆是美国一名白人女教师。正如奥巴马所描述的一样,父亲的皮肤像沥青一样乌黑,而母亲的皮肤像牛奶一样雪白。这样一对差异巨大的男女在夏威夷相遇,并且深深相爱。但两人婚姻并没有维持多久,这一切随着老奥巴马离家前往哈佛大学深造而告终。

年幼的奥巴马与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两位善意的老人温良而谦卑,身上有着美国人早期的牛仔气质。奥巴马的母亲和外祖父母从未对奥巴马的父亲心生抱怨,他们总是谈论着种种关于老奥巴马的优点,小心维护奥巴马心中父亲的高大形象。所以,即便奥巴马只见过父亲几次,在他幼小的心中对于父亲却有着无限的崇拜之情。不能不说,奥巴马受到的早期家庭教育是成功的,英雄一般的父亲形象不但给了他满满的自信,也使他对自我价值的认定有了归属感。

而我们很多父母,面对婚姻失败,会是怎样的境况?婚姻之路走到尽头,不是死死抓住不放,就是心生怨恨、狠狠地数落着对方的不是。在很多婚姻破碎的家庭中,我们总是可以听到家长这样告诫子女:“爸爸(妈妈)不要你和我了,你从此再也不要理他(她)这个没心没肺的人了。”

在失败的婚姻中,女人的这种表现更加明显:一是因为女人在婚姻中似乎是处于弱势地位,遭到道德谴责的往往是男人,女人易以受迫害的形象自居,絮絮叨叨地抱怨和怨恨。有些单亲妈妈总是在生活中咀嚼着被抛弃的伤痛,回味着难以平复的怨恨,向子女分析着人性的丑恶、世事的无常,教给孩子功利性地对待父亲,使孩子过早地接受到生活的黑暗,渐渐变得自卑、自闭、缺乏安全感和自尊感。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总是处在一种不稳定的情绪诉求中,对自我缺乏认知,更奢谈去主动接触世界进而自我实现。

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女人比男人更重视家庭,婚姻破裂对她们来说伤害更大,甚至宛若世界末日。

殊不知,很多父母在肆无忌惮地宣泄着自我的情绪的同时,也在无形之中充当着感情的反面教材。小小的孩子并不是不懂事,而是有些事实他们会拒绝接受。对于孩子来说,两边父母都是自己的至亲,他无法从心底真正去憎恨自己的亲人。而父母却残酷地逼迫他们接受一些他们杜撰的“真相”。其实这样做的家长是自私且可耻的,因为他们不但污染了一个纯洁的心,还可能毁了孩子一生的信任根基。

说者无意,只是为了泄愤和不满,小小的孩子却全往心里去了。

面对覆水难收的感情或者无法挽回的局面,抱怨和憎恨都无法解决任何实质问题。有些父母把对离异配偶的怨恨灌输给自己的儿女,以为这样可以拉拢和培养一个同盟,共同对付那个负心的人。本身有这种想法的父母,便是心理不健康的。怨恨就像一种剧烈病毒,可以戕害孩子幼小的心灵,扭曲孩子的性格,进而造成孩子一生无法弥补的缺憾。而且父母用消极的方式应对感情的危机,子女也无法学习正确的处事原则和解决的方法。孩子只会学着父母,在达不到目的愿望不能实现之时,便用仇恨对待搞破坏、捣乱、进行报复。

得之吾幸,失之吾命,能尽力挽回的事物,无论是感情还是任何事情,我们可以拼尽全力去争取,但是当我们面对的是无法改变的事物时,就要学习放手。毕竟曾经的美好是千真万确的,让孩子了解到父母曾经是因为真正相爱而在一起,这便是他诞生的美丽理由。

现在回过头再想一下,其实奥巴马的母亲和外祖父母并无任何高明之处,他们只是单纯地把奥巴马当做一个孩子,而不是一件接受情绪垃圾的工具。他们知道奥巴马有感知,有辨别,有情绪,每个人都无法强加自己的心情和原则于他身上,更不应该强迫他去憎恨自己的亲生父亲。因为毁掉一个人的信任很容易,而重建一个人的信任却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