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美国总统家训
10671600000024

第24章 读书不思考,等于吃饭不消化

“读书不思考,等于吃饭不消化。”——这是波尔克总统的名言。这既是他学习,也是他做事一直坚守的座右铭。我们可以将这句话理解为,读书不思考,莫不如不读书。读书,并不只是单纯的娱乐、消磨时间,我们要从书中思考出道理,吸取别人的经验。这才是最有意义的读书。

其实,我们读书时,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考,我们只不过重复他们思想的过程而已,如同儿童启蒙习字时,用笔按照教师所写的笔画依样画葫芦一般,我们的思想活动在读书时也被免除了一大部分。因此,我们暂不自行思索而拿书来读时,会觉得很轻松。然而在读书时,我们的头脑实际上成为别人思想的运动场了。

现在,有很多孩子,只会死读书,完全丧失了自主创新的能力。这就像一条弹簧,如久受外力的压迫,会失去弹性。我们的精神也是一样,如常受别人思想的压力,也会失去其弹性。

古人云:“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番,疑渐渐释。以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可见,读书是一个从有疑问到多疑问再到无疑问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思考显得尤为重要。曾有一位高中老师说过,思考是一个理解消化的过程,将书上的东西变为心中的东西,将别人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

我们经常看到人们提倡“苦读书”的问题,人们过多地强调了“苦读”,却对“如何思读”的问题疏于论述,也许会产生某种程度的误导。例如自古传下来的许多著名读书故事,都意在强调人们苦读再苦读。

正如孔子说过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但这个真理却常常为人们所忽视,人们往往走向一个极端“苦读”。例如:有很多关于苦读的成语:悬梁刺股、凿壁偷光、踏雪囊萤……毫无疑问这些“做法”都是认真读书的必要条件,但却不是充分必要条件。虽然成语中的主人公以后都成为了“成功人士”,但也正因为故事主人公的成名,在这样的榜样和口号下,古往今来不知多少人白白地耗费了青春与生命!

家长要让孩子明白:如果你吃完饭后不消化,那你吃这顿饭根本就没有意义了,因为你没有把你吃的营养吸收进来。如果你读完书后不思考,等于没读这本书,因为你读的都是别人的思想,没有你自己的思考。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一个能思考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穷的人。我们应该勤于思考,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壮”!

我认为:家长可以指导孩子给自己制订一个读书计划,家长要鼓励孩子敢于提出疑问,还有就是在读书过程中养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这样在日后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作为家长,在培养孩子读书思考的习惯时还要多给孩子提问。在家长给孩子读完一则故事后,家长要根据故事内容及时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可以简单,但也要能体现故事的精髓。孩子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既可以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还能把故事内容吸收得更好。像现在有很多儿童方面的杂志中,都包含了这方面的内容。

另外,家长切记不要让孩子对书的内容死记硬背。有些正处在初中或是高中时期的孩子,对写作文很是头痛,他们的办法就是看到一篇好文章,就把它们都记在本上或是心上,一旦遇到相同的题目,就会把那些背过的片断串联在一块。

这样的作文效果可想而知,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独特的主题,肯定不会是一篇好的作品。那么,以看书写作文为例,该如何指导孩子从别人的作品中“取经”呢?孩子读完了一篇好文章,他需要思考的是作者的文章表现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是通过哪些事件、哪些语言来表达主题的?最重要的一个思考环节是,让孩子想一想,如果他来写与文章相同的主题,又会如何去写呢?当这些思考问题,在孩子的头脑中都有了一个清晰的脉络,那这篇好文章孩子就没有白读了。

(总统任期:1849年3月4日~1850年7月9日)

扎卡里。泰勒是美国的第十二任总统,在军火中成长起来,被人称为“最大的英雄”“顶用的大老粗”。泰勒经历过拓荒者的艰苦生活,能吃苦耐劳。在战争中,泰勒屡屡获胜,很有声誉,由于机智、勇敢,他不断晋升,从少将登上总统宝座。虽然戎马半生,但泰勒仍旧具有人文主义的道义和战略眼光,他反对蓄奴制,为联邦的统一而战。虽然就职仅16个月便病逝在岗位上,但他无愧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