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先贤神韵
10669800000010

第10章 “天下第一通才”苏颂

同安作为海滨小城,这些年正在清新与古旧中崛起。说同安清新,那是因为这里的高楼一片片拔地而起,现代化的工业厂房鳞次栉比;夜色掩映下的红绿灯光,闪烁出小城的都市情调。说同安古旧,乃是因为同安本是千年古城,文物古迹民俗遗产四处可见。新城开发和建设照样进行,而古城风貌老街特色照样保留,孔庙、苏颂纪念馆以及朱熹的遗迹等等,还被作为景观供游人观赏。同安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朱熹在这里做过官,政绩突出;文化怪杰辜鸿铭的祖籍是同安;民族英雄郑成功多次屯兵同安,在这里同清军展开激烈战斗,或在这里指挥郑家军与清军血战;又一民族英雄施琅将军,做过同安副将,后又任同安总兵,他当时就把同安作为重要的收台基地;大名鼎鼎的民族英雄林则徐,走入社会的第一步便是在同安(那时含厦门)任职;再一民族英雄陈化成,就是同安人,他为官为将的始发点也在同安;还有那个古文字专家和汉语拼音始创者卢戆章,也是同安人;然而最早从同安走向全国的,却是大名鼎鼎的古代政治家、外交家、科学家、文学家苏颂!

苏颂出生在同安的芦山堂。据说他的祖上苏益曾跟随闽王王审知(包括其兄王潮)入闽作战,后成为功勋卓著的将军,苏家一族从此兴旺发达。芦山堂至今还塑有这位将军的雕像,供给那些一代一代的苏氏后人瞻仰和拜祭。苏颂是苏益的第六代孙。他的祖父、伯父、父亲、堂叔、兄长都中过进士,可谓豪门一族、书香世家。他的父亲苏绅,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而且也有诗作传世。苏颂在这样的家族中成长,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加上自己刻苦学习,不想成为文人都不行。果然,苏颂于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考中进士。主考官是声名显赫的欧阳修,与他同榜进士的乃是名垂千古的王安石。苏颂英气逼人、才华横溢,他不但文学历史知识渊博,精通经史百家,诗词歌赋写得好,而且天文和数理知识更是无人可比,加上有很好的官方家族背景,属“红色后代”,这使他做起官来比较顺利。他历仕仁、英、神、哲、徽宗五朝,均受到皇帝不同程度的重用。他虽然也从地方推官做起,却一路平步青云,一直做到了州知府、刑部尚书、吏部尚书,晚年以73岁高龄还入阁拜相,成为权重一时的朝廷显要人物。

苏颂为官正直,清明廉洁,颇有建树。他在做南京、杭州等地方官时,注意为民办事,主持公平正义,尤其把改善民生,拯救穷苦百姓当着首要工作任务,各地官声俱佳。苏颂在政治上虽未提出像王安石那样的改革主张,却是王安石实行“变法”的极力赞成者推动者,对朝廷改革旧弊提过积极有效的谏言。

苏颂曾于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担任宋朝的对外使臣,负责出使辽国,传喻当朝皇帝旨意。当苏颂一行来到恩州(今河北省清河县)时,驿馆由于管理不善,出现火灾。火借风势,越烧越猛。面对这一突发事件,苏颂毫不慌张。他首先召集官员组织救火,自己冲到第一线指挥;再后查明起火原因。因为他的镇定自若,措施得当,没有发生混乱事件,辽国使臣也未受到太大惊扰。此事报到朝廷,宋英宗对他大加赞赏。史书上说,苏颂在朝做官60年,曾两次使辽,三次伴使。每次出使辽国时间多达四个多月。他主要做的是与辽国结好的事情,一方面传递大宋皇帝的国策和明喻,宣扬睦邻友好的和平外交政策,另一方面调和民族间的摩擦和纠纷,消弭争端,抚平创伤,缔结友好。此外,苏颂还抽出时间对辽国的政治制度、军事实力、经济状况,山川地理、民族风情、民俗礼仪、外交政策等等进行深入的考察和了解,写出谏言向朝廷上疏。由于他尽心尽责,皇帝喜欢用他,苏颂为此也就多次出使或伴使(即做陪同团长)辽国,有效地联络了宋辽感情,改善了两国关系,为北宋中期的边界安定和国内和平作出了贡献。

当我翻阅中国古代历史,深知孔子老子墨子荀子孟子以及朱子,是历史哲学文化大家,声名威震华夏,但就知识面的宽广而言,似乎没有人达到苏颂的全面与高度。换言之,作为中国古代“一代通才”的苏颂,其知识广泛渊博,几乎无有不晓。举凡历史哲学、诗词歌赋、政治军事外交、图舆经纬、阴阳五行、天文历法、星象风水、地貌山川、民俗风情、本草医药以及数理科技、机械制造……他没有不知道的。像孔子朱子,学识渊博,却仅限于社会科学,有些天文、医学大家,或军事专家,也只是在某一领域成绩突出,唯有苏颂,“天下第一通才”,不仅做了大官,善搞政治外交,还能诗词歌赋,更有机械、医学、天文学著作问世,甚至搞出了天下扬名的“水定浑仪”。

元祐元年(1086年),苏颂作为朝廷命官,负责天文星象工作。苏颂的伟大就在于,不论做什么工作干什么活,总能出成效,甚至有所创造。他第一步总是调查研究,奉命到当时的太史局使用的浑仪和浑象馆里作调查,浑仪馆使用的浑仪,还是100多年前天文学家张思训创造的水运浑象,也叫“太平浑仪”,由于战乱加上时间长久,机械出故障,机绳断坏,浑仪无法运转,也没有专家能够修理。苏颂看见后十分痛心。然而光痛心伤心不解决问题就不是苏颂。他的第二步就是找理论依据。他带领随员来到吏部走访,得知有位叫韩公廉的官员精通数学、天文学,于是向他请教这方面的知识。韩公廉是个理论家,却不是一个实干家,他有一套天文知识,却也没有修理浑仪的技术。苏颂于是向他讨教书本知识。韩公廉很快将张衡、梁令瓒、张思训关于建造“仪器法”的书籍给了苏颂。苏颂如获至宝,不断地进行刻苦自学。在掌握基础知识后,苏颂就组织人马,按照韩公廉提供的《九章勾股测验浑天书》原理,先把浑仪木轮机模型制作出来,进行反复多次的实验和改进。等到理论和实验都顺利完成后,苏颂就走出了他的第三步,那就是他与韩公廉大胆合作,于元祐七年(1092年)启动正式制造“水定浑仪”的浩大工程。这是一座将浑仪、浑象和报时装置三组器件组合在一起的高台建筑,整个仪器用水力推动运转,故而也称“水运仪象台”。工程耗时四年多,于1096年才彻底完工,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仪器和气象台。

苏颂在进行这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天文工程时,所提出的理论依据是:设计出一种自然人能够进入浑天象内部进行清晰观察天象的仪器,即“假天仪”。设计原理是:按照天上星宿的位置,制作球状竹笼,外表糊上白纸,在纸上开孔,让外面的光亮从孔中射入,呈现大小不同的亮点,仿如夜空中星星一般,人可以通过肉眼看见。人悬坐在球内扳动枢轴,使球体转动,便可形象的看到星宿的出没运行。苏颂和韩公廉的新创造在于:在原来张衡和张思训等前辈的基础上,进行浑仪机械转动的新创,即在浑象上安装一套齿轮系统机械传动装置,利用漏壶流水的稳定性推动浑象均衡的绕极轴旋转;对张思训机械的时间流逝装置,科学的改进为水运钟表的擒纵机构,成为世界上最早发明钟表的创建者,这一创造证明钟表的发明权不属欧洲,而是中国,是苏颂和韩公廉等科学家。世界知名科学家李约瑟就曾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写道:“苏颂的时钟是最重要最令人瞩目的。它的重要性是使人认识到第一个擒纵器是中国人发明的,那恰好是在欧洲人知道它以前300年。”又说:“我们借此机会声明,我们以前关于‘钟表装置……完全是14世纪欧洲的发明’的说法是错误的。使用轴叶擒纵器重力传动机械时钟是14世纪在欧洲发明的,可是在中国许多世纪之前,就已有了装有另一种擒纵器的水力传动机械时钟。”

从苏颂的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鲜为人知这一点看,我深感中国人的默默无闻和被淹没尘封似乎是一件常事。在只重科考博取功名,不重科学精神科学研究创造发明的古代社会,这可说是一个致命的弱点。一个朝代不重视科学发明不要紧,问题是所有的朝代乃至民国,均不重视科学发明,于是中国出现落后挨打的历史悲剧也就成为必然。这是制度的贻害,也是科学精神缺失的病根所在。

古代的“官员诗人”,包括“官员思想家”,是一种普遍社会现象。孔子就做过大官,屈原也做过大官。在古代,平民百姓几乎很少有接受教育的机会,缺乏教育的训练,又不能培养高尚严谨的治学精神,要想成为文学家和思想家,那是相当困难的。这样的任务落在接受过良好教育且又有文化资源和写作条件的官员身上,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现象。苏颂显然也属于这一类人物。他的医学著作丰厚,科学著作精彩,诗词歌赋也很有成就。

汉家飞将领熊罴,死战燕山护我师。

威信仇方名不灭,至今奚虏奉遗祠。

这首《和种巽过古北口杨无敌庙》,写的是老英雄杨业英勇抗击异族侵略者的光辉业绩,诗人苏颂在这里表述了对不屈而战死沙场的杨业无限崇敬的缅怀之情。诗人生命的后期,战火不时在边境燃烧,百姓们不时颠沛流离,逃离边境家乡而沦落异地,朝廷也不时被战争的乌云覆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诗人虽也作为朝廷派出的特使,为宋辽的和睦友好献计献策出智出力,但抵不住日趋衰败的朝廷走势和腐败迭出的官员乱搞,于是借助缅怀先烈而表达内心里的爱国情怀,也就十分自然。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卷15里记载说:“颂学问淹通,故发为文章,亦清丽博瞻,自成一家。”他的序言书札、碑刻铭记、散文随笔,均颇有文采,得到同时代和后来人的赞赏。就文学而言,苏颂的诗歌成就最大,文本也最多,有14卷诗词集,在北宋闽籍诗人中堪称数量最多。就诗歌的题材而言,苏颂诗词有历史类的,有政治类的,有山水类的,也有反映民间百姓生活类的。苏颂诗歌最值得一说的无疑是他使辽期间创作的系列作品,具有相当的美学价值、史料价值和政治外交价值。他的《前使辽诗》30首和《后使辽诗》28首,记叙了他使辽期间的个人感受,描述了边地契丹一族的民情风俗、山川风貌,是北宋诸多诗人如韩琦、欧阳修、王安石,包括闽籍使辽诗人陈襄在内的一大批使辽诗人中现存使辽诗词最多的一位作家。由于苏颂在这些诗歌的创作上,采用了写实手法,多以见闻为录,同时辅以简明准确的自注,因而这两组诗较之其他诗人的同类作品,有着更高的认识价值,得到很多专家学者的肯定。在《沙陁路》中,苏颂这样写道:

上得陂陀路转艰,陷轮推马苦难前。

风寒白日少飞鸟,地迥黄沙似涨川。

结草枝梢知里堠,放牛墟落见人烟。

从来天地分中外,今作通逵近百年。

诗人开头写出了行走在“沙陀路”上的艰辛。当他看到天寒地冻下的西部边陲人烟稀少的凄凉景象时,那种危艰的生活体验是深刻的,那种塞外飞沙走石、人迹罕至的见闻也是难以磨灭的。最后两句“从来天地分中外,今作通逵近百年”近于写实,道出了当年宋真宗年间定下的宋辽“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安然和睦大几十年的真实状况。诗人作为外交官员,曾经参与“澶渊之盟”的运作,颇有一种自得自豪感。但诗人晚年面对日趋变化的宋辽关系,尤其看到许多大臣和皇室对待异族软弱无能毫无应对之策,甚至于苟且偷安的表现时,也在别的诗中发出了“痛惜雍熙出将难”的悲凉感慨!

使还兼道趣南辕,朝出沙陀暮水村。

雪岭迢遥人自少,冰天凄惨日长昏。

鸦闻宿舍惊如闹,马识归途去似奔。

屈指开年到京阙,梦魂先向九重阍。

这首《使回磋榆林侵夜至宿馆》,是苏颂在使辽返回时的途中之作。诗人在使辽期间,常常因见到不同的景色景观或民俗风情而泼墨挥毫,急就成章,借异域的奇特风貌言表自己的见识,或抒发内心的情感,这样的篇目占据了相当数量。像《契丹马》、《契丹帐》等,也属此类作品。“马牛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酪浆羶白夸稀品,貂锦羊裘擅物华。种类签繁人自足,无数安逸在巡遐。”诗里既有狩猎民族“马牛到处即为家”的生活特性,又有“酪浆羶白”之稀品和“貂锦羊裘”等物华珍宝的真实描述,即便没有到过契丹的人,读了苏颂的这些诗作,也能感受到这些“马上民族”奇异的生活风情,仿佛边地的“雪岭迢遥”和冰天地冻以及呼啸寒风,顺着苏颂的诗作就这么狂烈地向你劲吹而来。在我看来,不论是读古人的诗歌,还是读今人的诗歌,如若能够给你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读者读出诗的意蕴内涵,或者意象,继而产生联想,也就达到了一种愉悦身心或陶冶性情的艺术效果。

作为闽人,苏颂即便在外地做官,也总是不忘家乡。他的《送黄从政宰晋江》就表述了他对于闽南“海滨邹鲁”的赞赏:

泉山南望海之滨,家乐文儒里富仁。

弦诵多于邹鲁俗,绮罗不减蜀吴春。

怀章近辍枢廷杰,制锦重纡学馆人。

岂独光荣生邑里,须知美化浃瓯闽。

诗人儿时生活的闽南,他们的先祖大多从唐代开始就移居福建,他们将蓬勃旺盛充满生命力的中原优秀文化输送到了福建,又通过大办庠序(古指学校)一代代地把中原的汉唐文化传承给子孙,故而到了宋代,福建的文化教育发达起来,许多人考中进士到京城去做官,苏颂和他的闽籍乡亲就这样成为朝廷权力中枢的杰出代表。诗人对故乡“家乐文儒”的繁盛景象是褒扬的,对于时时在耳边响起的“弦诵”之声是激赏的,对于百姓子弟延续不断的“邹鲁之俗”以及可比蜀吴之地的“绮罗”春色更是赞扬有加。

除了写闽南,苏颂还写到了闽北。闽北的“建茶”当时就天下闻名,而且是皇室贡品。诗人这样写道:

近来不贵蜀吴茶,为有东溪早露芽。

二月制成输御府,经时犹未到人家。

太官供罢颁三吏,东合开时咏九华。

从此闽乡益珍尚,佳章奇品两相夸。

诗人借写闽北的“建茶”,描述了“建茶”作为贡品输送到京城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