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努尔哈赤全传
10668500000039

第39章 奴酋女婿作镇守,未知辽东落谁手

明军抚顺路、开原路、宽奠路相继败北,经略杨镐急檄清河路李如柏回兵。李如柏怯懦蠢弱,出师晚,行动缓,还没有同后金军交锋。他接到杨镐檄令后,急命回师。后金牛录额真武理堪,受命率二十名哨骑在虎拦山巡逻,见李如柏退师,机智地斩杀四十人,获马五十匹,致使明军大乱。据《清史列传·武理堪》所载:

武理堪率二十骑至呼兰山,见敌军行山麓,乃于山巅驻马大呼,弓手四顾为指麾伏兵状。敌望见惊溃。武理堪遂纵骑疾驰击之,斩四十人,获马五十,敌相蹂躏,死者千余。(《清史列传·武理堪》第4卷)

《满文老档》和《满洲实录》也作了类似的记述。上述记载,虽不免张饰,但可以看出李如柏退师时“草木皆兵”的惊惶之状。

李如柏退师之后,明朝言路极愤,劾其与努尔哈赤有香火情,所以李如柏逗留观望,努尔哈赤也一矢未加。户科给事中李奇珍疏劾李如柏娶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女为妻,现生第三子,有“奴酋女婿作镇守,未知辽东落谁手”之谣(《明神宗实录》第582卷)。李如柏逃回清河,后下狱自裁。

努尔哈赤与经略杨镐、后金与明朝,在双方决定雌雄的萨尔浒之战中,以后金军的胜利和明军的溃败而告结束。这次战役,明军损失重大,据统计:明军文武将吏死亡三百一十余员,军丁死亡四万五千八百七十余人,阵失马、骡、驼共二万八千六百余匹(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第1卷)。

明军在萨尔浒之战中所以失败,主要由于政治腐败、军事废弛、帅将不和、指挥失算。

政治腐败。辽事之错,在经略、枢部、辅臣以至于万历帝腐败不堪。明浙江道御史杨鹤上萨尔浒之败疏言:

辽事之失,不料彼己,丧师辱国,误在经略;不谙机宜,马上催战,误在辅臣;调度不闻,束手无策,误在枢部;至尊优柔不断,又至尊自误。(《明史·杨鹤传》第260卷)

杨鹤刚直之言直指万历帝。同僚认为杨鹤疏言过鲠,他便引病辞职。但是,萨尔浒之战的失败,从根本上说,不完全是万历帝和经略、尚书、宰辅等大员的个人责任,而是明朝君主专制的腐朽政治之树,结下的一枚苦果。这一点是杨鹤所不能认识的。

军事废弛。萨尔浒战前,明军临时征调,仓促赴战,军心不一,战志不齐,粮饷乏继,器械钝朽,援兵号泣,将领叛逃。如新调到的援兵皆“伏地哀号,不愿出关”(《明神宗实录》第571卷)。明军不但援兵啼号,而且援将脱逃,如:

陕西固原游击佟国祚,领兵援辽,于万历四十六年九月二十八日,师次昌平,国祚闻伊父原任总兵鹤年降奴,遂萌叛志。绐(dài)各官领兵先行,至二十九日又诡称家人佟六汉亡,即差牢役邵进忠等分投追赶,国祚遂得只身轻骑脱逃以去。(《明神宗实录》第578卷)

帅将不和。明军帅与将、将与将之间,“心怯而忌,气骄而妒”(《明神宗实录》第577卷),如杜松同刘争魁,马林同杜松互妒,潘宗颜对马林不满,刘对杨镐怨恨等等。而刘对杨镐不悦之色,溢于言表。从朝鲜都元帅姜弘立和刘的下述对话中,可见一斑:

臣(即姜弘立——引者注)问曰:“然则东路兵甚孤,老爷何不请兵?”答曰:“杨爷与俺自前不相好,必要致死。俺亦受国厚恩,以死自许,而二子时未食禄,故留置宽田〔佃〕矣。”臣问曰:“进兵何速也!”答曰:“兵家胜筹,唯在得天时、得地利、顺人心而已。天气尚寒,不可谓得天时也;道路泥泞,不可谓得地利也;而俺不得主柄,奈何?”颇有不悦之色。(《光海君日记》第137卷)

指挥失算。经略杨镐指挥失算,是明军萨尔浒之败的直接原因。杨镐既不察敌情,不听谏言,也不熟谙地理,不亲临战阵。他虽议兵分四路,分进合击,却分散兵力,击而未合。主力冒进,击而未合,便使明军由战略上的优势,变为战术上劣势,从而导致四路出师,两双败北。

后金军在萨尔浒之战中所以获胜,固然有明朝政治腐败、军事废弛、帅将不和、指挥失算等外部因素,也有后金上下一致、将领智勇、兵马精强、部民支持等内部因素。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努尔哈赤指挥得当。满族杰出的军事家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之役中的卓越功绩,在于他谨慎地利用了上述外部和内部的因素,巧妙地抓住了杨镐产生悲剧的各个特殊环节,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试析述如下:

第一,侦察敌情,判断正确。同杨镐不料彼己相反,努尔哈赤重视查探敌情。他通过哨探、谍工、商人等多种途径,对明军的统帅、主将、兵力、分路、师期等都有所了解。尤其在各路哨骑报警时,他能够把握关节,制定主攻方向,确定首先以杜松军为迎击的重点。

第二,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明军向赫图阿拉进攻,总兵数十万余人,号称四十七万。后金军投入作战的兵力,据《满文老档》记载,仅有八个旗,约六万人。如将筑界凡城的夫役一万五千人计入,也不过八万人左右。后金军在数量上少于明军。但努尔哈赤在诸路告警时,东路派兵五百人御敌,南路派二百兵防守,北路文献缺载,也不会太多。确定“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原则,集中兵力,迎击明军。努尔哈赤每战以三倍或四倍于敌的兵力,将明军逐路击破。这就使后金军在战略上的相对劣势,变为在战术上的绝对优势。

第三,铁骑驰突,速战速决。这是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之战中,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他统率骑兵,速战速决,即在明军合围前的四天之中,第一天败杜松军,第二天破马林军,第三天设伏准备,第四天灭刘军。如果后金军行动迟滞一天或两天,那么战局或会逆转。

第四,诱敌入伏,以静制动。努尔哈赤军事指挥的一个特点是,用地形,诱敌入伏,以静制动,夺取胜利。如他计诱刘入伏,以逸待劳,以长制短,以假乱真,以静击动,将其在行动中加以消灭。

第五,以饱待饥,善于用计。后金以士饱马腾之军,对明朝士饥马疲之众。先以自己局部的优势和主动,对抗明朝局部的劣势和被动,初战取胜,再及其余。并巧于行诈,善于用间,将收降汉人装扮成杜松军兵,赚骗刘,使之上当。于是,逐渐使局部的优势和主动,转化为全局的优势和主动,从而取得全胜。

第六,亲临战阵,全民行动。后金兵民,融为一体,共同反击明军的进攻。即在边远山区屯寨,也能埋藏粮谷,坚壁清野,遍设路障,抗御明军。同时,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之战中,亲临战阵,策马驰突,冲锋陷阵,调度指挥。

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之役的整个过程中,自始至终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尤其是他在明军合围之前,集中优势兵力,逐路击破明军,从而表现了卓绝的军事才能。萨尔浒之战是努尔哈赤军事指挥艺术一次精湛的表演。

萨尔浒之战是后金和明朝兴衰史上的转折点。萨尔浒之战使明朝和后金互换了位置:明朝由进攻转为防御,后金由防御转为进攻。后来乾隆帝说:“萨尔浒一战,使”明之国势益削,我之武烈益扬,遂乃克辽东,取沈阳,王基开,帝业定(《御制己未岁我太祖大破明师于萨尔浒山之战书事》)。八旗军接着进兵沈辽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