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尖子生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10668300000006

第6章 发挥教室环境的课堂教育作用

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大大有助于提升课堂生命活力,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奋发向上。除此之外,教室中优美整洁的环境还能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其实,古人就已经很注意环境对于人的影响。“孟母三迁”的教育故事,一直被后人传为佳话。“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创造人”。教室对于学生来说,是他们最主要的一个学习的场所。一个幽雅、健康的环境,自然影响着学生上课时的心情。故而教室环境的布置是班级管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对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的营造具有异乎寻常的意义。

心理学认为,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客观现实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一个整洁优美的教室环境,能够为在里面学习的学生增添不少生活以及学习的乐趣,能够消除学生们学习之后的疲劳,这样还有助于对课堂生命力的提升,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优美的教室环境还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对学生的情操起到陶冶的作用,促进学生们不断奋发向上。另外,优美的教室环境还可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向心力。

让学生生活在轻松、温馨和被人赏识的教育环境中,使之坚持天天进步,人人成为好学生,这些工作自然离不开教师的辛勤付出。时常会听到人们这样说:“想要看一个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能力,到他所在的班级里去转上一圈就全明白了。”的确,班级管理的好坏最能直接反映出班主任的水平,而班主任要想管理好班级,最省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建设好教室环境。你设想一下,当自己走进一个地面整洁、窗户干净,学习环境宁静幽雅的教室中的时候,你还会忍心往教室的地面乱扔东西,忍心随地吐痰吗?你忍心在教室里追逐打闹、大声喧哗吗?毋庸赘言,一个和谐、温馨的教室环境,能给人春风拂面的感觉,这在无形中提升着学生的道德修养。

所以说,优美的教室环境是对学生一种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内在力量,每一位班主任和教师在做好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都应当对自己所在教室环境的布置加以重视。

那么,作为班主任,在班级环境布置上,如何做到让班级的墙壁会说话,从而既烘托课堂的氛围又达到一定的育人功能呢?

首先,要提高对环境育人重要性的认识。

研究结果显示,一个和谐、宽松和健康独特的育人环境,不但能够对学生的才智起到启发的作用,并且还能增强学生的知识,将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出来,令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和谐的环境中,学生感到自己被人理解、重视,有自由表达的机会,有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时间和空间。教室,不仅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主要场所,也是重要的育人阵地。“惟有精神,才会使教室成为真正的教室”。将教室环境的教育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至少能够起到两方面的好作用。

(1)寓教于境,情感熏陶

“有意无景,形同说教;有景无意,格调不高”。一个整洁优美而又具有浓郁的德育气氛的课堂环境,能够耳濡目染地对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和作用是其他的教育方式所无法替代的。因此,我们要注重德育的渗透、引导功能,优化班级环境建设,营造文明、健康、活泼向上,具有浓郁德育氛围的班级文化,以达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教育效果。

在师生共同对教室进行布置的过程中,教师只要对学生进行充分引导,让学生们关注教室环境布置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因素,就能够最大限度地将教室布置的育人功能发挥出来。比如,在教室里设置书报夹,摆放各种课外书籍,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领略名家的风范、伟人的高尚人格,了解社会历史、天文地理和大自然的奥妙;通过展示学生的优秀作业、书法、绘画作品、手工制作等,激发学生前进的动力,使班级形成浓厚的人人争先的学习氛围;通过各种花草树木的巧妙摆放,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呼吸清新的空气,陶冶心情,净化心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2)激发创造,提高素质

在一个班级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教师要充分地将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出来,激发学生们发挥自己的才智,凭借双手来创造具有特色并且是自己喜欢的教室环境。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如有的学生有写作特长,有的擅长绘画,有的擅长剪纸、书法、音乐、劳动和搜集材料等。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版块:作文展示、小画廊、小小书法家等等。我们要充分利用每位学生的优点,合理布置教室。低年级以展示学生的作业、美术作品等为主;而中高年级,从布置的设计、材料的选择与制作等方面均可以放手让学生参与。充分将学生参与布置教室的积极性发动起来,不仅能够在无形当中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强化,更能将班级的凝聚力增强,不断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逐步将学生感受美、欣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出来,让学生们在品尝到成功喜悦的同时增强自信。

陶行知说:“艺术的教育不是目的,而是过程。”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室环境布置的过程中,不正是从观念上、意识上、心理上、能力上和审美上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吗?

所以说,教师在对班级环境文化的建设方面,要组织学生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布置,要使教室的每一块墙壁以及每一块角落都能充满教育内容,富有教育的意义。

其次,要想方设法把环境布置的教育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能否把环境布置的教育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使布置出来的成果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实用价值,并对学生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能引发他们的兴趣,关键在于以下四点:

(1)坚持正确的导向性

在布置教室的过程中充分发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并不是说要将教师的主导地位放弃了。在布置教室环境时,首先,要讲科学,不能因为教室的布置而分散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其次,内容要健康高雅,既要体现文化品位,又要针对学生们的年龄特点,让学生都能够接受。最后,一定要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提倡自己动手,反对以钱代劳。唯有这么做,才能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出来,也才能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真实体验。

(2)发挥学生的参与性

教室就是学生的另外一个家,在教室的布置过程中,要改变之前的教师唱主角,学生唱配角,教师包揽布置教室的一切工作,学生被动接受和欣赏的状态,要转变成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充当布置教室的主人翁。例如某班的环境布置,采取先整体设计、再划块分割的方略,分别“承包”给不同的学习小组去完成布置,且从设计、采购到制作、张贴,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结果发现,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动脑动手、策划、人际交往的能力等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特别是学生们在共同协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团结意识、互助意识、合作意识,关心集体和热爱集体的意识都得以加强。

(3)凸显主题的条理性

对于教室的环境进行布置,事先一定要有一个主题,就如同是一篇文章,如果没有主题的话,就不可能成为一篇文章。班级环境布置如果没有一定的主题,布置得很花哨,但内容却杂乱无章,这种布置就毫无意义,更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可见要呈现什么样的主题,是环境布置时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诚然,一个独立并且完整的主题是能够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诠释的,这种手法可以是温和的文字,也可以是图画,当然,也可以是照片等等。

(4)注重布置的实效性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教室的墙面布置可以美化教室的环境,而作为教室的主人,每位学生都有权利、也有义务去改善自己教室的学习环境。所以说,只有让学生们充分地参与到这一项活动当中,引起他们的兴趣,学生们才会自然而然地对教室墙面布置的内容关注和注意。相反,如果什么都由教师一手包办的话,就会失去它原有的意义,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在无形中损失。

一个干净、整洁、温馨而充满情趣的教室,不仅能让学生心情愉快,更能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