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尖子生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10668300000043

第43章 给学生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

只有教师心中充满爱,才会有一个积极善意的心态,也才会给予学生一个积极的暗示,令学生得到战胜困难、不断积极进取的力量;反之,教师消极恶劣的心态,则会使学生受到消极暗示的影响,变得冷淡、泄气、退缩、委靡不振等。

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中,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我们在课堂上向学生发出提问的时候,很多学生都表现得相当紧张,唯恐自己回答错了,会受到教师的批评,还有的学生会担心其他同学嘲笑自己。所以常常是知道也不愿回答,要不就是回答得吞吞吐吐。如果这时候老师能面带微笑,鼓励他说:“大胆说出你的想法,错了也不要紧,老师相信你能行!”这样一来,有的学生还真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这说明,积极的心理暗示对学生的影响非常深远。

给学生们上课是这样的,做其他的事情也是如此。只有一个充满爱心的教师,才会有积极善意的心态,也才会给出积极的暗示,使学生得到战胜困难、不断进取的力量;与之相反,教师消极恶劣的心态就容易令学生受到一些消极暗示的影响,令学生们变得冷淡、退缩、泄气甚至是委靡不振等等。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当我们面对学生说话做事时,就应该时刻注意,尽量使学生接受积极的、适度的暗示,这会让学生的自信心越来越强。

很多时候,空白的说教是那么的苍白无力,而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却能胜过千言万语!对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更应如此,营造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暗示的环境和氛围,一如在建造学生心灵的防护林,它是学生心理动态平衡的天然屏障,它是抚慰学生心理的港湾。在教师有效的积极的心理暗示之下,学生可以进行一些积极的心理自我维护。

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多给学生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教会学生运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面对学习。这也一定会成为你教育学生的“灵丹妙药”的。

语言上的含蓄性和行动上的示意性是暗示的主要特点。这些特点的奇妙之处就在于通过不显山、不露水的方式,达到师生的心理相融,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不同的渠道以及载体对学生进行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这对学生个体心理问题的发泄、梳理以及平衡具有积极的作用。学生在学习的点滴中达到了心理的动态平衡,进而进行积极的心理自我维护,在学生的心理自我维护中,能树立学生积极的自我观念,进而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潜能,培养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创造精神。与此同时,健全并且轻松愉悦的心理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也是很有利的,能够便于教师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使其得到全面的发展。

在中小学,许多成绩差的学生往往自暴自弃,厌学弃学甚至“破罐子破摔”。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用积极的心理暗示,首先从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出发,对他们倾注爱心,尊重他们的人格,用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待他们,就能够防止后进生产生这种不良的心理。如果教师能够将暗示的方法运用好,通常会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积极的暗示,会通过言行、表情传达给学生,学生因此会受到鼓舞,并朝着老师期待的方向发展。

所以,在日常学习中,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学生们要多一些表扬和鼓励少一些埋怨和指责。上课时,学生回答问题的声音很轻,也许他怕错,这时,作为老师就应该积极鼓励他:“你回答得真棒,如果声音能再大一些就更好了。”学生答错了,你说:“你能积极动脑,举手回答问题真勇敢,答错了没关系,因为只有这样,你才会知道错在哪。”“你再想想,离正确答案不远了……”学生在你的鼓励之下,胆子会越来越大,也就不会再害怕发言了。当学生收到教师积极的暗示之后,其他的学生也会受到鼓励,然后都能踊跃的发言,课堂上的气氛也就会变得更加热烈。上课如此,做其他事情亦然。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难免出现小声说话、思想出岔、东张西望、玩小东西、偷看课外书,甚至互相抓打等不良现象。对这些现象,授课教师如果停下课来直接批评,大发雷霆,这不但占据了课堂时间,而且会让师生产生对立情绪,也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反之,如果教师对此不闻不问,熟视无睹,那么也将会对整个课堂秩序造成不良影响,对教学产生不良的效果。二者均不可取,那怎么办呢?

通过实践总结,教师采用以下几种暗示方法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1)用语言暗示

用语言作为暗示手段,可以理解为平时所说的“言下之意”“弦外之音”等意思。即暗示者虽然没有清楚地说明,但他的意思已经含蓄地有所表示了。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如果发现学生在课堂上不专心听讲,违反课堂纪律,可以采取委婉的态度对学生们说,“老师最喜欢的是那些在课堂上专心听讲的学生”“只有在课堂上认真的听课,才能将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好”“老师特别想听一听你的意见”“同学们的小脑壳要积极的转动才会变得更加聪明伶俐”等等诸如此类的积极的暗示语言,那些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的学生们就会受到积极的启发,立刻意识到自己心理和行为上的错误,并及时的进行克服和改正。

(2)用表情暗示

用表情暗示指的是通过教师的面部、身段或者是目光表情给予学生一种暗示的方法。讲课中,对那些心理与行为异常的学生,教师要经常给他们以表情暗示,比如运用镇定自若或者庄重严肃的面部表情,会使行为异常的学生停止不良的课堂行为,进而认真听课;教师对学生的微微一笑能够令那些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们受到启发;用严肃的目光短暂注视某个行为异常的学生,也能使他在别人不察觉的情况下克服不良心理。

(3)用情境暗示

用情境进行暗示就是通过教师人为的设计一些情境以求取得暗示作用及效果的一种方法。课堂中,如发现学生有不良的心理与行为,教师可以这样设置情境进行暗示:或者停止讲解,提出某个与授课内容有关的有趣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以形成积极动脑的情境;或者交换教学内容,讲一两个简短的关于学习的故事,让学生进入情境;或者是让学生自己写一写、画一画、背一背、读一读等等。这样通过情境的设置和转换,不守纪律的学生常常能在自然状态中改变自己的不良心理与行为。

(4)用节奏暗示

这里主要是讲用变换教学语言的节奏方式加以暗示的手段。

教师在课堂授课的时候如果发现学生的思想出现分岔或者是不遵守课堂纪律,可以针对具体的情况,有意识地将自己讲课的节奏放得快一些,或者是故意说得慢一些,重一些,并且用表情眼神看一下那个学生,这样,那些不遵守纪律的学生也将会受到启发。

(5)用停顿暗示

在讲课中,如发现学生有异常心理和不良行为,教师也可以忽然终止讲课几秒钟,但一般不超过十秒,这样不守纪律的学生就会被这突然的停顿所震动,并立即意识到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的错误性。

教师运用这种暗示的方法来矫正学生在课堂中的不良心理和行为,能够获得很多的好处:一个是教师只需要花费最小的代价和精力就能够收获到非常好的教育效果;二是不用强制手段,就可使受暗示的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影响,广大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多使用点暗示法,让短短的45分钟课堂时间产生更大的效益。

除此之外,身为教育者应当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给予学生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要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高尚师德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之下,学生也一定会努力将自己的不足和错误改正,向着好的方向努力。

总之,作为教育者,应该多给学生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教会学生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去面对生活、面对学习,那么,积极的心理暗示一定会成为教育学生的“灵丹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