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尖子生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10668300000032

第32章 纠正学生的攀比心理

一些学生爱慕虚荣的不健康的心理是造成攀比的最主要原因。这样的学生,在虚荣心的驱使下,会忘记父母赚钱的艰辛,忘记勤俭简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所以,教师首先要让他们懂得自己的这种攀比行为,是建立在父母辛辛苦苦赚钱的基础上的。

人们的生活水平伴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们的孩子在这样一个提倡消费的社会当中,消费行为却变得不健康,在这其中,攀比消费的行为就是一个十分突出、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现在的初中学生早已学会了“吃要美味、穿要名牌、玩要高档”,他们身上穿的是数百元的衣服和鞋袜,上学放学有车接送,身上披金戴银,其消费水平和消费档次都让人吃惊。有很多学生并不是根据自己主观上的需要或者是自身的承受能力来消费,而只是盲目地追赶时髦,同其他同学之间进行攀比。别的同学喝饮料,我当然不能喝白开水;你有手机、MP3,当然我也不能跑在后面。学校似乎成了他们的竞赛场,可是他们比的不是学习、才华、能力,而是自己父母的地位、权力和财富。

倘若家庭中出现了这种爱攀比、追赶时髦的孩子的话,毫无疑问将会付出很大的代价,对如果家里的经济条件还比较差,更加会不堪重负;而一旦家庭无法满足孩子,他们会片面地认为自己的家庭不好,父母没有能力,从而影响亲子关系,拉大家庭成员之间的距离;另外,如果学生的不合理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们可能会通过一些不合法的途径,如偷、抢、勒索别人等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由此可见,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攀比消费的行为是毫无一点益处可言的。那造成学生攀比消费行为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归结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

(1)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的榜样作用

作为学生生活的第一环境,家庭给予学生的教育作用是很关键的,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有些家庭里,父母本身是爱虚荣、爱攀比的人,老爱在自己的朋友或亲戚中炫耀自己的财物或成就,有时甚至把孩子作为攀比的对象,那么孩子耳濡目染,久而久之也会形成爱虚荣、爱攀比的性格。

(2)学校忽视消费教育

最近几年来,不少的学校都在片面地追求学生的升学率,而对于培养学生的日常生活能力,特别是消费能力、个人的生存能力、交际的能力还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政治经济学是在高中才开设的课程,但其中涉及的内容多抽象理论,少现实生活;多概念原理,少实际操作,也对学生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影响不大。因此,这对学生来说就存在着教育上的空白,有项调查结果显示:有百分之四十的学生感觉学校中开设的政治课以及形势教育课和社会调查活动对于他们商品活动能力的提高是没有多大帮助的,百分之二十八的学生感觉稍微有点帮助,而另外有百分之二十三的学生觉得上面所说的活动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内容。

与此同时,即使有些学校开设有关方面的课程也是从节约的方面去谈消费的问题,这明显已经跟不上形势,是不全面的。从我国目前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来看,学校的消费教育应着眼于让学生会花钱,即该花的不应吝啬,不该花的绝不浪费,而不是仍旧片面地强调勤俭节约。

(3)社会风气不良所致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引入,令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在多元的价值观冲击下,人们的消费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其中不乏高消费、盲目消费的现象。而对于尚未具备判断力的初中生来说,社会风气对他们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当学生把这些风气带到班集体,形成了攀比的班风时,对学生的影响会更大,因此,如果不善加引导,就会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

那么,作为教师应当如何帮助学生将这种物质、金钱上的攀比想法和行为打消呢?下面几个方法可供参考:

(1)晓之以理

贪慕虚荣的不健康的心理是造成学生爱攀比的最主要的原因。这样的学生,在虚荣心的驱使下,会忘记父母赚钱的艰辛,忘记勤俭简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因此,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的是,自己的这种相互攀比的行为是建立在父母不辞劳苦赚钱的基础之上的。这里教师可以运用讲故事、演课本剧的方法,对之晓之以理。故事情节可以设计如下:

同学乐乐的家长,平日里的生活很是节俭。为了省1元车钱,每天摸黑起床步行去上班;为了省几元钱的餐费,平时总是自带腌制的酱萝卜、咸菜;为了多赚点钱,每天起早贪黑地工作,还经常承担加班任务等等。他们唯一希望的就是孩子能够更好地生活,他们希望自己能够给乐乐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可是乐乐呢?每天在学校与同学攀比谁的衣服好、谁的学习用品好,还经常要求父母帮他去买名牌物品,学习成绩却不怎么好。

教师可以因此让学生们之间相互探讨:乐乐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话?你以后会怎么做?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明辨是非,并充分感受到父母用心良苦以及工作的艰辛,萌发“自己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以此回报父母”的思想,从而产生行为矫正的内驱力。

(2)杜绝消极的暗示

有些家长很爱“讲面子”,不管有钱没钱都喜欢跟别人进行比较。尤其是在对待自己孩子的时候,总是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比别人的孩子更好,所以家长会给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用最好的,这无疑会给孩子这样的心理上的暗示:我所有的东西都一定要比别人的好。这样,当他们发觉比别人差时,就会产生攀比心理。因此,教师必须联合家长一起对学生进行教育,建议家长给孩子买东西时要以实用节俭为原则。家长平时在语言和行动上都不要同其他人进行攀比,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不要给孩子造成一种消极的暗示。

(3)巧妙地转移视线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对物质、金钱的攀比,转移到对学习方面的“攀比”。这里,可以采取“比学赶帮”的方法,即让学生之间形成良性竞争,每个人都应该争先恐后地进行学习,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学习别人的长处,比一比谁的学习水平更高、谁的进步更大,让那些在学习上比较优秀的同学,帮助那些“学困生”,比比谁帮助的“学困生”进步更快。当然了,后进生之间也是能够进行积极地比较的,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赶上那些比自己学习好的同学。同时,每个学生还可以同自己以前的学习水平进行比较。每当学生进步时,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对他们进行奖励。

(4)拒绝不合理需求

教师要给家长一定的建议,不能让家长一味地迁就和满足自己孩子提出的任何要求和欲望,更加不要对孩子提出的不合理的要求也一口答应;要培养孩子一种恬淡寡欲、知足常乐的心境,使他们拥有一种清静、安闲、自在的健康心理。另外,对孩子的需求不能简单地满足,要让学生明白,任何东西只有通过努力,才能得到报酬。如当学习成绩有进步时,学会一项新本领时,做了一件好事时……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才能答应他们提出来的要求,并且一定要是合理的要求,最终要矫正孩子们那种“我想怎样就一定能怎样”的不良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