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尖子生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10668300000013

第13章 捕捉学生的兴趣所在

学习,是一种很艰苦而且复杂性很强的脑力劳动,学生们要经过长年累月地不断学习,是很辛苦的。如果没有兴趣来支撑,那的确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畏难情绪和困难,学习起来不仅不觉得苦和累,而且会感到其乐无穷。

有一些教师时常会抱怨说:“我对工作已经很负责任了,但是学生们就是不爱学,不愿意认真去学。”有的教师说:“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不吃苦怎么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习惯于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警句和“头悬梁、锥刺股”“囊萤而读、凿壁借光”的故事,来激励学生用功学习,而很少考虑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会愉悦和快乐。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所有具有成效的工作都是要以某一种兴趣为前提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学生要获取科学文化知识,首先要对学习充满兴趣。一旦失去兴趣,学生不仅会感到学习是一种痛苦,而且学习效率也不会高。

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对于学生只是口头上的教授和引导,唯有通过学生的吸收贯通才能真正内化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从而自觉自愿地投入,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学习,是一种复杂并且充满艰辛的脑力劳动,学生长年累月地努力学习是十分辛苦的。如果没有兴趣来支撑,那的确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畏难情绪和困难,学习起来不仅不觉得苦和累,而且会感到其乐无穷。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童年时代就对生物研究具有浓厚的兴趣,在采集标本时,为了腾出手来捕捉昆虫,竟然将甲虫塞进嘴巴。我国有名的数学家陈景润先生,对于数学的研究已经达到了如痴如醉、废寝忘食的地步。古往今来,大凡卓有成就的“大家”“学者”无一不对自己所从事的科研事业充满浓厚的兴趣。所以,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当为学生们快乐而健康地学习不断付出努力。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讲究教学艺术,更要在教学中及时捕捉学生的兴趣所在,鼓励学生创新学习、自主学习,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其实,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捕捉,是一件并不复杂的事情,但却很值得教师们深思。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用学生感兴趣的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欲望,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动脑,就会发现在学生身边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可以利用的资源。

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激发出青少年特有的对于知识兴趣的探索最重要的条件便是,让学生能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那么,如果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真正的兴趣。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认为:“对于教育者来说,最重要的是经常细心地观察儿童的兴趣,成年人只有通过对儿童不断地观察,才能够进入儿童的生活里面,才能知道他要做什么,用什么教材才能使他工作得最起劲、最有成效。”

由此可见,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最好的驱动力,是将学生的智力进行开发的催化剂,也是将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出来的源泉。如果我们每位老师都能采取创造性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探索新知识,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相信学生会学得更加主动、积极。

那么,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创造性形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激发和捕捉呢?激发创造性学习兴趣是指创设创造的条件与机会,引导学生体验创造性学习的愉快,以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产生创造性学习的动力,从而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造性学习兴趣

教师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并维持下去,这是为教学创设了一种紧张活泼、和谐生动,张弛有效的理想氛围,能够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出来。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的兴趣之火”。以前传统教育教学中的唯教师论,唯书本论的做法现在显然已经行不通了,当今社会,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学生们的求知欲望,表现的欲望以及想象力都迅速地膨胀着,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很容易发现,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出来,通过设置一个具有悬念、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能够将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激发出来,能够充分地发挥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从而能够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激发出来。

因此,创设问题情境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在饱满、积极的情感下探索问题,体验学习、探索的艰辛与乐趣,促使学生喜欢学习、喜欢探索、喜欢创造。

(2)优化教法,激发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教无定法,但教要得法。教师对教法进行优化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所有优秀的教法都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都必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在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里,人格得到尊重,情绪受到感染,这样才容易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创新兴趣。所以,教师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①教师不妨将“玩乐”带到课堂中,放下自己身为教师的架子,走到学生当中去,努力和学生们构建一种伙伴型或者是合作型的新型师生之间的关系。“玩”是学生们的天性,没有不爱玩的学生。在游戏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让每位学生津津有味地参与学习,主动地去探索、实践。这样的课堂正是“生本教育”的一个典型例证。教师能够同学生一起在快乐无忧的玩乐中将学习进行下去,不仅能够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激发出来,同时也能对学生们的创造才能进行培养。

②教师可借助学校互联网这个平台,以网页为载体,将学生的优秀作业进行展示,从而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成果意识,学习就主动多了。

具体做法是,教师可将学生各门学科的优秀作品(如优秀作文,小制作、小发明等)放到班级主页中,特别优秀的就放在学校主页中,供同学们欣赏和评价,这样不但让学生体会到成功感,更重要的是能激起学生不断地超越自己取得新的进步,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③身为教师,要能够正确处理好自己同学生之间的关系,给予每个学生以尊重,要营造出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中创设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将“师道”尊严变成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先决条件,也是吸引孩子喜欢所学功课的基本条件之一。

当然了,教师要想真正地将一堂课上好,能够让学生喜欢上自己所教授的课程,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也更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够说得清楚的,这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就是需要他们在日常的工作教学中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和进行实践,能够努力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变得像我们的生活一样丰富多彩。

(3)用现代教育手段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

学生好奇心强,爱操作摆弄,对生动形象、有趣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喜欢在实践中主动探究,表现自己。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对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利用,借助外部环境的刺激性作用,将学生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及求知的欲望激发出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现代教育手段包括文字、图像、图形、声音、视频、动画等集一系列逼真、生动、新颖的内容于一身,在实施创新教育中发挥了它独特的教育价值,为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教学过程中的媒体不仅能够对教学的内容进行传递,还能调节课堂上的气氛,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选择一种适当的教学手段,营造出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能够在各种学习情境中产生疑问和设想,激发出学生们创新学习的情感,将学生对于新知识积极探究的心理引发出来,培养起良好的学习兴趣。

(4)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能激发人的奋斗精神,成功是兴趣的支柱。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们不难发现,有的学生也并不是—开始就对某一门学科很感兴趣,而有可能是一次偶然的机会,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才开始感受到这门学科的兴趣。但是现在确有不少学生尚未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原因是他们在学习上接连遭受到打击,令他们愈发不愿意学习。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展示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创造学习成功的快乐。同时,教师更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指导,帮助学生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