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奇妙的大自然:360°亲近大自然
10667600000004

第4章 “活的晴雨计”——生物与气象预报

小问号

在神奇美妙的大自然里,各种各样的生物在诞生、成长、消亡的过程中无不与气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物的生命离不开气象,它们的一呼一吸、一静一动、一喜一忧,都与大自然中的一阴一晴、一冷一暖、一雨一雪有着一段解不开的情结。人类在几千年前就学会通过生物在不同的天气、气候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征兆来预测未来天气的变化走势。因此,我们亲切地称生物是“活的晴雨计”。那么,生物与气象到底有什么微妙的关系?人类是怎样利用生物来预报天气变化的?

生物在漫长的进化中对天气的冷暖变化非常敏感,虽然它们不言不语,可是早已铭记于心。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才慢慢摸摸索到生物应对天气变化所产生的规律,进一步掌握了“老天爷”的脾气,为更加合理地安排生产、生活、出行、娱乐等提供了参考和指导。

一是草木传情。在花红柳绿植物世界,它们的一枝一叶在季节的冷暖变化中都会有所反应,传达自己的情感变化。芦苇是一种普普通通的植物,在湖荡地区很常见,个子高高的,夏天长得茂盛,构筑了神秘的青纱帐,秋天顶着一头芦花,白茫茫一片,浪漫无比。谁也不会想到,芦苇也是一名义务“气象员”:如果火热的夏天发现芦苇从心尖开始往下枯萎发黄、枯死,那就预示着未来几天将会有一场大雨;如果发现芦苇的背面出现一些黑色或白色的小虫子,也表示不久将会有阴雨天的光临呢。瞧,多奇妙!

二是动物表意。在长期的进化中,动物对自然界的阴晴变化非常敏感,在天气反常时往往会率先以自己特殊的方式表达心中的意思。蜜蜂采蜜时,出去早、回来迟,第二天是晴天;迟迟不离巢,或离巢晚,早归巢,不久将有阴雨;带着细雨去采蜜,天将转晴。蜘蛛张网,是天晴的象征,吐丝下挂又是阴雨的兆头。蜻蜓低飞疾捕沾湿翅膀的飞虫,蚂蚁排队忙着把粮草搬进地势高的新家,泥鳅在水里不安地钻进钻出,焦躁地游上游下,有时甚至将长“胡子”的脑袋伸出水面,这些都预示着一场大雨即将来临。青蛙对天气的变化更敏感,会作出一系列的反应:当天气晴朗时,它喜欢跳到芦苇和荷叶上;当天要下雨时,它会潜伏在水底,或者钻到植物下面来躲避风雨的袭击;假如夜间蛙鸣的声音特别清脆响亮,那么第二天一定是晴天;假如青蛙先鸣叫一阵,而后就沉默了,预示天气将要转凉。因此,有经验的农民只要仔细观察青蛙的一举一动,再听听它的叫声,就知道天气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了。

四是禽畜有知。狗、猪、鸡等动物经过人类几千年、几万年的驯养,虽然在慢慢地移情改性,但是它们身上总有一根神经始终保持对天气变化的感应,在天气预报上显得比人类更有预见性、知识性。狗如果不停地用前爪来刨泥掘塘,而且坑口刨得越大越深,表示不久将有一场下得很大的雨;如果晴朗天气忽然喜欢不停地咀嚼青草,说明天要变阴了,或者要有一场小雨。圈里的猪如果乱蹦乱跳,焦躁不安的东拱西拱,说明天要刮大风;如果母猪没有怀胎,出现吃食少、不爱动,喜欢反衔着草,把嘴巴钻进草里,这又是冷空气要来临的征兆。

……

生物是人类认识大自然的“活的晴雨计”,从一些科学谚语中也可见一斑。如:“枣发芽,种棉花”;“雁飞过,赶快播”;“蜻蜓飞得低,出门带蓑衣”;“蚂蟥上下翻,大雨纵横流”;“早莺叫晴,暮莺叫雨”;“乌龟背冒汗,出门带雨伞”;“甲鱼晒影,天气转阴”;“鸡宿迟,雨淋淋”;“牛群暴躁,风雨来到”……这样的谚语千千万万,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向生物学习预知天气的“百宝箱”。

“小档案”

气象是大气的状态、变化和现象,如:冷、热、风、云、雾、雨、雪、霜、露、冰雹、雷电等。天气预报是对某地区未来一段时间内天气变化的预报。气象台收集广大地区气象情报,加以分析,发出对未来天气的预报,或者分析本地天气的演变,结合群众看天气经验,预报天气。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人民就在生产实践中科学地总结出24节气和72候,反映了地球上的四季变化、天气冷暖、降水形态、物候征兆等自然现象。南朝的《荆楚岁时记》开始记载梅花、终楝花,有24番花信风之说。后来,又总结出“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这样的物象测天的“九九歌”。元朝末年,娄元礼写出了一本《田农五行》,是一本古代天气谚语集,用鸟、鱼、虫、兽、花、草、树林等来预测天气,其中一些谚语至今还在广泛流传,指导人们科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