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奇妙的大自然:360°亲近大自然
10667600000039

第39章 用“炮弹”打小鸟——甲虫与二元化学武器

小问号

在纷繁奇妙、各显神通的大自然里,小甲虫虽然约有40多万种,仍不足以显赫于世。就是在茫茫大森林里,它既没有老虎的威猛,让人类惊恐不安,也没有蝴蝶的彩衣,诱人心目,它整个身体都被一种几丁质的表皮所保护着,这种表皮十分坚硬,尤其硬翅部分遮盖了身体的一半以上,形成了坚硬的覆盖物,就像战场上战士穿的盔甲一样,这也是它名字的由来。有一种生活在拉丁美洲热带丛林里的甲虫与众不同,人类化学武器的研究制造竟然与它攀上了亲。那么,人类从小甲虫身上发现了什么,又是如何利用的?

在拉丁美洲的热带丛林里,生活着许许多多奇特的甲虫。这些甲虫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有的会喷射碱性液体,有的会喷射高热液体,发出连续的“爆炸”声。

当你看到一只小鸟正虎视眈眈地盯着一只直径只有1厘米大小的小甲虫时,心里会感到非常着急。然而,你可别小看这些小甲虫,只见它不慌不忙,一副无所畏惧的架势。忽然,只见小甲虫尾部高高地抬起,发出一种“噼噼啪啪”的射击声,像连珠炮似的接连不断地射出黄色烟雾和有毒气体的“化学炮弹”。这突如其来的袭击把小鸟吓得狼狈不堪。在这一刹那间,小甲虫便在烟雾的掩护下逃之夭夭了。

那么,小甲虫用“炮弹”打小鸟的奥秘在哪里,这种“炮弹”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威力呢?

科学家对这种奇特的甲虫进行解剖和化学分析,终于揭开了这个秘密。原来,小甲虫喷出的是一种十分厉害的化学物质。它的胃是由三个小囊组成的,三个小囊里存有不同的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在喷射时混合,在发生化学反应的一瞬间,会放出大量的热,形成一股压力很大的气雾,从尾部喷射出来,产生一种高达100℃高温的毒液。当它遇到危险时就迅速喷出这些有气味的液体,并伴有爆炸声,用来迷惑、刺激和惊吓敌人。这种液体能把小动物击毙,使大动物受伤。这种炮弹,如果溅到人的皮肤上,会产生明显的灼热感,甚至被烫伤。如果几天内没放过炮,它能在4分钟内连续发射29次,也就是29个“化学炮弹”。

小小的甲虫在极短时间内,能产生和连发如此危险的化学武器,自己却安然无恙。科学家解剖了它的身体后发现,它的爆炸内壁有一层非常坚韧的衬膜,衬膜的成分跟昆虫的外骨胳成分极为相似,它足以抵抗爆炸时产生的高温和高压。

军事家们受到启发后,研制出了世界上最先进的二元化学武器。普通化学毒剂装在炮弹里会腐蚀弹体,而且自身也会变质,平时大量贮存毒剂会很危险。二元化学武器则有许多优点,如易于生产和储存,运输安全,只有炮弹打到敌方阵地时,才会变成剧毒的化学毒剂。它的原理是:将两种或多种能产生毒剂的化学物质分别装在隔开的容器里,炮弹发射后,容器隔膜破裂,使两种毒剂中间体在弹体飞行的8~10秒钟里,迅速混合而起化学反应,在触到目标的瞬间生成致命的毒剂,用来杀伤敌人。

“小档案”

化学武器是以毒剂的毒害作用杀伤、疲惫敌有生力量,迟滞、困扰其军事行动的各种武器、器材的总称,俗称“毒魔”。在大规模杀伤武器的三大家族中,化学武器最先横空出世,有着百年的罪恶史,仅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它就造成127万人中毒、9万多人毙命。其中,生于德国一个犹太富商家庭的化学家弗里茨·哈伯起到了关键作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主要的化学战几乎每次都与哈伯的指导、研制有关。因此,哈伯被人们称为“现代化学战之父”。化学武器与核武器、生物武器相比,它的研制、装备费用和所需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几乎所有具备化工工业的国家都能生产,因此,倍受一些无力研制和生产核武器、生物武器的不发达国家的青睐,被世人称作“穷国的原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