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朱元璋人生布局的九九加一突破
10664500000077

第77章 尊崇佛教,光大人生

元朝皇帝非常崇尚佛教,他大修寺庙,广赐良田,每次举行佛事,挥霍无度,是造成元朝财政亏空的一项重要原因,明太祖对元朝的经验教训总结和借鉴得最为彻底,但惟独对佛的态度例外。明太祖写过很多诗,其中不少诗与佛教僧侣有关。他还撰写过有关佛教的文章,如《佛教利济说》等,有一首诗名为《不惹庵示僧》,是明太祖当年过太平(今安徽当涂)时,到过不惹庵中,有位僧人问他乡里姓名时,太祖题诗于墙壁之上:“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晓晓问姓名。”

朱元璋登基做皇帝后,曾将不惹庵寺的僧人召至南京,问他们当年写在墙上的诗还有没有,僧人回答说此诗已经没有了。朱元璋气极了,他差点就把僧人给杀掉,幸好僧侣中有个机敏的,忙挥诗一首:“御笔题诗不敢留,留时只恐鬼神愁,尝将法水轻轻洗,犹有余光射斗牛。”明太祖听后,才转怒为喜,高兴起来。

1372年,明太祖诏令征调四方名僧校点《藏经》。后定名为《洪武南藏》。随后,他先后又征调名僧重新注释了不少佛教经典。如《金刚经》、《楞伽经》以及《般若心经》等,其中《金刚经》一卷是他亲自集注的。值得称道的是太祖竟然能默诵《般若心经》和《楞伽经》等经典,还写了一篇《习唐太宗圣教义》的文章,赞扬了玄奘法师译经传法的功德。

洪武初年,明太祖还任命僧侣做朝官。如南京灵谷寺名僧吴印,得到明太祖的赏识,于是命他还俗做官。1376年吴印出任山东布政使,做上了明朝的封疆大吏,还有南京瓦官寺的名僧华克勤,洪武年间明太祖派他出使日本,回国后,也命他还俗为官,后累官为山西布政使。明太祖认为僧人不染红尘,与俗世绝缘,无牵无挂,易为心腹,用他们为耳目,可侦辑臣民的不法行为。故而僧人出身的朝官,都成为他的心腹耳目。这些人中的个别恶人仗势欺人,专横跋扈,诬告大臣,洪武年间不少文武官员被他们中伤而获罪,如山东按察副使张孟兼,就是被吴印告发后而被明太祖处死的。

洪武初年,明太祖还设立了专门管理佛寺和僧人的机构,初期叫善世院,1381年(洪武十四年)改为僧录司。

在外府、州县也分设僧纲司、僧正司、僧会司等机构。

明太祖还下诏在全国范围内给僧尼发放度牒。度牒又叫戒牒,是由官方发给僧尼证明身份的文件。明朝不同于唐宋,唐宋时僧尼要自己花钱购买,而明太祖免费发给,再加上明太祖对佛门的特殊关照,到洪武中期,全国僧侣的人数大增,以致影响了国家的利益,o于是,明太祖命主管佛教文化及僧侣事务的僧录司,设上、中、下三科,考核全国的僧尼,考试不合格的除名,还规定了一些出家为僧尼的限制条文,从而减少了僧尼的数量。加强了对僧尼的管理。

明太祖当过和尚,但他并不是真正的佛门弟子,尽管他与佛门有过一段缘分,只是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但他骨子里就不相信所谓的超度以及修来世的说法,几十年的戎马生涯,几十个风雨春秋,靠的是个人奋斗,靠的是成千上万生死与共兄弟们的浴血奋战,才创建了明王朝。他认为这才是实实在在的佛天之境。在他看来,老百姓安于田里,有饭吃,有衣穿,快快活活地过日子,这就是他们的佛天之境。

明太祖在给高丽国的信中非常明确地指出:“只听说有佛而已,度死超生,未见过有真的验证,古今因信奉佛教而成就国家的,实在是没有。梁武帝信佛的故事,就是最好的明证。”明太祖认为,梁武帝过度崇佛而造成国家灭亡的教训,要引以为鉴。

明太祖非常精明,他自己不信佛,而又大力提倡,让别人笃诚相信,这就是他高人一筹的地方。“大明”国号的诞生,他本人以明作出世自居正是出自《大阿弥陀经》这部佛门经典。他尊崇佛教,光大其影响,全都是因为佛教可辅助他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