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朱元璋人生布局的九九加一突破
10664500000038

第38章 整顿、治理、开发边疆地区

边疆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朱元璋登基之后,为了稳定边疆地区,他总结了历代王朝治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验,制定了威德兼施,以德为主的民族政策,促进了边疆地区的治理与开发,这是朱元璋巩固明王朝的一项重要措施。明王朝建立之初,全国尚未统一。朱元璋在统一战争和治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过程中,一般来说,他侧重于政治上的恩抚,即“以德怀之”,尽可能地避免使用武力,只有当某些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拒绝附和或发动叛乱时,朱元璋才兵临城下,“以威服之”。朱元璋对投降的原元朝官吏,不记前嫌,量才选用,委以官职,如脱因授以廉州知府;忽哥赤任命为工部右侍郎;安童授以刑部尚书;答禄与权开始时被推荐为秦王府纪善,后升任为衙史,累官至翰林修撰。对于投降的蒙古牧民,朱元璋采取了“因俗而治”的方针,深得牧民的拥护;洪武初年,朱元璋把他早年处理湖广少数民族问题时提出的“因其俗而治之”的原则推广到全国各少数民族地区,1370年,朱元璋驳回了中书省关于要把蒙古牧民迁置内地的奏请,指示:胡人所居,习于苦寒,今迁之内地,是去寒凉而即炎热,失其本性,反易为乱,不若顺而抚之,使其归就边地,择水草而牧,各得其所,自然安顺。1387年,纳哈出归降后,朱元璋敕谕冯胜,让他将纳哈出的部众安排在原地居住,使他们顺水草以便牧放,择膏腴之地以屯种,除此之外,朱元璋还在蒙古族聚居的地区,设立羁縻性质的卫所,用此法加强对北部蒙古族的管理。在统一南方的过程中,朱元璋非常重视安抚各族人民,南方的湖广、四川、贵州、云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地区的苗、瑶、壮、黎、高山、土家、彝、布依、白、傣、纳西、僳僳、回、佤、独龙等族,虽然归降的时间不一样,但朱元璋始终主张尊重南方各族的生活习惯,让他们留居原地,并保留各族原有的行政体制,实行土司制度。明朝统一南方后,重新调整了行省的管辖地区,建立了布政使司,下辖府、州、县,又立都指挥使司,下设卫所。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采取了土官世袭制度,即土司制度。朱元璋清楚地看到,土司官全为世袭,有着较强的割据性,一方面要利用他们管理边疆,同时必须要加强对他们的控制,朱元璋除了在边疆的要冲之地设置卫所,派驻军队外,还要在汉族和少数民族杂居、交通方便的地区,任命由朝廷随时可以撤换的流官与土官参用,实行土流合治。

这种办法限制了土官的特权,削弱了土司的势力,从而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为了安定边疆,朱元璋还向云南大规模的移民垦荒,开发云南。1383年(洪武十六年),他任命义子西平侯沐英镇守云南,沐英上疏请示,说:“云南土地广阔,但是荒芜居多,请求批准卫所军士开垦荒地。”朱元璋非常高兴,立即采纳了沐英的建议。并布置大量移民和军队赴云南屯种。如1384年,(洪武十七年),“移中原大姓以实云南”,1387年(洪武二十年)十月,朱元璋令湖广常德、辰州二府,“百姓民三丁以上出一丁,去云南屯种”1389年(洪武二十二年),沐英人京朝见后返回云南,又带走大批江南、江西百姓人滇,安置在临安、曲靖等郡县屯种。朱元璋重视加强中央政府与西藏的政治经济联系,尤其重视发展汉藏传统的茶马互市贸易,明朝初年,统一全国的战役仍在进行,前线大量缺马,用茶叶换取马匹,这是明王朝军事上的需要,川陕地区是汉藏茶马贸易的集中地,明朝政府在那里设立茶马司负责管理。总之,边疆地区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生产水平普遍落后于中原地区,各族人民的生活也比较贫穷,朱元璋体恤民情,对边疆广大少数民族采取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具体来说表现在:朱元璋曾多次下令减免边疆少数民族的赋役,除此之外,朱元璋还大力开发边疆,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推动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一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学校,创办教育。1382年,明军刚一平定云南,就下令边疆凡有条件的,要陆续开办儒学,第二年,云南在靠近边疆内地的各府、州、县都建立了不少学校。二是兴修水利,修筑驿道,建设边疆。朱元璋在处理边疆少数民族问题上是成功的,他的威德兼施,以德为主的政策也是得体的。当然他作为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也有他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他不可能摆脱大汉族主义的羁绊,尽管如此,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朱元璋所奉行的民族政策是开明的,积极可取的。他那种不记前嫌、因地制宜、因俗而治以及怀柔恩抚的政策,在封建社会也是难能可贵的。应该说他在洪武年间制定的一系列民族政策,缓和了民族间的矛盾,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往来和融合,促进了边疆地区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巩固祖国的统一,对边疆地区的发展建设以及民族间的大团结都做出了较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