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朱元璋人生布局的九九加一突破
10664500000025

第25章 鄱阳决战,率兵出征应战

陈友谅得知朱元璋率主力部队前去安丰救援时,认为朱元璋后方空虚,便想乘虚而人,于是,他下令加紧赶造巨型战舰数百艘,同时他还在其辖区,湖荆等地大量地征集民夫和壮丁,以此来补允兵源,1363年(龙风九年)四月,陈友谅亲自率领水陆大军六十万,携带大小家眷及文武百官,全国出动,顺江而下,直逼洪都。

再说洪都,它位于赣江下游,北接鄱阳湖与长江相通,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西南紧靠赣江,陈友谅前番可以夺取此城,完全是借涨潮之时,水涨船高,从船上直接攀墙而入,在朱元璋夺取洪都后,认为城墙离水太近,不利于守备,于是下令将原城墙拆除后移三十步。洪都地理位置重要,是抗拒陈友谅的前沿。“非骨肉重臣不可守”,于是朱元璋特命亲侄子朱文正统领虎将赵德胜、邓愈以及其他诸将镇守洪都。四月二十三日,陈友谅率军抵达洪都城下,却发现城墙已经远离江面三十步远,战船根本无法靠近,看来用原来的办法是行不通了,没办法,便下令登陆,用云梯攻城,但是这样的话,人多的优势发挥不出来,大部分人都闲在一旁使不上劲,而城内,朱文正亲自登城守护,和众将士日夜守在各城门,他亲率精兵两千居中机动策应。陈友谅也亲自上阵指挥作战,一度曾毁坏城墙三十多丈,城内将士拼死保护城池,竖起木栅,掩护筑城。全城官兵奋勇抵抗,边打边修筑,竟在一夜之间又重新修好城墙。洪都被围数十天,陈友谅用尽了攻城之术,而朱文正也绞尽脑汁使绝了御敌之策,双方战斗非常激烈,陈友谅曾多次攻破城墙,朱文正又多次指挥将士击退汉军护住城墙,一座洪都孤城坚如磐石,陈友谅竟然寸步难行。朱文正及诸将士坚守洪都长达八十五天仍未被攻破,从士气上压倒了陈友谅,也为朱元璋赢得了反攻的时间,为消灭汉军获得了难得的战机。

1363年(龙凤九年)七月初六,朱元璋率舟师二十万,统领徐达、常遇春等诸勇将,儒士刘基、陶安、朱升也随军出征。七月中旬,朱元璋的部队没有受到任何阻拦,顺利到达鄱阳湖北口。陈友谅听说后,撤洪都之围,转兵东出鄱阳湖,就这样,一场惊心动魄的鄱阳湖之战拉开了帷幕。朱元璋率军进入鄱阳湖后,告诫众将士,在双方交战中,要做到“两军相斗,勇者胜”。“诸将士要奋勇杀敌,只能前进,不许后退,消灭陈友谅就在今日。”七月二十日,两军水师首战在康郎山(今江西翻阳湖内廉山)拉开序幕,从两军力量来看,陈友谅兵多、舰大,地处上游,而朱元璋则人少,舰小,且在下游,明显的处于劣势之中,但是朱元璋懂得团结将士、士气旺盛,战斗力就会提高,于是,他把自己的战舰分成十一队,每队武器配备齐全,而且每舰又分几层次,遇到敌军大战舰时,先发火器,再射弓箭,等到靠近之后,再短兵相斗,第二天,战斗进行得非常激烈,双方短兵相接,徐达身先士卒,率部击败敌前军,军威大振,士气倍增,湖面上,“喊杀声震天动地,箭如雨点,炮声如雷,刀光火光飞舞,江水似波涛,百里之内,杀得连湖水都红了。”朱水军威风凛凛,连连发炮击毁敌舰无数,战中,朱元璋指挥的“百海号,突然搁浅,陈友谅部将张定边乘机命汉兵把朱元璋困在核心,朱元璋部下宋贵、陈兆光英勇战死,正在危难之时,牙将韩成上前说:古人杀身成仁,舍身取义,是臣子理所当然的,臣愿代死,以报厚恩。”请求换穿朱元璋的衣冠。朱元璋不愿如此,眼看敌舟呼声渐近,无奈之中,只好如此,韩成换好朱元璋的衣服,投入水中,敌兵以为朱元璋死了,于是,攻势缓了下来,但仍然不肯撤退。就在这时,常遇春率舰赶到,箭射张定边,敌舰撤退,朱元璋获救,朱元璋虽然打赢了这一仗,但打得特别艰苦,陈友谅损失将士六万多人,朱元璋也战死将土七千多人,还损失了程国盛、宋贵、陈兆先、韩成等一批骁将,战斗进入第三天时,朱元璋仍亲自指挥,双方打得天昏地暗,朱元璋的几名英勇部将壮烈牺牲,大军被迫后退,郭兴建议加大火攻,于是,他即刻下令常遇春征调七条渔船装满芦苇、火药等易燃物,乘着黄昏起风的时候,将这些渔船点着,冲进陈军大寨,熊熊大火将陈友谅的几百艘战舰烧毁,顿时烈火熏天,湖水尽赤,死者大半,朱元璋将士乘势猛攻,斩敌二千,陈友谅的弟弟陈友仁阵亡,他骁勇、善战、有智有谋,失去他,陈友谅等于失去了一条臂膀,心情非常沮丧。

为了摆脱不利战局,陈友谅利用自己人多、舰大的优势,紧紧相逼,不后退一步,不给朱元璋喘息调整的机会,仗越来越难打;战斗进入白热化,这时,朱升向朱元璋建议:陈友谅此次倾国兵而来,人多但粮少,不能持久作战,我军应结营于南湖嘴,以断绝敌人的进出之路,等待他粮尽人马疲惫,进退两难之时,我军再前后夹击,必克敌制胜。朱元璋认为他的建议是正确的,于是,令常遇春、廖永忠统舟师截住鄱阳湖口,而他移师在蠡(今江西都昌西北),然后移师湖口。在与陈友谅激战的日日夜夜中,朱元璋亲自指挥战斗,几次身边的卫士全部死光,他仍不离其位,激励着将士奋勇向前,始终与将士们战斗在最前沿,使部队始终保持着激昂旺盛的斗志,战争后期,他下令将汉军俘虏全部释放回家,他的做法深得军心、民心、人心,与陈友谅形成鲜明对比,这也是他能够打胜这次战役的一个重要因素。而陈友谅在战争中,屡战屡败,损兵折将,不得已,他一改往日独断专行的作风,召集部将,征求他们的意见,采用了右金吾将军的建议,决定焚舟登陆,曾建议过的左吾将笋怕陈友谅问罪,率部投降了朱元璋。右吾将军见此,想想觉得陈友谅大势已去,也率部投降了。朱元璋抓住这个机会夺取了蕲州、兴国,然后坐镇湖口,决定与陈友谅作最后的决战。陈友谅被困鄱阳湖,此时已经粮草将尽,山穷水尽,八月二十六日,他亲率百余艘战舰突围,与朱元璋在湖口展开,生死搏斗,激战中,陈友谅想察看一下外面的战况,谁知刚把头伸出窗外,被敦莫发现,一箭射中他的头部,当场毙命,主帅一死,汉军溃不能战,纷纷举戈投降,张定边等用小船载着陈友谅的尸首和儿子陈理,连夜逃回武昌,不久立陈理为帝。鄱阳湖之战后,朱元璋回到应天,诸将在总结战胜陈友谅的原因时请教朱元璋,朱元璋回答说:你们没有听说过古人所讲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吗?陈友谅虽然兵多势强,但人心各一,上下猜忌,内部不团结,加上连年用兵,又总打败仗,不能积蓄力量,又抓不住战机,一会打东,一会打西,劳而无功,军心涣散。要明白,用兵要得时,得时则威,威则胜。我军得时,将士一心,以一当百,如鸷鸟搏击,巢卵全覆,得了人和,所以我能取胜。朱元璋总结获胜的原因,认为有两条:一是上下团结一心,即人和;二是能抓住战机,即兵贵神速。朱元璋攻灭陈友谅后,众将官劝他称帝,朱元璋则认为:消灭群雄推翻元朝,还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称帝过早,但现在所控地区比过去扩大了几倍,吴国公的称号与当前的政治局面不相适应,于是改称吴王。此时朱元璋拥兵数十万,已成为江南地方实力最强盛的集团;当时张士诚,已称吴王,史称他为东吴,朱元璋为西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