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儒家的智慧
10664400000014

第14章 过,则勿惮改

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孔子说:“君子如果没有外在敦重就会丧失威严,其为学也就不能坚固而达于礼。君子要亲近忠信之人,为学之道是以忠信为本的。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相交,这样才能从胜于自己的人那里获得益处。如果犯了错误,不要畏难改过,要立即改正。”

上面的引文说到了几层意思,但这一篇我们主要探讨“过,则勿惮该”这一主题。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避免不了犯错误,古训说得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其实错误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对错误的态度!儒家智慧是一种生活化的智慧,他要对生活中的各种行为和事件做自己的判断和解释。儒家对个人所犯的错误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做了自己的判断和解释。

儒家认为,每个人都避免不了过错,过错是被承认的,也是可以被容忍的,这个表明儒家提倡一种宽容的精神,推己及人,自己会犯错,别人也会犯错,所以对错误本身并不蔑视,而是正视这种现象,这从态度上端正了人们对过错的认识。如果每个人都对过错都嗤之以鼻,不屑提及个人的错误,势必很难及时改正错误,避免发生更大错误,造成更大损害。后来武则天就说过“人非上智,其孰无过。过而能改,可以为明;知而能改,可以跂圣。”(唐·《内训·迁善》)人不是高明的智者,谁能没有过错。有过错就能改正,可以成为聪明人。知错能改,就离圣贤就不远了。孔子万世师表、德高望重,但他的一生其实也在不断的犯过错,他自己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说:孔子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学问。到三十岁,他可以知书识理,能够立身处世。到四十岁,他能够对自己的言行学说坚信不疑。到五十岁,懂得世事的发展和自然规律。到六十岁,已经能够理解和泰然地对待听到的一切。到七十岁,他就可以从心到身自由动作,而又不超越规矩。这句话我们可以发现,老夫子到了七十才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那么在此以前呢,他肯定避免不了有“逾矩”之处。下面面这个例子就可说明。

这天,孔子来到学生子游管理的武城,到处听到弹琴和唱歌声,心情极是欣慰。喜不自禁的他大概有点得意忘形。他冲子游微微一乐:杀鸡何用牛刀呢?言外之意就是说,武城如此之小的地方,有必要用音乐来教化人民吗?哪知子游听了这话,正色道:弟子愚钝,老师平素不是教给我们要用礼乐来教化人民吗,您不是说,君子受到教化就会爱人,小人物受到教化就会容易相处吗?莫非我听错了,老师?老师的学生如此较真,老夫子赶紧收起笑脸:“各位,子游这话说的极是,刚才我是跟他开玩笑啊!”

儒家认为犯错误之后的行动更重要,如果做到“过而改之,是不过也。”(《韩诗外传·三》),而如果“过而不改,是谓之过矣。”(《卫灵公》)张岱《四书遇》中说:“一则成误,二则成过,过而能改,更有何过?季彭山曰:圣人汲汲教人改,过政恐其不及改也。”朱子《论语集注》中说:“过而能改,则复于无过。惟不改则其过遂成,而将不及改矣。”这就是儒家对改过自新的重要性的强调,其实上面阐述的儒家对过错本身的认识就暗含了对改过的预期!子贡说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意思是,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那样。他犯过错的时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的时候,人们都敬仰着他。”君子不怕有过错,因为世上没有完美的人。而且,君子对自己的过错要光明磊落,错了就承认,不隐瞒不掩饰,让大家都看得见。君子“过则勿惮改”,“不惮”两字很重要,是指不怕别人的议论,不怕丢面子,不怕改过的困难。知道自己的过失应当不隐讳,而改正自己的过错。应当毫不害怕,乐于接受大家的监督,公开改正错误。过而改之不为过,损害不了君子形象,仍然会得到大家的信任与尊敬。过也光明,改也光明;过也人可见,改也人可见,这就是君子对待过错的正确的态度。人之过,只要不是故意为之,有过便改,无损形象,还能得人共仰,何乐而不为呢?过而不改,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这才是真正的过错。孟子改过的故事就得到人们的称赞!

有一次,孟子进屋时,忽然看见妻子由氏挽着衣袖露出手臂,不由的心中不高兴,就停住脚步反身出屋了。由氏看到孟子没有进屋,也就明白了他的意思,就难过地到婆婆那里去辞行,说:“妇人在自己房里看见丈夫,本来是不行宾客礼节的。现在丈夫用宾客之礼对待我,说明是我做的不好,有失礼节,才使丈夫将我当宾客看了。妇人家做客时是不能够留下过夜的。所以,现在我只好向您告别,回到爹娘那里去。”孟母仉氏听完儿媳的话后,立刻召唤孟子。孟子不敢怠慢,马上快步来到母亲面前问说:“母亲,您有什么吩咐吗?”母亲对孟子说:“《礼记》里讲,如果将要走上厅堂的时候,声音一定要高一些,好让里面的人知道而有所准备。如果将要走进房间,迈过门槛的时候,眼睛一定要向下看,以避免见到人家的疏漏或过失,使人感到尴尬。现在你自己对礼还不明白,就去责备要求人家,岂不是背离了礼的精神吗?”听了母亲的话,孟子反省到自己的错误,顿然升起惭愧之心。于是他向母亲深施一礼说:“感谢母亲的教诲,及时帮助儿子指正过失,并使我对礼有了更深的认识。现在儿子知道错了,一定认真反省改过,请母亲放心。”孟子对母亲说完,当着母亲的面,转身向由氏施礼道歉说:“刚才是我的错,使你受了委屈,现在我真心地请你留下来……”由氏见孟子如此真诚,也就欣然点头。这时母亲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夫妻二人的内心也随之充满了喜悦。

儒家认为,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只要有了正确的态度,有了改过的决心,就应该马上践行,立即改错!改过一般要分为两步,先是自省,然后是行动。孔子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内省的关键就是要通过真诚的自省,忏悔自己的过错,总结得失,找出自己存在什么过错,然后比照贤人之道,找出自己的差距。通过这样方法来以此不断完善自己,最终达到“内省不疚”的境界。

当然,应该先防出现过错,防备的办法在于提高道德修养。道德修养的提高,使我们能够掌握大原则和大方向不会错。“闻过则喜”出自陆九渊《与傅全美》,意思是听到别人说自己有错就非常高兴。孔子的弟子子路是个谦虚的人,孟子曾夸奖他说:“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南宋的思想家陆九渊用这一典故,扩充了关于知过必改的含义,提出了三层意思。首先,不怕人指出错误;其次,知道错了不自欺欺人,自己仔细分析错误的由来,最后,坚决地改正错误。

这是孔子对于过错的看法:一个人有过错不要紧,只要能改,能改过就好了。如果有过错而不肯改,这就是大过,真正的过错了。儒家正是同这样的训练才出现了“日三省吾身”的曾子,有了“不迁怒不贰过”的颜回,和后来的“有过能改善莫大焉”的孟子。

关于对过错的探讨,后世就从没停息过,出现过不少警世之句,下面将其罗列:

“过者,圣贤所不能无也,自以为无过,而过乃大矣;自以为有过,而过自寡矣。”——《十驾斋养新录·改过》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小过不改,大恶形焉;小善能迁,大善成焉。”——唐·武则天《内训·迁善》

“改过不吝,从善如流。”——宋·苏轼《上皇帝书》

“惟以改过为能,不以无过为贵。”——《资治通鉴·唐纪》

“世人孰无过,改之为圣贤。”——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知过非难,改过为难;言善非难,行善为难。”——《资治通鉴·唐纪》

“喜闻人过,不如喜闻己过;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清·金缨《格言联璧·接物》

沈从文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他出生在湖南省凤凰县的一农户家庭。小时候,沈从文特别喜欢看木偶戏,常常因为看戏入迷而耽误了读书。有一天上午,沈从文从课堂里溜出来,一个人跑到村子里去看戏,那天木偶戏演的是“孙悟空过火焰山”。沈从文看得眉飞色舞,捧腹大笑。一直看到太阳落山,他才恋恋不舍地回到学校。这时,同学都已放学回家了。第二天,沈从文刚进校门,老师就严厉地责问他为什么旷课。他羞红着脸,支支吾吾地答不上来。老师气得罚他跪在树下,并大声训斥道:“你看,这楠木树天天往上长,而你却偏偏不思上进,甘愿做一个没出息的矮子。”第二天,老师又把他叫去,对他说:“大家都在用功读书,你却偷偷溜去看戏。昨天我虽然羞辱了你,可这也是为了你好。一个人只有尊重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老师的一番话,使沈从文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暗暗发誓,一定要记住这次教训,做一个受人尊重的人。此后,沈从文一直严格要求自己,长大后成了著名的作家。

朱德,新中国开国元勋,为新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建立了不世的功勋,但他年轻时也犯过不小的错误。朱老总戒鸦片烟就是他勇于改过的著名事例!老总在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前,在军阀队伍里出生入死,劈杀勇猛,从低层普通士卒蹿升,在军阀部队混成了模样,然而,他不愿意就这么浑浑噩噩下去,糜烂于血火之中尸骨堆之上的荣华富贵,他要寻找共产党,成为这个组织的一员,走一条振兴民族和国家的有意义的人生之路。决心已定,朱德脱掉了军装,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军阀部队,去走一条救普天下劳苦人民于水深火热的革命道路。他这次来到上海,除了寻找党,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进医院戒毒。他在军阀部队中已经深深染上了毒瘾,他清楚,浸泡在这么个毒糜生活之中,自己肯定会彻底消蚀在无望之中。

找医院戒毒几乎不用费什么大周折,朱德来到法国圣公医院戒鸦片烟。刚开始进入前期戒毒,朱德一直是靠鸦片入眠的,断了鸦片,顽强的失眠症开始发作,朱德以阅读来抵挡漫漫无眠之夜。他找来许多宣传进步思想的书刊,特别是《共产党宣言》等宣传工人运动的书刊,翻阅着,心中豁然一亮,他开始明白中国工人运动是由共产党领导的,各地的共产党小组蓬勃发展,而中国共产党一年之前已经在上海成立了中共中央局领导机构,陈独秀任中共中央局总书记。看来,列宁领导的苏俄式革命有可能在中国凶猛地卷起,朱德非常兴奋,对苏俄式的赤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现的“不劳动者不得食”的精神极为欣赏和赞同。

失眠使朱德成为读书狂。以前朱德也尝试过戒毒,但没有成功,他能迎着枪林弹雨而上,却是经不住毒瘾的袭击,军阀部队,“双枪”齐放,朱德不可能不这样,毒瘾上来之时,天昏地旋,难以抗衡。这次朱德下决心戒毒恰是与一个崇高的愿望相联系,脱胎换骨抽筋吸髓,再痛苦也要坚持挺住。进入戒毒的攻坚阶段了,朱德背水一战,经过一周天旋地转的戒毒煎熬,结果是柳暗花明,朱德昂首走出了法国圣公医院大门,像是换了一个人似的。他终于成功了,也为他现身中国革命、成就千古功勋奠定基础。

现代社会对过错的纠正,一是通过法律来纠正,使用对社会危害比较严重的过错,这方面做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成功;一是通过道德和舆论来解决,但这方面做的并不是很成功!我们缺少更多的宽容精神,我们也缺少面对过错的勇气,不敢将自己过错放在阳光下烤晒,更没有自省己过,闻过则喜的想法!其实儒家的这些思想本应该融入我们血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