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时期,朱熹(1130—1200)和陆九渊(1139—1192)是当时一对“论敌”。
朱熹是嫠源(今江西嫠源)人,他是继孔子以后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影响最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他的学问很渊博,著作很多。朱熹哲学思想体系中的基本范畴是“理”。他认为“理”是万物生成的本源,而“气”则是构成万物的材料。他说:“有理而后有气。”
陆九渊是抚州金溪(今江西金溪)人,是一个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家。他提出“心即理也”的理论,认为“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他说:“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朱熹和陆九渊这两位当时颇有影响的学者,学术观点针锋相对,常常发生争论,唇枪舌剑,据理争论,互不相让,各持己见,争论了十几年没有个结果。1176年陆九渊和朱熹在江西信州(今上饶)鹅湖寺进行了一场大辩论,这就是我国哲学史上有名的“鹅湖之会”。朱熹把封建的伦理纲常说成是客观存在的天理;而陆九渊,则把封建伦理纲常说成是人所固有的本心。但他们的争论根本目的都要人民安于现状而不要起来反抗。
在教育学生上二人也是见解不同。朱熹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要教育学生明白道理,必须多读书。”陆九渊针锋相对地提出:“道理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中,书读多了反而糊涂。”
朱熹不同意这种观点,拍案而起:“学习不破万卷书,怎能有出息?”陆九渊简直怒发冲冠了,他坚持说:“书籍堆积如山,何年何月才能读完?”
这场争论,两人都声高颜厉,面红耳赤,争吵得不可开交。但是朱熹和陆九渊哲学思想和治学思想上的分歧,无数次的争论,并没有妨碍他们之间的友情。反而在争论中加深了友谊,成了论敌相亲的好朋友,他们两人互拜为师,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完全没有门户之见。
后来,朱熹在庐山脚下办起了“白鹿洞书院”,他不但自己亲自讲学,还热情邀请陆九渊前来为学生讲学。而“论敌”陆九渊便欣然前去讲学,他深刻细致地剖析当时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使许多身受其害的学生很受教育,有的竟痛哭流涕,悔恨莫及。而朱熹对他的讲课非常赞赏,还将陆九渊的治学警句镌刻在石碑上,立于“白鹿洞书院”门口。
友谊是连结两颗同类心灵的纽带,它们既被双方的力量连结在一起,又是独立的。所以,朱、陆二人的学术之争,并不会影响他们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