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医美容专家指点
10659800000031

第31章 泥浴

所谓泥浴,就是利用各种泥类物质加温后涂敷于病变部位,或在特制的泥浆中浸泡,以起到健体防病的目的。

我国古代就有用泥浴治病的记述,如唐代《外台秘要》广泛地采用了泥土疗法,像用泥饼外敷耳部,然后灸之,以治耳聋;用伏龙肝作泥团,治腋臭等。金代张子和是善施泥土疗病的医家,《儒门事亲》记载,他采取泥饼加艾灸治冻疮,治损伤,无不神效。又如《圣济总录》载“外消膏方治妇女产后乳结核疼痛;伏龙肝半两,大黄半两,生姜一分洗切研细,上三味,为细末和匀,用醋调为膏,看大小摊贴病上,早晚易之”。古时医疗用泥除用灶心土以醋、水调之外,还用井底泥、河泥等,以姜汁、麻油配上中药末调和,敷于患处,疗效明显,经济实用。现在,我国辽宁省理疗康复中心汤岗子理疗医院和江苏省汤泉镇疗养院都设立了泥浴疗法,这种矿泉泥久经温泉水的浸渍,泥温在40~60℃,泥质地细腻,结构疏松,可塑性好,既有附着性,又易洗干净。

国外,自古埃及时期也有人用涂泥方法治疗疾病。16世纪以来,欧洲各国先后开始采用泥疗法,因地取材,设备和操作简便,现已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泥浴用泥可分为淤泥、腐殖土和泥煤三种。泥中含有结晶体、胶体、泥浆和微生物,亦可有激素、酶、氨基酸、维生素、抗生素和噬菌体等生物活性物质。泥浴用泥具有一定的热容量,导热性低、保温性强,还有相当的可塑性和粘滞性。泥浴疗法的主要机制是:

化学作用:泥中的盐类,有机物质、胶体物质、气体和一些类激素样物质进入体内,可起到杀菌消炎等作用。

机械作用:由于泥的密度大,泥浴时泥分子的运动和皮肤间形成一定摩擦和压力,正如按摩一样,能促进人体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环。

温热作用:皮肤所接触的泥向机体散热的过程很慢,所以人体能忍受比水温更高的泥疗。通过泥浴,将热能传导到人体,从而发挥温热作用。

常用的泥浴方法如下:

局部泥浴:将加热至50~55℃的泥调拌均匀,冷却到45~50℃即可敷于有病的部位,泥的厚度为5~10cm,涂敷部位要超过病变范围,泥外用麻布、塑料布、棉垫或毯依次包裹保温。治疗持续时间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5~20次为1个疗程。

全身泥浴:用天然的足够温度的热矿泥或用人工加热和阳光晒热的泥,将裸露的病人,除头、颈、前胸外,埋敷于38~40℃的泥中,泥厚度为6~8cm,前额可放冷敷布。治疗持续时间为15~20分钟,隔日1次,10~15次为1个疗程。

泥浆浴:即在浴盆中用37~39℃的水将泥稀释至所要求的稠度,病人卧于浴池中,泥浆达乳头高度,头部放冷敷布;也可用半身泥浆浴,病人坐在浴盆中,泥浆达脐部,治疗持续时间为15~20分钟,每疗程10~15次。

泥浴对多种皮肤病、慢性关节炎、慢性骨髓炎、腱鞘炎、外伤后的瘢痕、瘙痒和粘连、胃肠术后粘连、慢性盆腔炎等,都有一定的理疗效果。但各种皮肤感染,开放性损伤及患有严重器质性病变者,妇女经、产期,均不宜进行泥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