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强好辩不可能消除误会,而只能靠技巧、协调、宽容以及用同情的眼光去改变他人的观点。当你硬性坚持要某人接受你的意见、观点时,对方很容易就产生抵触心理,哪怕你的观点是对的。而退让的奥妙,就是在对方提出反对意见时,及时退步,使对方感觉尊重他的意见,虚荣心得到满足,从而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
你退让的姿态,使得对方的自尊在得到满足的同时,自己的路也在一点一点加宽。
人际关系中暂时的忍让吃亏,可以获得长远的利益。关键是要不露声色地迎合对方需要,即以对方的利益为重,又为自己的利益开道。求人帮忙,要求可先提得很高,结果适得其中,对方会因为没帮上你大忙而内疚,进而较易答应你较小的要求;或者循序渐进,从让他做小事开始过渡到帮大事。因为他已对你有好感和依赖,养成了对你说是的习惯。先高后低,可造成你大步退让的假像;由小到大,让对方无法察觉你“先得寸后进尺”的真正意图。
赫蒙在这方面就显得比常人更加聪明:
赫蒙是美国有名的矿冶工程师,在耶鲁大学毕业之后,又在德国的弗莱堡大学就读了硕士学位。可当赫蒙来到美国西部,在与大矿主赫斯特见面,递上自己所有的文凭和证件时,以为老板会乐不可支,没想到赫斯特很不礼貌地对赫蒙说:“我之所以不想用你就是因为你曾经是德国佛莱堡大学的硕士,你的脑子里装满了一大堆没有用的理论,我可不需要什么文绉绉的工程师。”
原来,那位大矿主是个脾气古怪又很固执的人,他自己没有文凭,同时也不大相信有文凭的人,更不喜欢那些文质彬彬又专爱讲理论的工程师。这一点,当时赫蒙并不知道,但他还是没有生气,反而心下一动,心平气和地回答说:“假如你答应不告诉我父亲的话,我要告诉你一个秘密。”赫斯特表示同意。
于是赫蒙对赫斯特小声说:“其实我在德国的弗莱堡并没有学到什么,那三年就好像是稀里糊涂地混过来一样。”
想不到赫斯特听了笑嘻嘻地说:“好,那明天你就来上班吧。”
就这样,赫蒙运用了必要时不妨计少的策略轻易地在一个非常顽固的人面前通过了面试。
也许有人认为赫蒙那样做不十分合适,问题是能不能做到既没有伤害他人又能把问题解决。就拿赫蒙来说,他贬低的是自己,他自己的学识如何,当然不在于他自己的评价,就是把自己的学识抬得再高,也不会使自己真正的学识增加一分一毫,反过来贬得再低也不会使自己的学识减少一分一毫。
在与他人洽谈时,你不妨也试着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以他人利益为重,自己做出适当的退让。当然,这种退让不只是增加了对方的利益,很多情况下,也是在为自己的利益开辟道路。在做有风险的事情时,冷静沉着地让一步,尤能取得绝佳效果。成功的第一步便是让自己的利益和意图丝毫不露,让对方因为你能投其所好而情愿做你要他做的事。尊重并突出他人的观点和利益,这是我们欲求他人合作的最有力的法宝。人们常常不会正确使用这一法宝,是因为他们常常忘记了,如果我们过份强调自己的需要,那他人对此即便本来是有兴趣的,也会改变态度。你必须明确,要一个人做任何事情,惟一的方法就是使他自己情愿。同时,还必须记得,人的需要是各不相同的,各人有各自的癖好偏爱。你首先应当将自己的计划去适应他人的需要,然后你的计划才有实现的可能。
比如说服他人最基本的要点之一,就是巧妙地诱导对方的心理或感情,以使他人就范。如果说服的一方特别强调自己的优点,企图使自己占上风,对方反而会加强防范心。所以,应该注意先点破自己的缺点或错误,暂时使对方产生优越感,而且注意不要以一本正经的态度表达,才不会让对方乘虚而入。让步其实只是暂时的退却,为了进一尺有时候就必须先做出退一寸的忍让,为了避免吃大亏就不应计较吃点小亏。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的一天晚上,卡尔在伦敦参加一次宴会。坐在卡尔右边的一位先生讲了一段笑话,并引用了一句话,意思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并说那句话出自圣经。事实上,他错了。当然,卡尔知道正确的出处。为了表现出优越感,卡尔纠正他。
那人立刻反唇相讥:“什么?出自莎士比亚?不可能,绝对不可能!那句话出自圣经。”他自信确定如此!
那位先生坐在右首,卡尔的老朋友弗兰克·格蒙在他左首,他研究莎士比亚的著作已有多年。于是,他们俩都同意向格蒙请教。格蒙听了,在桌下踢了卡尔一下,然后说:“卡尔,这位先生没说错,圣经里有这句话。”
那晚回家路上,卡尔对格蒙说:“弗兰克,你明明知道那句话出自莎士比亚。”“是的,当然,”他回答,“《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二场。可是亲爱的卡尔,我们是宴会上的客人,为什么要证明他错了?那样会使他喜欢你吗?为什么不给他留点面子?他并没问你的意见啊!他不需要你的意见,为什么要跟他抬杠?应该永远避免跟人家正面冲突。”
卡耐基认为,十之八九,争论的结果会使双方比以前更相信自己是绝对正确的,你赢不了争论。要是输了,当然你就输了;如果你赢了,还是输了。为什么?如果你的胜利,使对方的论点被攻击得千疮百孔,证明他一无是处,那又怎么样?你会觉得洋洋自得。但他呢?你使他自惭。你伤了他的自尊,他会怨恨你的胜利。而且——“一个人即使口服,但心里并不服。”
争强好辩不可能消除误会,而只能靠技巧、协调、宽容以及用同情的眼光去改变他人的观点。当你硬性坚持要某人接受你的意见、观点时,对方很容易就产生抵触心理,哪怕你的观点是对的。而退让的奥妙,就是在对方提出反对意见时,及时退步,使对方感觉尊重他的意见,虚荣心得到满足,从而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
因此,在提出自己的行动计划之前,有必要考虑他人的接受程度,而事先提出更高更深一步的要求。正如鲁迅所说:“如果有人提议在房子墙壁开一个窗口的话,势必会遭到众人的反对,窗口肯定开不成。如果他提议要把房顶扒掉,众人则会退让,同意开个窗口。”
这个道理也可以反过来用,那就是“欲求一尺,先要一寸”的退让方法。倘若您需要他人提供较多的帮助,不妨采用“登门槛”技术,即先请对方予以小的帮助,然后拾阶而上,要求他帮助解决更大的问题。心理学家的解释是:同意提供小的帮助的人等于给自己提供了这样一种自我感觉:自己是个乐于助人的人。接着,他们就会以一种与这种自我感觉相一致的方法去行动,进而有了更多的奉献。而答应了“一寸”之后,他会养成对你说是的习惯,对你“一尺”的目标也很难觉察。如果最终达不到目标,我们则应该抱着一尺不行,五寸也可以的态度,及时调整我们的期望值,适当让步,让事情向好的一面转化。人们在跨过门槛,登上台阶时,应该高抬腿,低落步。这种近于本能的习惯,应用在社交中却是一个很巧妙的退让方法。具体来说是用大要求来制造退让的假像,从而达到作较小的要求。
下面介绍一些适时退让的方法,可以在必要的时候使用:
给对方一个台阶,“你好我好大家好”。生活中常有一些人特别固执己见,十分容易为些小事情同他人论,而且火药味浓烈。这时候,得理的一方应当有饶人的雅量,他可以一面解释一面折衷调和,最好使用不带刺激性的“各打五十大板”或者“你好我好”的语言形式,以避免冲突的扩大。
熄怒火,“事情原来如此这般”。不少时候,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发火,是因为互不了解、有失沟通造成的。这时候得理的一方切不可因对方的错怪而以怒制怒。最好的方式是多加解释,想法沟通或者道歉、劝慰,与对方达成谅解或共识。
对蛮横无理者,不妨主动承揽一些不属于自己的过错,“这一切权当都怪我”。面对蛮横无理者,得理者若只用以恶制恶的方式,常常会大上其当。这时候,平息风波的较好方式,莫过于得理者勇敢地站出来,主动承担责任,以自责的方式对抗恶人恶语,以柔克刚。宽容与自贵方式起了良好作用。因为它反衬出对方的无理和低劣,从而从容地制止了事态的扩大。
日常交际,多非对立,要切记“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的古训,切勿火上浇油,酿成“烧了大屋”的悲剧。让人一步不为低,如果你占理又能相让,众人不但会承认你是对的,更会称道你的宽宏大量,令你达到众望所归的完美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