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己的“热情”来感化他人的“冷淡”,并非是一件令人丢面子的事情。如果在面对他人的冷面时能够拿出足够的勇气,用热情来加深领导或者同事对你的良好印象,从而使大家更加珍视你美好品格,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愿意与你同在,对你宠爱有加,这不但不是一种“失”反而是一种“得”。
与人交往的关系,取决于双方共同的态度,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交互原则”,也就是说,人是相互吸引也是相互排斥的。“一只碗不响,两只碗叮当”,态度是人的思想、信念、知识、价值观等等的综合,带有肯定或是否定的情感评价,但是转化到表现方式的时候却十分的简单,往往简化为接纳或者排斥,热情或是冷淡。
很显然,如果想要成功实现做事的目标,在做事的过程中,如何运用各种手段来使他人接纳你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大多数时候,面对他人对你的冷淡的时候,你就不应该自怨自艾,应该耐心的创造机会等待机会,用自己的“热情”来打动他人的“冷淡”。
有一个人,在拥挤的车潮中驾车缓行,等红灯的时候,一个衣服简陋的小男孩敲着车窗问他要不要买一束花,他拿出两美元,由于绿灯已亮,而后面的车正在猛地按喇叭,因此他就粗暴的对小男孩说“什么颜色都可以,你只要快一点就好了。”小男孩十分礼貌的说:“谢谢您,先生。”
开了一段时间以后,他有些良心不安,他的粗暴无礼的态度却得到对方如此有礼的回答,他把车停在路边,回头向小男孩挥手表示歉意,并且又给小男孩两美元买了一束花,要他送给喜欢的人,这孩子笑了笑表示接受。
回去的路上,车子出了故障,一阵慌乱之后,他决定叫来清吊车,正在思索的时候,一辆清吊车已经开过来了,他大为惊讶。司机笑着说“有一个小男孩给了我四美元,要我开过来帮您”司机一边说一边把一张卡片拿出来,上面写着“这代表一束花”。
可见希望他人怎样对待自己,自己就要怎样去对待他人,就像故事中的小男孩一样,在面对冰冷的态度的时候,报以自己的热忱,终于换来了他人的尊重。
其实,用自己的“热情”来感化他人的“冷淡”,并非是一件令人丢面子的事情。如果在面对他人的冷面时能够拿出足够的勇气,用热情来加深领导或者同事对你的良好印象,从而使大家更加珍视你美好品格,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愿意与你同在,对你宠爱有加,这不但不是一种“失”反而是一种“得”。
“世态炎凉,我心火热”,就是我们在做事的时候所应该抱有的积极向上的态度。过分的维持自尊而不去感化给你冷眼的人,你就丧失了与人建立良好关系的机会,也很容易在沮丧中迷失自己。而真正善于做事的人,总是能够在他人的冰冷之下,将自己化作一团火,摧毁自我面子,先不耻于求人,然后在逐渐的换取好感中逐步建立自己的自尊,从“人下人”顺利跳到“人上人”的台阶。
一位刚从师范院校毕业的女大学生,从都市被分配到了一所农村的学校。来到办公室里才发现,其实校长和周围的同事对自己并没有太多的好感,相反显得较为冷漠。究其原因,原来是他人认为她来自都市,娇气,吃不了苦,另外她长得漂亮,女同事心里很不舒服,而且重要的方面就是自己与周围的人在生活经历,思想起点爱好兴趣等都有很大的差异。
然而她并不因为这些外在的因素而灰心,恰恰相反,她不断给自己制造机会,主动接近校长以及其他的同事,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在适当的交谈中不断地让他人了解自己,在她的不断努力中,大家终于发现,这位来自城市的姑娘其实人还是很不错的,渐渐地都很喜欢她。
如果说女大学生成功融入他人的圈子,那么她的闪光点就是巧用了“热情”来打动新环境下人们冷淡的心灵,这样一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的前嫌终会冰释。
那么面对冰冷的环境,如何来感化呢?这也是有方可循的。
首先,要通过自己的表情去传达自己的态度,用微笑和礼貌缩短双方的距离,让对方在心里并不排斥你,进而认为你是一个懂得礼节的人,在心里接受你的表达方式,这个第一步,你就已经从他的心里打开了通道。
其次,可以通过朋友传达友好的信息。人们常说,朋友的朋友就是自己的朋友。先进入一个圈子和某一个人打好关系后,在慢慢的像涟漪一样一个接着一个扩散,很快你就可以融入这个圈子,这个圈子的人对你的态度从冷到热,也会像“马太效应”一样逐步的影响其他的人。
还有要注意的一点就是,用“热情”对“冷淡”又是不仅仅表现在精神上,而且在适当的时候,你可以用一些心思对他人进行“小恩小惠”发起“糖衣炮弹”,往往会比精神的“热化”来的更加立竿见影,因为人在物质的面前总是能够软化一些坚硬的态度。这样一来,你会获得他人返之于你更多的热情,在你今后的工作里面这些良好的氛围是大有益处的。
我们不要害怕他人的冷眼或是嘲讽,对待这些不友善的表示,我们所能运用的最为有效的手段,那就是始终保持自己恒温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