钞票的由来
据古籍记载,早在11世纪的北宋中期,贸易市场上已开始使用一种叫“交子”的纸币。“交子”,又称“钱引”,据考证是北宋徽宗崇宁、大观年间发行的。这是人类使用纸币最早的记载。因此,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纸币的国家。
继北宋使用纸币“交子”之后,南宋使用的纸币叫“会子”,金代使用的纸币叫“交钞”、“宝券”,元代使用的纸币叫“元宝交钞”、“通行宝钞”,明代使用的纸币叫“大明宝钞”、“洪武宝钞”。
到了清代,发行了以银两为单位的纸币叫“户部官票”,上面印有:“户部奏行官票。凡愿将官票兑换银钱者,与银一律并准按部定搭交宫项,伪造者依律治罪不贷。”以铜钱为单位的纸币叫“大清宝钞”。“户部官票”与“大清宝钞”发行以后,民间便把“宝钞”与“官票”合二为一,简称“钞票”。
这就是“钞票”一词的由来。
中国银币的由来
早在商周时期的青铜铭文中,就已出现了“金”这个字,比如某位大臣征战有功,王“赐金五十”。这个“金”并不是现在的黄金,而是青铜,青铜器在刚刚铸造好时就是金色的。那时黄金的开采量极小,只能用作少量青铜器上的镶嵌装饰,不能作为货币流通。
黄金正式被称为“币”是在战国时代。《管子》一书中写道“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就是说玉器具有最高的价值,其次是黄金,最后是青铜布币。《史记》中记载“古者皮币,诸侯以聘享。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白金就是以银为主的银、锡、铅的合金,纯度较低。
1974年,在河北平山县中山国一号陵墓内,发现4枚战国银质贝币。同年河南扶汉县又发现一处战国晚期的银质铲形布币。这表明金银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被铸为货币而进入流通领域。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现了金银具有货币职能中不易损毁这一特性,特别是黄金。根据文献记载,黄金在秦代已先于银成为国家法定货币。先秦时期的黄金作为货币是需要称量的,那时的黄金大小不等、形态各异,没有统一的规格,而且各个诸侯国的计算方法也不相同,进行商品交换时需要用量器来称,很不方便。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了黄金的换算单位——镒(音义),相当于20两或24两;并在法令上明确规定黄金为上币、铜钱(秦半两)为下币,而银、锡、玉、龟甲、海贝等均作装饰收藏之用,不得再作为货币流通。这是货币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革命,从此贝币、玉器都退出了货币流通领域。
白银作为货币普遍流通是在东汉时期,文献中常有用银赏赐功臣的事例,还有些臣子用银贿赂当权得势的太监以达到升迁的目的。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魏晋时期,连年征战与政局的不稳定影响了黄金的开采,黄金的使用在此曾一度衰落。
钱的由来
钱,最初称为“泉”。因为钱是像泉水一样,取其可以流通四方的意思。
后来写成形声字“錢”。
钱币,古人说它“为世神宝,亲爱如兄”。周朝所铸钱币,形状外圆而内有方孔,又叫做“孔方兄”。为了携带方便,把“孔方兄”用绳子串起来,1000钱为一贯;15贯,即15,000钱。
信用卡的由来
据说在1950年,一位颇有社会地位的美国人请了一批朋友吃晚餐,吃得杯盘狼藉。正待付账时,此人突感不妙,忘了带钱包!当时狼狈尴尬的处境,可想而知。
回家后这人对当晚的丑剧一直耿耿于怀,无法忘却。前车之鉴,今后如“银行”的由来银行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产物,由铸币兑换业务发展起来的。银行一词来源于意大利Banea一词,原意是长凳。公元11世纪以后,欧洲市场上进行大宗交易所使用的货币种类越来越多。为了辨别和鉴定货币、方便流通,有一些人便在市场上摆设钱摊,专门从事货币的兑换业务。这些人办理业务时,通常是坐在一条长凳上。所以,商人们就把他们称为Banca,意思是坐长凳的人。后来,英语演变为Bank,就是储钱柜的意思。
在我国,最早提出银行一词的人是太平天国的洪仁玕。1859年,他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兴银行”的改革主张。因为白银在我国货币制度上占优势。
已有千余年的历史,“银”字往往就代表着货币。这就是我国把货币信用机构命名为“银行”的由来。
世界上最早的银行是意大利1580年在威尼斯成立的。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期,银行得到了普遍的发展。1845年,我国出现了第一家新式银行——东方银行,但它是英国人开设的。我国自己创办的第一家新式银行——中国通商银行,是1897年在上海成立的,不过这是官商合股的银行。作为第一家国家银行——户部银行,是1904年由清政府户部筹办的,设于北京。1908年户部银行改称为“大清银行”,它是当时全国最大的金融机构。
“市场”的由来
市场,我国古代称作市井。《全唐诗》上有“提绕门津喧市井,略交村陌混憔渔”之句。市,《说文解字》称为“买卖所之也”。《古史考》说:
“神农作市。”井,最初指水井,原为井上栏木的象形字。据说为夏时伯益所发明。水井是人们必去之处。由于这里有饮水、洗涤等许多便利条件,容易被人们作为以物易物的场所,古人对井有一种解释:古者相聚汲水,有物便卖,因成市,故云市井。可见,市井乃是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后来市井又引申为街市、乡里、城邦、民众等意。作为专门从事买卖之所的“市井”则转为“市场”二字。
商标的由来
商标俗称“牌子”,是商品的一种标记。两千多年前,我国工匠就已经在产品上铭刻姓名或记号;牧民在牧畜上烙印,以资辨认。
我国最早的商标,可追溯到北宋时期。当时济南有一家姓刘的针铺店,以石兔为商标,颇负盛名。这个商标是用铜板印刷的,长12.4厘米,宽13.2厘米,近似方形,中间绘有白兔捣药图,画像鲜明突出。图画的上端横写着店名“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两侧写有“认门前白兔儿为记”的条幅,图下摆从左到右写有关于经商范围、方法和质量要求的告白:“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它院使用;客转为贩别有加饶。请记白。”这简单生动的文字和画面,真不失为是一则典型的上佳商标,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内。
国外最早的商标是1473年出现在英国伦敦街头的张贴印刷商标,比我国刘记针铺商标要晚好几百年。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商标法,是1904年颁布的《商标注册试办章程》。而1983年3月开始实施的商标法,是新中国颁行的第一部商标法规。
金额大写的由来
朱元璋登基称帝后,严惩贪官杜绝漏洞。郭恒担任户部侍郎,任职期间大肆贪污政府钱粮,贪污数额累计达2400万担粮。这一案件牵连12名朝廷大臣及上万名地方官吏、地主。朱元璋对此极为愤怒,他下令将郭恒以及上万名同案犯全部斩首示众,同时制定了严厉的惩治贪污法令,为杜绝财务混乱,首要的一条就是把汉字中的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在进行钱粮等账务登记时,改写成“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陌阡”。此后,人们在使用大写记账过“¥”是人民币的符号。我国1948年12月1日开始发行的人民币,是以“元”为单位,而“元”的汉语拼音为Yuan。取“元”字拼音的第一个字母,再添加两横,组成“¥”,规定为人民币的符号。
“$”符号的由来
“$”通常被认为是代表美元,其实它是银元的符号。
16世纪初,西班牙铸造了一种大的银币,名为比索(Peso)。“比索”
是8枚“里亚尔”小币的意思。“比索”的图案,一面是皇冠和王徽狮子和城堡;另一面是两根柱子,这是西方神话中的大力士赫居里斯的柱子,它代表直布罗陀两岸的山岩,传说欧洲和非洲原来在这里相连,后来才被赫居里斯拉开的。1732年,墨西哥城用机器铸出一种新式双柱银圆,图形比原来的略有变动,在两根柱子之间增加了东西两半球的图案,而且在两根柱子上各有一条卷轴裹着,成为形,$即由此简化而来,以后逐渐习惯以$作为银元的记号。
现在,世界上有不少国家用$作为本国货币的简写符号,但是还要加上代表本国的文字。如:美元为US$,新加坡元为S$等。
“买办”的由来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打开了中国紧闭的大门,外国在华洋行雇用中国人做他们的代理人,这些人被称为“买办”。实际上,他们是专门帮助外国资本家剥削本国劳动人民而自己从中发财的“国蠹”。
“买办”一词始于明代。当时是指专司宫廷供应的商人。后来,凡为官府从事采购的人员,都称为“买办”。至清代,官宦家族的采购人员也都称为买办,后来还把买办一词当做招待外国商馆中办事人员的通称。
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从雇用买办进行的侵略活动中得到了好处,便逐步使其制度化——买办制度。从此,外国侵略者与中国人打交道都照例物色代理人,认为这是打开国家财源大门的“灵巧的钥匙”。而买办在取得外商的信任后,利用外国资本主义的特权和影响,自己也经营工商业,取得直接剥削中国劳动人民的利润收入。如叶澄衷、孔祥熙等都是由推销美孚煤油而积资巨万的买办商人。买办和买办商人,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开始孕育、产生,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迅速发展,到19世纪末已经逐渐形成为一个阶级。
中国货币单位的由来
1955年,我国开始发行以“圆”为单位的人民币。人民币为什么要以“圆”为单位呢?“圆”,本来是指事物的形状,只因钱为圆形,意遂为钱。
《汉书。食货志》中就有“太公为周建立九府圆法(流通钱币的办法)”的记载,这说明“圆”作为钱币的名称最晚在周朝就已形成。
外国银元流入中国以后,因其重量、成色基本固定(每圆重库平银七钱二分),便使“圆”逐渐向货币单位发展。光绪二十二年(1906年),北洋机器局首先在我国铸造了以“圆”为单位的银元(重库平银七钱二分),打破了我国传统的称量货币单位。这样,“圆”便正式作为我国的货币单位,经过民国,一直沿用至今。至于建国初期我国货币以“万圆”为单位,那则是由当时特殊的政治、经济形势决定的。
科技产品
望远镜的由来
早在1608年,在荷兰的一个小镇上有一家眼镜店,店主人汉斯。利帕休是一个非常勤劳的人。一天,万里晴空,天气很好,利帕休在作坊里磨了大半天镜片,累得腰酸手疼,就走出店门,坐在台阶上休息。他的孩子手里拿着两块眼镜片,一前一后地重叠着,在门前的草地上往远处看。忽然,孩子大声叫了他发现了大量的星球,成了揭开宇宙星体奥秘的伟大先驱。
和伽利略同时代的天文学家开普勒,在1611年研制了另一种望远镜。这种望远镜由两个凸透镜组成。人们把这种望远镜称为“开普勒望远镜”,而把伽利略的那种称为“伽利略望远镜。”
伽利略和开普勒的望远镜都是折射式望远镜。这种望远镜的缺点是有色差现象(光束经过透镜折射后使彩色形象模糊的现象)。于是,1668年,英国的科学家牛顿创制了用金属凹镜制成的反射式望远镜。牛顿的望远镜虽然克服了色差现象,但它也有自身的特点。它的凹镜面要求精度很高,往往会因外界气温的变化而受影响。因此,反射镜没能完全代替折射镜。它们就像兄弟俩一样,都被人们使用着。
当西方有了望远镜不久,就传入了我国。1631年,科学家徐光启使用望远镜观测日食,这是我国用望远镜观察天体的最早记录。同一年,科学家薄珏创造性地把望远镜放置在铜炮上,这是我国在军事上使用望远镜的最早记录。在世界也是名列前茅的。今天,观测天体已经有了射电望远镜,离地球很遥远的宇宙天体也能观察得很清楚。
显微镜的由来
我们知道了望远镜是荷兰人汉斯。利帕休在公元1608年发明的。那时候,荷兰的眼镜业很发达,到处都有眼镜作坊,因此,会磨眼镜片的人也不少。
显微镜的发明者,就是一个曾学过磨眼镜片的市政厅的看门人,名字叫列文虎克。
列文虎克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里。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当别的孩子在学校里度过快乐的童年,他却为了生活不得不四处奔忙着。16岁那年,列文虎克在一家小杂货店里当学徒,他一天要工作12个小时以上,累得筋疲力尽。尽管繁忙的劳动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可是,强烈的求知欲依然在鞭策他挤时间刻苦自学。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就拿出从别人那里借来的书,在昏暗的灯光下专心致志地读起来。他就这样一边劳动,一边挤时间努力学习。
杂货店的隔壁,有家眼镜店,列文虎克一有时间就到那儿看磨眼镜片。从而他知道了透过磨制的玻璃镜片,可以看到微小的东西。日久天长,他也学会了磨制镜片的技巧。
当他的生活刚有点稳定的时候,杂货店由于生意不景气而倒闭了。22岁的列文虎克从此又失了业,过上了流浪的生活。他在崎岖的生活道路上颠沛流离,最后在他的家乡定居下来,找到了给市政厅看大门的工作。因为他的知识都是在很艰苦的条件下自学得来的,所以他绝不放过每一个良好的学习机会。
白天,他把工作做完,就利用一切时间学习;晚上,他就观察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的东西,以揭开自然界的奥秘。磨制精度很高的镜片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有一点儿磨坏了,就前功尽弃,必须从头做起。他不怕失败,不辞劳苦,每天夜里都精心地磨。他不知花费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也不知手上磨起过多少个血泡。水滴石穿,有志者事竟成。他终于磨出了高精度的镜片。后来,他把镜片固定在一块金属架上,还装了调节镜片的螺旋杆。世界上第一台显微镜就这样饱含着列文虎克的巨大心血诞生了。
这架显微镜可以放大三百倍,是当时最精良的显微镜。他用自制的显微镜,兴致勃勃地开始了观察微小的秘密世界。他看到了苍蝇身上长满了密密的茸毛;看到了鱼和青蛙血液中的红血球;也看到了昆虫复眼的微细结构……
一次,他从一个不刷牙的老人那里取了一点儿牙垢,在显微镜下一看,吓了他一跳,原来里面都是活动的各种各样的细菌。他把这个现象记录下来,寄给了英国皇家学会。这个消息传开以后,轰动了全世界。许多人都跑到荷兰来,要求看看那些肉眼看不见的小东西。就连高贵的英国女王,也抱着极大的好奇心要看看那微小的生物。
现在,世界上又出现了一种新型显微镜,这就是日本首先研制成功的超声波显微镜。这种显微镜不是通过镜片来观察东西,而是利用超声波遇到物体的反射、吸收和超声波穿透物体的不同情况,来测定物体内部的结构。这种显微镜可以在更广泛的领域里发挥作用,特别是对医学中的癌症诊断,更是有独特的功效。
避雷针的由来
1752年,美国学者富兰克林做了誉满全球的“风筝试验”,对解释自然界中放电现象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并于1760年在美国费城制造了第一个避雷针。
但是,有一个外国修道士马卡连在他游历中国之后,于1688年出版了一本介绍中国的书,书里谈到中国当时的房屋建筑时写道:“……屋顶的四角被雕饰成龙头的形状,仰着头,张着嘴。在这些怪物的舌头上有一根金属芯子,这金属芯子的末端一直通到地里。如果有雷打在房屋上,它就会顺着龙的舌头跑到地里,不会产生任何危险。”马卡连的观察比富兰克林差不多早100年,由此可知,中国人发明避雷针远比富兰克林早。
照相机的由来
摄影术中的银版照相法是在1830年以前由涅普斯和达盖尔发明,这之后人们又做了大量的实验和改进,在这基础上产生了可用柔韧胶卷的照相机。照相机的发明归功于好几个人。
1868赛璐珞的发明促进了照相机的发展。英国摄影师约翰。卡博特称自己是第一个发明有乳化漆涂层胶片的人,这在1888年的“卡博特的柔韧底片”中有介绍。
几乎在同时,汉尼拔。古德温在美国申请了透明胶卷专利(1887年5月),但直到1898年才被批准。
乔治。伊斯门在1881年开办公司,营销干摄影感光板。1884年他申请了带乳化漆层的照相软片专利。1889年他又申请了在胶片的一面涂有一层硬明胶的胶卷专利,是由一个伊斯门公司的研究员莱辛巴赫研制的。古德温集团与伊斯门公司之间打了12年官司,到1914年法院才最后断定古德温在1887年的申请专利在先,因而伊斯门只好向古德温公司的专利持有人安斯科支付了500万美元购买此项专利。
伊斯门在1888年第一次引进了柯达相机。伊斯门很快获得了一系列的特殊的照相机零件的专利权,有读取胶卷曝光率的小红窗和可以在日光中调节的胶卷轴。最初的柯达相机有一个固定的透镜焦距,能照100张直径2.5英尺的圆形照片。尽管定价25美元一台(在19世纪90年代这相当于一个高薪工人好几个星期的工资),伊斯门仍能在前两年卖出了10万多台相机。一开始伊斯门需要把照相机送回工厂冲洗照片、装新底片,然后再随同印好的照片一起送还相机持有者。伊斯门一直保持胶卷照相机的垄断权,几十年间“柯达”成了任何手持相机的同义词。1900年伊斯门引进了布朗尼廉价照相机,售价一美元。使用者可自己更换胶片而无需再把它送回工厂。布朗尼是以那个时代著名的卡通人物命名的,是照相机广告的特有人物。
伊斯门的进步使从肖像和艺术领域起源的专业摄影术走向了大众化,促进了相机的普及。尽管旅游地仍销售专业摄影师设计的明信片,但相机已成了人们出去旅行必备的小型家用机械,游客们可自拍照片来填充自己的影集了。
录像机的由来
录像机是随着电视机的诞生而诞生的。1927年1月,旅居英国的苏联科学家日乔鲁夫设想,利用波兰人浦尔生发明的钢丝录音技术,不仅可记录声音,而且还可记录图像;利用电磁方式就能记录电视信号。日乔鲁夫在英国申请到了这种设想的专利。后来,因他无力支付一年一度的专利费,不久,他不得不放弃了专利权。
1928年10月,英国人芬奇巴耶特申请了唱片式录像的专利,并生产了试用唱片。制作时,巴耶特先把30线的扫描图像通过特殊的设备转变为音频信号,然后像制作唱片一样在录像唱片上刻出螺旋沟槽。这种录像唱片必须跟电视机和电唱机同步使用。这时的机械式录像机只能记录30线的扫描图像,但1936年黑白电视机的线数已发展到405线,以后出现的彩色电视机又提到625线,机械式录像机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人们开始设法用电子扫描的办法制造电视录像设备。20世纪50年代中期,英国广播公司发明了电子录像机。但它非常笨拙,实用性很差,也很快被淘汰掉了。
1956年4月,美国安潘克斯公司推出了第一台实验性的磁带录像机。这台录像机价值7.5万美元,体积比一辆小汽车还大。
1959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应邀访问苏联,与苏联共产党第一书记赫鲁晓夫之间进行了一场著名的“厨房辩论”,即究竟是资本主义好还是社会主义好。
美国记者当场作了现场采访。几分钟后,美国新闻媒体利用刚刚发明的录像机将尼克松与赫鲁晓夫的唇枪舌剑向全世界作了电视实况转播,赫鲁晓夫看到后不禁大吃一惊,心想:资本主义竟然有这等先进的玩意儿?
随后,德国德律风根公司和日本东芝公司发明了螺旋扫描技术,使录像技术更趋完善。新型螺旋扫描录像机内装一个可旋转的磁鼓,上面有一个或数个录像磁头,磁头斜着扫过磁带,就像螺钉的螺旋线一样,这样可以使每条磁带的磁迹精确地对应着一幅完整的画面所给予的视频信号。旋转磁头还可以重复地拾检某一幅画面的信号,在电视荧光屏上再现出一幅静止图像。这样一来,录像机的体积缩得更小了。
半导体器件的飞速发展以及集成电路和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越来越简化着录像机的体积。
1974年,诞生了可在家庭内使用的家用录像机。其磁头每分钟旋转1500转,磁迹精确度为l微米~2微米,录制速度每秒5米。
录像机广泛普及后,人们对录像节目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录像带的复制技术也随之重要起来。美国福斯特市奥塔里厂利用杜邦公司发明的工艺,以掺钕钇铝石镏石激光器构成了热磁复制声像带系统,大大改进了传统录像带复制的质量。该系统能在l7分钟左右时间复制好18~20部120分钟的电影拷贝。
现在,录像机大都具有节目编辑功能。其定时录像功能一般可设置6~8个录像时段——“易录宝”傻瓜定时器使操作更加方便。还有慢录像功能(LP)
和标准录像功能(SP)。如使用240分钟的磁带,在LP方式下,实际可取得8个小时的录放时间,重放时,录像机能自动识别录制方式。
复印机的由来
复印机源于瑞典。复写纸发明后,并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复写的需求。20世纪30年代,美国工程师卡尔森看到办公室里常常需要许多份内容相同的信函、公文,把它们分别送交各个部门,秘书们没日没夜地抄写、打字,容易出差错。于是,卡尔森决定发明一种机器,来代替人工。
经过长时期的摸索,他终于成功地绘制出了复印机的设计图。但是,没有一个公司肯出钱买下卡尔森的发明。卡尔森不断地研究,但进展很慢。一段时间后,他搞得心衰力竭,便请了奥托。科尼协助自己。
在科尼的协助下,1938年10月22日,世界上第一台静电复印机终于诞生了,它复印出了第一张拷贝。卡尔森称这种方法为“静电复印术”,名称源于希腊语“干”、“写”两词。第一台样机至今仍然陈列在施密斯尼尔学院。
传真机的由来
1883年,在英国一家大学读书的保尔。尼勃科夫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
电报能传送人的意图,电话可传送人的声音,能不能发明一种传送图像、并在远方能够留下这种图像的装置呢?
一天,课余时间,尼勃科夫看见两位同学正在做一种游戏,他们各自在桌上一张大小相同的纸上写了一个字,然后按一定的顺序告诉对方哪一个小格是黑的、哪一个小格是白的;对方同学将全部小方格都按指令处理后,纸上便出现了与右侧同学相同的字。
一直在琢磨设计一种传真装置的尼勃科夫看着看着,不禁脱口而出:“真尼勃科夫决定实施这一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研制,尼勃科夫做成了一台圆盘式的传输装置。他申请了专利。”
此后,美国的格雷、英国的考珀,也在传真装置的研制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在吸取众多科学家研制经验的基础上,美国无线电公司于1925年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部实用的传真机。
机器人的由来
人类对机器人的幻想,2000多年前就有了。1000多年前,我国就有“木牛流马”的传说。13世纪,德国科学家曾试制过能替主人开门的机器人。6世纪,捷克斯洛伐克有人试制过帮助人劈柴打水的机器人。不过,这种种幻想、传说和试验,当时都不叫机器人。
“机器人”的概念,最早见于1920年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尔。恰培克写的寓言剧《罗橙的万能机器人》。
最初诞生的机器人可以称作是“仆从机器人”,它们没有自主能力,靠的是人的操纵。早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阿贡实验室的高德兹教授总结了人工肢体设计、传动机构、操纵和控制系统的大量经验,制成了机械联结的“主—从”手。利用对它的操纵,可以让它到有放射性的所谓“热室”中去放取有放射性的物质。1954年,M8型仆从机器人诞生。
激光的由来
自1959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查理斯。汤斯等科学家对激光研究的创造性论文发表以后,我国科技人员群策群力,终于在1961年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开始,我国科技人员根据激光英文的全称,将它译为“光受激发射”,钱学森觉得译名太长,建议改称“激光”。外国科学家也感到英文全称太长,遂取全称中主要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简化为“莱塞”的缩略词:
“LASER”。
1957年,出现了固体微波量子放大器,为激光的问世奠定了物质基础。因为,激光器实质上就是一台光波段的量子放大器。
1958年,美国物理学家汤恩斯和苏联物理学家巴索夫、普罗霍洛夫几乎同时提出了把受激辐射放大推进到光频的设想,建立了把微波量子放大技术扩展到光波段的理论。他们因此共同获得了196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8年,美国科学家肖洛和汤斯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当他们将闪光灯泡所发射的光照射到一种稀土晶体上时,晶体的分子会发出鲜艳的、始终会聚在一起的强光。根据这一现象,他们提出了“激光原理”:物质在受到与其分子固有振荡频率相同的“能量”激励时,都会产生这种不发散的光——激光。
这个工作是光学史上一个里程碑。
互联网的由来
互联网是通过电话和有线网络把各地的计算机连接在一起的一个系统,它是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资助的国防部高级研究项目署的一个项目上发展而来的。为了实现相互通信,兰德公司以及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的研究人员认为必须研制出一种新的被称之为“包交换”的系统。通过电话线第一次成功实现“交互信息处理”应用,是1969年的10月在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克兰洛克和斯坦福大学的道格拉斯。英格巴特的两台电脑之间。有时这一“交互信息处理”的首次应用也被认为是互联网的序幕。第一个网络是高级研究项目署(ARPA)资助的计算机网络,叫阿帕网。1983年,原有的“网络控制协议”被罗伯特。卡恩开发的“网络控制协议”(TCP/IP)所取代。1985年,军用从民用研究中独立了出来。在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和鼓励下,大学入网数量激增,到1988年,系统扩容和连接的改进都在突飞猛进。
ARPA网在1990年退役,此时TCP/IP系统已经被更多地应用到了其他远距离计算机的网络协议中。1995年,联邦网络委员会把这种通过TCP/IP技术或其手枪的由来欧洲最初的手枪出现于14世纪,当时是一种单手发射的手持火门枪,15世纪发展为火绳手枪,随后被燧石手枪所取代。19世纪出现击发手枪后,1835年美国人S。科尔特改进转轮手枪,取得了英国专利,这支枪被认为是第一支真正成功并得到广泛应用的转轮手枪。
1855年后,转轮手枪采用了双动击发发射机构,并逐渐改用定装式枪弹。
自动手枪出现于19世纪末期,1892年奥地利首先研制出8毫米舍恩伯手枪,1892年,德国制造出7.65毫米的博查特手枪,1896年又在德国制造出7.63毫米的毛瑟手枪。此后手枪的研制异常迅速,出现了许多型号。由于自动手枪比转轮手枪初速大、装弹快、容弹量多、射速高,因而自20世纪初以来,各国大多采用了自动手枪。但转轮手枪对瞎火子弹的处理十分简便,故在一些国家仍有使用。
一般的转轮手枪和自动手枪主要用于自卫,称自卫手枪;少数大威力手枪和冲锋手枪,火力较强,有效射程较远,称为战斗手枪。另外还有特种手枪包括微声手枪和各种隐形手枪等,用于执行特殊任务。
步枪的由来
自从火器出现以后,各种后膛枪的发明不断出现。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防止爆炸时的气浪冲向开枪人的面门。最终的解决办法是使用一个独立的雷管,把炸药的弹头密封在一起。
自从1800年发现了镭汞(一种敏感的炸药,能用来起爆火药)以来,各种各样的新想法层出不穷。一些看来不可能在这方面作出发明的人却作出了贡献,例如,一个叫福赛思的苏格兰牧师和一个叫肖的风景画家发明了撞击引爆和铜雷管;一个叫鲍利的瑞士工程师发明了一种独立的弹药筒。不久,鲍利手下工作的一个普鲁士军械工人冯。德雷泽发明了长撞针。他把自己造的枪称为“针枪”。
事实上,德雷泽枪由于口径大和枪机漏气,远不如罗兰兹前膛枪受人欢迎。但是在打仗时,能在后膛迅速装弹使德雷泽枪成了一种优越的武器,而直接从这种枪发展起来的机柄式步枪则成了标准设计。它的初速高,射程为2000至3000码,每分钟能发射10发子弹。这种步枪,至今还是广泛使用的步兵武器。
原子弹的由来
1938年12月德国柏林威廉大帝化学研究所的哈恩和斯特拉斯曼,经过六年试验,把铀原子分裂成功。裂变反应的发现震惊了科学界。这一重要发现使人们找到了释放原子能的途径,就是可以通过链式反应,不断供给核分裂所需要的大量中子。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丹麦的物理学家波尔从两位逃出纳粹统治的同事中获悉裂变反应的消息。1939年初,波尔前往美国,把这个消息告诉美国的科学家、移居美国的匈牙利物理学家西拉德等人,意识到可能利用核裂变制成有空前破坏力的原子弹。
1939年夏天,西拉德等人得知德国科学家开始讨论利用原子能和禁止德国占领的捷克斯洛伐克出口铀矿石的消息。他们非常担忧。西拉德在拜访了罗斯福总统的好友和私人顾问、经济学家萨克斯以后,又和爱因斯坦会晤,请爱因斯坦在给罗斯福总统的信上签名,信由萨克斯转交给罗斯福。这封信阐述了研制原子弹对美国安全的重要性。萨克斯在白宫和罗斯福共进早餐的时候,还讲了一个历史故事:拿破仑由于没有支持发明轮船的富尔顿,因此错过了用潜水艇装备法国海军打败英国的机会。罗斯福被萨克斯的论证打动了,决定支持研制原子弹的工作。
1945年7月16日,在新墨西哥阿拉莫戈多空军基地一处隔离地区进行了第航空母舰的由来19l5年5月1日,英国制成了世界上第一艘航空母舰“坎帕尼亚”号。它是一艘由老式邮船改装而成的水上飞机母舰。飞机甲板长36.6米,可搭载12架水上飞机。由于甲板不够长,必须先把飞机吊放到海里再起飞;后来,将甲板加到了61米,飞机能够直接从甲板上弹射起来。这艘航空母舰参加了日德兰大海战。
19l7年6月26日,英国皇家海军有了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航空母舰“暴怒”号,由大型巡洋舰改建而成,可搭载10架飞机,但飞机只能起飞,不能降落。在发生了一起机毁人亡的降落事故后,“暴怒”号的后甲板上才加装了一条长86.6米的降落跑道。
同年,英国海军又建成世界上第一艘具有全通式飞机甲板的航空母舰“百眼巨人”号。这种模式的航空母舰后被称为平原型航母。
1922年底,日本建成了世界上第一艘专门设计建造的航空母舰“凤翔”
号,可搭载26架飞机。它将一个小型的塔式舰桥设置在飞机甲板的右舷。这种岛型甲板以后成为航母普遍采用的模式,一直沿用到现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各国海军大多信奉“巨舰大炮主义”,唯一例外的或许就是日本了。1940年,日本专门研制了先进的航母载机“零式”飞机。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已拥有10艘各载飞机80架左右的航空母舰,而同期美国只有8艘。
1941年12月8日凌晨,从“赤城”、“翔鹤”等6艘大型航空母舰上起飞的数百架日本飞机,偷袭了珍珠港内的美国太平洋舰队。惨重的代价令美国人以及其他各国海军对航母刮目相看,“巨舰大炮主义”彻底破灭。这也开创了海战的新时代——以航空母舰为主力舰只,依靠舰载飞机的空袭来消灭对方。
于是,各海军强国竞相发展航空母舰,大批新型航空母舰相继建成服役。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的福莱斯特级航空母舰和小鹰级航空母舰标志着现代航空母舰的诞生。
英国的“英仙座”号航空母舰是世界上第一艘装有蒸汽弹射器的航母。
1952年4月,美国海军获得转让许可,率先在“埃塞克斯”级的“汉科克”号上加装了C11型蒸汽弹射器,1954年该舰成功地实现了首次弹射。目前,美国最新型航母采用的是C13-1型弹射器,它能将重27669千克的飞机加速到230千米/小时。
为了保障高速飞行的飞机能安全降落,航母专门设置了阻拦装置。第一代真正的液压阻拦素是MK3型,它的设计阻拦力为35千牛。美国海军现役航母采用MK7型阻拦装置,它可阻拦速度为194千米/小时、重约23吨的现代飞机。航空母舰上还设置有应急拦机网,以便飞机着舰钩放不下或其他原因时,对飞机进行强制拦阻。
大型航母上有斜直甲板。其中,直通飞行甲板位于舰的前部,供飞机起飞。斜角甲板位于飞行甲板的左侧,与舰艇首尾中心线形成13~16度夹角,有长约220~270米的降落跑道。起初,飞机通过舰上指挥者使用手旗信号指挥着舰。1957年,美国在航母上首次试验菲涅耳透镜着舰系统。如今,更先进的“全天候电子助降系统”也已研制成功。
航空母舰由于目标太大,易遭敌方攻击,需在多艘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等护卫下组成航空母舰编队。舰上通常还携带5000吨以上的航空汽油和大量弹药;常规动力航空母舰还有7000吨以上燃油,在遭到攻击时,很容易发生火灾和爆炸。另外,航空母舰造价昂贵,每艘高达20多亿美元;建造周期长,一般为5~7年;战时受损后不可能短期补充。
近年来,航空母舰上普遍装载了喷气式作战飞机。这种新型战斗机具有速度快、升限高、机动性强、载弹多等优点,能够大大增强航空母舰的空中攻击能力。许多现代航空母舰上通常还装配有核武器,具备核打击能力。
为了对付敌方水下潜艇的攻击,一般的航空母舰均装备反潜飞机。
1961年,美国建成的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航空母舰“企业”号,仅添加一次核燃料就可以使用l3年,续航力达到40万海里(约74万千米)。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卫星通讯和卫星导航系统、全天候电子降落装置、各种大功率、高精度的雷达、声呐及电子对抗装置陆续被装上航空母舰。
潜艇的由来
潜艇,作为一种新式武器出现,与船舶有所不同,它经历了极为曲折的过程。假如不是战争和鲜血,潜艇是不可能过早地问世的。
人类设想制造一种水下航行工具的想法,很早以前就已经萌生了。1620年,荷兰人德雷贝尔发明并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潜艇,在英国泰晤士河上试航时,成功地潜入水下4~5米深。
后来,美国人大卫。弗休奈尔又建造了一艘供实战使用的潜艇,名叫“海龟号”,只能乘坐一个人,完全是用木头制成的,它利用人力摇动曲柄转动的螺旋桨推进。1776年,美国的水兵埃兹拉。李驾驶这艘海龟号潜艇驶近了停泊在纽约港的英国舰只。因埃兹拉无法将炸药包固定在船底,只是在英舰附近的水面上爆炸了,英舰并未受伤。
在世界潜艇史上,最早把潜艇推进到实战中去的,恐怕要数英国约翰菲利普。霍兰了。
潜水艇第一次在海战中正式使用,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1914年9月间,德国人和英国人在丹麦海岸附近发生海战。德国潜水艇U-9号,击沉了英国的“亚博克号”、“克雷塞号”和“霍格号”三艘巡洋舰。当时,霍兰才逝世一个多月,德国人正是根据霍兰的潜艇结构和原理,建造出了使世界为之震惊的潜水舰只的。
鱼雷的由来
1866年,英国工程师怀特黑德制成了世界上第一颗鱼雷,其直径为0.35米,长为3.58米,重达136千克,利用压缩空气驱动活塞发动机带动螺旋桨推进,航速达6节,航程为640米。
在1877~1878年的俄土战争中,俄国海军第一次用鱼雷击沉了土耳其军舰。其余百余年里,鱼雷得到了不断的改进。鱼雷的发展从无控制到有控制;
从程序控制到声导、线导和复合制导;从压缩空气动力到热动力、电动力;从常规装药到核装药;航速从6节到50~60节;航程从640米到4.6万米。
由于鱼雷在水中爆炸,着重破坏的是舰船的要害部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鱼雷击沉的运输船达1153万吨,占被击沉运输船总吨位的89%。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鱼雷击沉的航空母舰达15艘之多。1982年,英国和阿根廷在马尔维纳斯群岛之战中,英国舰艇用鱼雷击沉了阿根廷军队的“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
降落伞的由来
虽然早在1485年达。芬奇就草拟了降落伞的结构图,可直到1797年第一个真正的降落伞才被投入使用。那是通过让一个人从飞行器上跳下来试验的。雅克。加尼林曾经利用查尔斯所设计的一种充满氢气的气球飞到离地面3000英尺的高度,再乘着一种带有木桶的撑伞跳下来。在下降的过程中,降落伞随着氢气的流失而左右摇摆。虽然这令加尼林胆战不已,最终他还是安全地到达了地面。人们也利用热气球做过类似的试验。在后来的20年里,人们对降落伞进行不断的改进。在降落过程的安全方面相对上面的那种降落伞来说有了很大的提高。在降落的过程中,人们是通过一条链在气球上的绳索打开降落伞的。
1912年,人们首次使用固定开伞索在美国的圣路易斯从飞机上跳伞,与过去在气球上的跳伞很相似。同年秋天,人们又展示了史蒂文斯“救生降落伞包”的自由开伞索降落伞。但是,直到1919年人们才设计出一种合理的军用自由开伞索降落伞。
手榴弹的由来
手榴弹是一种用手投掷的弹药,因17世纪、18世纪欧洲的手榴弹外形和碎片有些似石榴和石榴子,故得此名。尽管现代手榴弹的外形有的是柱形,有的还带有手柄,其内部也很少装有石榴子样弹丸,但仍沿用了手榴弹的名称。不带手柄的手榴弹又称手雷。从手榴弹是手掷弹药这一特点来说,它的最早起源在中国。公元1000年,宋朝神卫水唐福向朝廷进献“火球”(又称“火炮”)
等火器。“火球”以火药为球心,用多层纸、布等裱糊为壳体,壳外涂敷沥青、松脂、黄蜡等可燃性防潮剂,点燃后用人力或炮抛至敌方,球体爆炸并生火药的由来中国人在公元10世纪发明了火药并在欧洲人之前用于各种武器。欧洲中心主义历史学家往往把用于武器的火药的发明归功于欧洲人,经常征引罗杰。
培根对中国烟火的描述做证据来证明,并说在阿拉伯和欧洲人发明用于武器的火药之前,中国人只是把火药用于文化娱乐。但是1187年元好问的纪事诗记载了“震天雷”。而1985年发现的1128年中国寺院木刻中画的夜叉一手握“震天雷”,另一手握球茎状的“霹雳炮”,从这幅画里画的枪炮来看中国实际的枪炮制造开始于1290年以前。
欧洲艺术中第一幅画大炮的作品是沃尔特。德。米拉米特1327年画的,与200年前中国寺庙木刻画里的炮设计相似。培根记录了一个火药的配方,显然是1242年通过阿拉伯人从中国学来的,其中碳、硫、硝的比例是5:5:7.没有证据证明培根自己曾经制造过火药。
尽管一般人认为火药爆炸,但实际上火药是迅速燃烧。要利用火药推动子弹和火箭,必须要把它封严。欧洲人发明了加农炮和管状武器,如火绳枪、燧发枪和滑膛枪,并自13世纪开始到16世纪使用来复枪,使战争方式发生了革命。
培根对火药引进所起的作用引起了人们很多猜测。实际上。培根一生推荐使用了许多的工具和发明。他还提出科学研究要使用实验的方法,那是一种看起来远远超过了他的时代的方法,然而他自己却很少做实验,也没有制造出他所描述的任何工具。除了火药武器外,他所提到而从未实现的发明是眼镜和热气球。
火箭的由来
火箭是我国人民最先发明、创造的。第一支火药火箭诞生于宋代。它是在箭上扎一个纸筒,内放火药,尾部引出引火线。点燃后,火药燃烧产生的气体从纸筒后面喷出,火箭利用反作用力推进。在古代火箭基础上,诞生了现代火箭。战场上最先应用的是火箭炮,发射火箭弹。二次大战后,出现一种可操纵的火箭弹——导弹。
坦克的由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一个名叫斯文顿的英国随军记者,在前线采访中,亲眼看见英法联军的一次次冲锋,都被防御严密的德军击退,许多士兵倒在血泊中,伤亡十分惨重。他开始琢磨,如果给拖拉机穿上一层厚厚的钢甲外衣,使它既不怕枪弹的袭击,又能进攻敌人的阵地,那该多好!于是,他建议将“霍尔特”型拖拉机穿上铁甲,成为一种新型的战车投入战场。这个建议很快得到军界的采纳。不久,这种攻防两用的武器就在英国的一家水柜工厂生产出来了。这就是世界上第一辆坦克。当时为了保密,研究人员把它称作“水柜”。因“水柜”的英文为Tank(发音坦克),所以坦克的名字也就这样叫开了,并被各国沿用至今。
大炮的由来
在欧洲,13世纪时输入的火药以及火药制造技术很快就用于各种火炮。最初的大炮只有炮筒,也就是用金属铸造的圆筒,在尾部开一个小孔,以点燃火药;大约在1314到1324年间传入欧洲,而中国则在此前200年就已经开始使用大炮了。燧发枪问世以前枪手都需要用燃烧缓慢的火柴点燃强力的火药才能射击很多种大炮,一直持续到19世纪。火药要从炮口装入,使用的火药是散装火药或袋装火药,外加一个直径比炮筒直径小的飞弹。
1450年青铜大炮问世。1425年人们发现可以把火药弄湿后经过过滤做成颗粒,在晒干后会燃烧得更快而且威力更大。此后的几个世纪大炮得到了改进并随之出现了重量轻、活动性强、适应于陆地作战和大范围作战的大炮以及战舰大炮和守城大炮。
早期的迫击炮只不过是沉重的金属罐子,可以以很大的仰角射出一块圆石头,飞过城防的墙垣,然后通过高度所造成的势能冲力给敌人以打击。
在1600年左右发生的英荷战争中。荷兰人使用了一种从一个大弧度角发射炮弹的移动性武器,叫做榴弹炮,这个名字最初来自荷兰语,意思是弹弓。
战舰大炮的改进源自一位美国海军将领约翰。达尔格林1851年所做的设计。在断定了燃烧的火药所产生的最大能量是在大炮的尾部以后,他设计了一种大炮,尾部很厚重,越靠近炮口的炮筒部分就越薄,架好以后这种大炮的样子就像一个瓶子。炮膛光滑的形状使得这种大炮比其他类型的大炮要安全得多,因为这种炮膛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瑕疵和不规整。19世纪50年代,西点铸造厂里T·J·罗德曼采用了一道工序——把大炮在空心核上铸造,这样能使金属从内部开始冷却从而使炮筒内壁的硬度大大增强。在随后的几年中,事实证明罗德曼铸造的达尔格林式大炮确实性能优良。
从后膛装弹药的武器,尾部能打开,火药和子弹都可以从武器的后膛装入。这种武器于14世纪时问世。但是,1849年,一种螺旋后膛装置在美国由B。
钱伯斯申请了专利。在美国内战期间,后膛装弹药和枪口装弹药的武器曾一同在战场上使用。1895年以后随着无烟火药的进展,几项快速装弹设计被采用,后膛装弹药装置也被改进,从而提高了发射和装弹药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