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四季养生经
10658400000023

第23章 冬季生活起居养生经

保暖是冬季人们生活起居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人们往往选择穿羽绒服,戴手套,穿厚而紧的鞋子来为身体保暖,但事实上并不是人人都适合穿羽绒服,并非所有的人都戴同种类型的手套,而且冬天穿太紧的鞋子并不利于身体的健康。冬季人们为了保持室内的温度,通常是紧闭门窗,事实上在冬季人们应经常开窗通气,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同时也要在保证室内温度的同时保持室内的空气湿度。

什么人不宜穿羽绒服

羽绒服虽好,但并非人人都适宜穿羽绒服。甚至一些特殊体质的人或者患有某些病的人穿羽绒服会影响健康,引发疾病或加重原有的疾病。

冬天到了,也是羽绒服最倡销的季节。羽绒服以它保暖性好,轻便、美观、结实大特点,赢得了人们的喜爱。但患有过敏性鼻炎、喘息性支气管炎、过敏性哮喘以及过敏体质的人穿羽绒服却会影响健康,引发甚至加重原有的疾病。

羽绒服的保温层是用家禽的羽毛加工制成的,这些羽毛的细小纤维和人体皮肤相接触或被吸入人的呼吸道以后,可成为一种过敏源,使人体细胞产生变态反应,毛细血管扩张,管壁渗透性增加,血清蛋白与水分渗出或大量进入皮内组织,身体便出现皮疹和瘙痒等症状。

这些物质还能使支气管平滑肌痉挛,黏膜充血水肿,腺体分泌物增加,支气管官腔狭窄,使人出现鼻咽痒,眼痒,流涕,胸闷,气喘等症状。所以羽绒服虽好,但是如果有这些症状就说明你不适合穿了。

冬天戴口罩不一定有好处

在冬天,有人喜欢戴帽子,有人喜欢戴口罩,有些人既戴帽子也戴口罩。从保暖防寒、预防感冒的角度说,戴帽子能阻止人体热量散失,而戴口罩却不一定有好处。

人的头部皮肤比其它部位的皮肤致密,头部的血管及淋巴组织极为丰富,其中含有大量皮脂腺、汗腺、头发。头部常外露,很容易散失热量,尤其当人体活动时,头部最易出汗,热量会从此处大量蒸发散失。此时,因空气对流,风寒极易乘隙侵入。在冬季,气温较低,处于静止状态的人,如果不戴帽子,从头部散失的热量很大。生理学家研究结果证明,不戴帽子又不常运动的人,外界气温在15℃时,会从头部散失人体总热量的1/3;4℃时会散失总热量的50%;在0℃时可散失总热量的60%。这些数据显示,在寒冷季节头部保暖与全身保暖关系密切。在严冬,如果不戴帽子外出,易受风寒侵袭而患上感冒等疾病。

有些人在冬天整天戴着口罩来防寒,其实这反而会降低人的御寒能力。人的鼻腔里血管很多,有许多海绵状血管网,使鼻腔的血液循环旺盛。鼻腔及整个呼吸道表面都覆盖着许多黏膜,黏膜下有微血管。当鼻子吸进冷空气,经过弯弯曲曲的管道进入肺部时,空气的温度已接近体温。人体的这种生理功能可通过锻炼得以增强,从而提高人的耐寒能力。要是整天戴着口罩,鼻腔及整个呼吸道的黏膜得不到锻炼,稍微受寒,就容易感冒。还有一些人喜欢把围巾当口罩,围巾的原料多是羊毛、化纤织物,如果把围巾蒙在嘴上,人在呼吸时,纤维和细菌等就会被吸入肺部,对人体健康极为不利。而且,把围巾当口罩时,抬高了围巾的位置,也容易使颈部受寒。当然,在野外行走,为抵御风沙和寒冷或在有空气污染的环境中活动,戴上口罩是必要的,但时间不宜过长。

你会戴手套吗?

手套是冬季必备的东西,但就是这小小的手套也有戴的学问,若没有正确的科学的佩戴,还是会对身体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的。

冬天严寒的天气,使得人们出行时不得不戴上手套。但就是这小小的手套也有学问,首先是选购手套要注意尺码的大小,再者不同的人要选择戴不同的手套。

选购手套,不仅要根据不同的地区、气候,还要因人而异。选购手套要注意尺码的大小。过大,手指关节活动不便,起不到保暖作用;太小,会使手部血液循环受阻,应根据戴脱方便、大小适宜为佳。

容易出汗的人,最好戴棉织制品手套,既保暖,又有良好的吸水性,而且便于经常洗换。

外出骑自行车的人,戴绒布或花布的棉手套比较好,一能御寒保暖,二可减轻手掌根部受到的压力。因为骑车时上身过于前倾,体重压在握车把的两手上,手部的尺神经在腕部,可能因受到挤压而产生麻痹。

老年人的血液循环功能差,手足怕冷,戴手套可起到保暖作用,应挑选轻软的毛皮、棉绒、绒线手套。

儿童的皮肤薄嫩,应尽量戴棉绒、绒线或具有弹性的尼龙手套。

还应注意,戴手套要固定自己使用,不要借来借去戴,以免传染疾病。

冬天别穿太紧的鞋

冬天,穿太紧的鞋也许会有一定的保暖作用,但却不利于人体的健康。

天寒地冻的冬季,大家都捂得严严实实的。有的人怕脚冷,刻意穿一双比较紧的鞋,或是穿很厚的袜子,觉得这样更保暖。

但是,冬天穿鞋恰恰不能紧。因为,脚部尤其是脚趾如果受挤压,会影响脚部血液循环,引起脚趾肿胀、疼痛、甚至形成血栓同时鞋太紧了,还会引起足底趾骨炎等严重的疾病。如果给孩子穿过紧的鞋,更对孩子的脚趾发育不利。

其实,脚被裹紧了,并不会使人感到更暖和,只有脚部血液循环通畅了,脚部保暖才有效。所以,无论是的大人还是小孩,都最好穿双舒适、保暖的鞋子。

冬季特别注意开窗通气

冬季气温较低,人们往往只注意保温而减少了室内的通风换气,从而造成空气中的污染物质大量积聚。因此在冬季开窗透气是非常必要的。

冬季因为原始的取暖,会使室内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及可吸入颗粒物含量都大大增加。这些有害物质会导致人体呼吸系统的刺激性伤害和免疫力的下降,增加了传染包括感冒在内的呼吸道疾病的机会,也会使已有的疾病症状加重而难以治愈。

冬季由于采暖、封闭等原因,室温并不低,又不通风,因而所造成的室内化学污染,也比夏季更为严重。此外,冬季室内空气过于干燥,飘浮在空气中的细菌和病毒,吸附于人体的机率也大大增加了。

为了有效防止冬季室内污染对健康的危害,保健学家提出“给室内空气消毒”的建议,具体方法如下:

1.开窗通风。晨起后,晚睡前,打开门窗通风半小时。据调查,在空气不流通的室内,空气中的病毒细菌飞沫可飘浮30多个小时。如果常开门窗换气,则污浊空气可随时飘走,而且室内也得到充足的光线,多种病毒、病菌也难以滋生与繁殖。

2.物理化学消毒。可在每个房间(十五平方米左右)安装一支30W的低臭氧紫外线灯,照射1小时以上,可杀灭室内空气中微生物90%左右。

也可用过氧乙酸或食醋熏蒸,消毒室内空气,具体计量:每立方米空间用药液1克,熏蒸1小时,即可使空气达到消毒。此外,室内点燃消毒卫生香,既能达到室内消毒,对人体又没有毒副作用。

如何保证冬季室内不干燥

冬季,人们在保持室内温度的同时也要保证室内的湿度,千万不要只顾温度而不顾湿度。

在冬季,人们往往最关心室内的温度,而对室内的空气湿度不那么关心。其实房间温度太高而湿度太低,会让人感到不舒服,甚至出现嘴唇干裂、鼻孔出血、喉头燥痒等上火的现象。在空气干燥的时候,流感病毒和能引发感染的革兰氏阳性菌的繁殖速度加快,而且也容易随着空气中的灰尘扩散,引发疾病。

对于已经供暖的家庭,最重要的一点是注意室内保湿。如果相对湿度低了,可向地上洒些水,或用湿拖把拖地板,以增加湿度。还可以在散热设施附近放一盆水,让水慢慢蒸发,以保持室内空气湿润。此外,如在居室内养上几盆花草,不但能调节室内相对湿度,还会使居室内充满绿意。有加湿器的家庭应注意经常进行室内湿度的调节,以便充分地为您的健康服务。

冬季睡眠时要注意的禁忌

冬季宜早睡晚起,睡觉时也不要因为天气冷而蒙头睡,也不宜盖太厚重的被褥。

中医养生学认为:“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意思是说冬季天寒地冻,草木凋零,动植物多以冬眠状态以养精蓄锐,为来年生长做准备。人体也应该顺应自然界的特点而适当地减少活动,以免扰动阳气,损耗阴精。因此人们在冬季宜早睡晚起,有利于阳气的潜藏和阴精的积蓄,对健康有益。

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冬季早睡晚起可避免低温和冷空气对人体的侵袭而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同时也可以避免因严寒刺激诱发的心脑血管疾病。充足的睡眠还有利于人体的体力恢复和免疫功能的增强,有益于预防疾病。因此冬天最好在晚十点左右就睡,早晨在六~七点天光放亮时再起,这样对身体最好。

冬天,不少人因为怕冷,睡觉时把头缩进了被窝,这种蒙头睡觉的习惯很不好。把头蒙在被窝里,虽然感觉上暖和一些,但被窝里的空气不流通,氧气就会越来越少,二氧化碳和不洁气体却越积越多,时间一长,空气就变得混浊不堪。这样人就会感到胸闷、恶心或从睡梦中惊醒,出虚汗,第二天醒后会感到昏昏沉沉、疲乏无力。

睡觉时被褥太厚会压迫身体,不能使身体彻底放松,同时太厚太重的被褥会压迫胸部,导致肺活量减少,易做恶梦。从医学角度来讲,如果被褥太厚,会使人的体温升高,新陈代谢加快,汗液排除后会使血液浓度黏稠,从而增加心血管梗阻的风险。

冬季居室小心养宠物

进入冬季后,天气寒冷,昼夜温差大,因此,对宠物的管理重点应放在防寒保温及预防呼吸道疾病方面。

冬季由于气温底,宠物很容易遭受寒冷空气的侵袭,或因管理上当,防寒保暖措施不得力,引起感冒,严重者会继发肺炎、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预防的有效措施是将室外的狗窝和猫窝,移至背风向阳处的墙根处,并在宠物窝的入口挂上厚布帘,防止风侵入,加厚垫褥,还应勤换和日晒,保持干燥。对居室阳台上的狗窝和猫窝,同样要移至向阳处,也要适当采取保温措施。

在天晴日暖的时候,要多带狗到户外活动,晒太阳,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晒太阳不仅可取暖,阳光中的紫外线有杀菌消毒的作用,还能促进钙质的吸收,有利于骨骼的生长发育,防止狗狗发生佝偻病。

在寒冷的冬天,为抵御寒冷会大量消耗猫狗体内的热能。因此,在冬天对其饲料搭配上,应增加含蛋白质、脂肪及维生素A较多的食物,补充热量,增强猫狗的御寒能力哦。

冬天洗浴当心“晕澡”

冬天,洗热水澡被视为一种享受,但一些老年人和体弱者洗澡时容易晕澡,这些人在洗澡时一定要做好准备,以免晕澡。

冷天,洗个热水澡,被很多老年人视为一种享受。但是年老、体弱者很容易在洗澡时“晕澡”,主要表现为:洗澡时突然出现头晕、恶心、胸闷、心悸、口渴、呕吐、出汗、四肢无力,严重者会晕倒在地。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浴室温度过高,因缺氧而“晕澡”;二是在高温水中泡得过久,引发心血管病。

为了预防晕澡,老年人、体弱者进入浴室前,应先适应5-10分钟,再去洗浴。若想在浴池烫澡或泡澡,最好在进入热池前,先在温池洗浴,然后再过渡到热池。入水要缓慢,先从下肢开始,循序渐进,切不可一下子把身体全都泡到热水中。洗澡的动作也不要太用力,不可在池中浸泡过久。如在洗澡时感到头晕、恶心,应马上到池外躺下休息。

此外,为了预防“晕澡”,还应注意:饭后30分钟再洗澡;浴室要注意通风;经期、孕期、刚吃过饭、饥饿(空腹洗澡易致低血糖休克)、酒后不宜洗澡;洗后30分钟内要进食。

心血管病患者冷天最好洗淋浴,不要去公共浴室泡澡。洗澡时泡热水澡的时间不宜过长,以不超过30分钟为宜,水温也不要过高,应保持在32℃至35℃。

冬季落枕可以用米醋缓解

“落枕”的滋味并不好受:早晨起床后,突然感觉颈背疼痛,活动受限,不但不能低头、仰头,就连左顾右盼,也需要挪动整个。冬季由于天气寒冷,人们更容易落枕,这时可以用米醋热敷来减轻落枕的痛苦。

“落枕”多由躺卧姿势不良,枕头高度、软硬不当,使一侧的肌群长时间处于高度伸展状态而发生痉挛所致。此外,睡眠时,颈背部受寒风侵袭,由气血凝滞引发局部肌肉僵直,也是诱发“落枕”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为了预防“落枕”,不仅要注意睡姿,避免枕头过高,还应注意避免颈部受凉,睡眠时切勿让风直吹颈部。

其实,一旦出现“落枕”,如果症状不严重的话,完全可以在家中就地取材治疗,用米醋热敷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由于米醋具有活血化瘀、散寒止痛的作用,局部热敷后可有效缓解“落枕”带来的不适。具体做法为:取米醋300—500毫升,准备一块棉纱布浸入米醋中,然后将浸湿的棉纱布平敷在颈部肌肉疼痛处,上面用一个70—80℃的热水袋热敷,保持局部温热20—30分钟。热水的温度以局部皮肤感觉不烫为度,必要时可及时更换热水袋中的热水,以保持温度。热敷的同时,也可以配合活动颈部,一般治疗1—2次,疼痛即可缓解。如果家中没有棉纱布,也可用纯棉毛巾代替。

需要提醒的是,有些不仅“落枕”频繁发生,还伴有头晕、手指发麻、手臂发沉等症状,这很可能是由颈椎病诱发的经常性落枕,需要尽早到医院诊治。

冬天洗澡不宜使劲搓

洗澡也因季节而异,随便洗澡甚至对皮肤有害。尤其是冬季,经常洗澡并有搓澡习惯的人皮脂膜较薄,角质层完整性被破坏,表皮受损,就会出现瘙痒的状况。

据皮肤科专家介绍,皮肤是人体天然外衣,皮肤最外层是角质层,角质层上面有一层皮脂膜,对皮肤起保湿作用。冬季人体分泌的皮脂及汗液减少,皮脂膜也明显减少。经常洗澡并有搓澡习惯的人皮脂膜较薄,角质层完整性被破坏,表皮受损,就会出现瘙痒的状况。为了少破坏角质层的完整性,冬天一周洗一次或两次澡即可。

冬天皮肤此时比较脆弱,洗澡时不宜用特别热的水,也不要使用搓澡巾。洗澡时,只需将全身淋湿,在软毛巾上抹沐浴露,然后用毛巾对全身皮肤进行力度适当的揉搓,再用水彻底冲洗干净即可。如果习惯用香皂,应特别注意不要用碱性强的洗衣皂,而应选用含有甘油成分、既能去污又可滋润皮肤的香皂。洗完澡后,要把身体上的水珠擦干净,再抹保湿乳或者润肤露,给皮肤营养和滋润。很多人不把水擦干就直接抹润肤露的做法并不可取。”

此外,洗澡后,应穿宽松纯棉的贴身衣服,秋冬季室内采暖温度不宜过高,可用加湿器或种植花草等方法保持室内适宜的湿度,以减少皮肤水分蒸发。

冬季乘公共交通工具需要常开窗

在冬季乘公交车和长途汽车,由于天气寒冷常常是车窗紧闭,时间短还好,时间一长,不少乘客就会感觉到头痛、头晕、胸闷,甚至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这是汽车污染引起的中毒反应。

由于汽车内特殊的环境,很容易滞留大量废气污染微粒。汽车内的空气污染和有害微粒比城市大街上要严重10倍。造成汽车内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来自前方汽车排出的污染气体,不时经过进风口进入车内通风系统;二是车内空气流通差,废气和微粒不能及时排出车外。如果汽车底盘与车厢地板密封不好,有害气体及微粒往往会从排烟管道不断涌入车内,特别是冬季乘车时人们惧怕寒冷,不愿意把车窗打开,车内废气和微粒很容易蓄积到较高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人们就会不知不觉地发生中毒现象。

车内空气污染主要包括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以及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还有大量微粒悬浮于其中,如烟、铅、砷等,而一氧化碳是造成乘客急性中毒的祸首。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约占70%左右。人体一旦吸入被一氧化碳污染的空气,一氧化碳便可以经肺部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生成碳氧血红蛋白,从而影响血红蛋白携带氧的能力,使神经和心肌功能受到损害。

因此,为了减少吸入少量的一氧化碳,冬季乘公交和长途汽车应常打开车窗或天窗,做到定时开窗换气,使车内废气和微粒尽量排出车外。如果乘客一旦发生头昏、胸闷、恶心等症状,应立即打开车窗通风或下车休息片刻,以免发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