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高等教育扩张的就业与工资效应研究
10658300000041

第41章 坚持就业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

笔者认为,坚持就业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提高劳动力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这是长期内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根本。在当前,实施就业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一是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二是要促进第三产业的大发展,尤其是智力密集型第三产业的大发展。

从企业类型来看,发展中小企业是促进就业的重要方面,因为中小企业资本与劳动的配置比例一般要低于大企业,因而同样的资本规模,中小企业解决的就业岗位要远远多于大企业。美国、德国等许多国家的经验,都证明了这一点。限于篇幅,笔者对此不再赘述。

从产业层次来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才能更多地吸纳大学毕业生。一般来说,经济的持续增长才会使劳动力市场提高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但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来就业的增长。我国近年来GDP的就业弹性不断降低,大大削弱了对劳动力的吸纳。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各地政府的GDP优先增长政策,片面发展资本密集型的第二产业,而对能够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的第三产业则发展不够。

美、日、德等国家的经验表明,当经济重心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如金融、医疗、高科技产业时,将产生对大学毕业生的大量需求。这些国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第三产业的产值比例与就业比例也远远高于我国现在的水平。显然,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第三产业的大发展,才能使国民经济增加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高等教育的快速扩张,明显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使得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明显降低。但这种压力主要出现在一级劳动力市场和正规部门。

文章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和验证了城镇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分割特点,认为我国是个典型的多重二元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强化了一级劳动力市场中就业者的利益,是否处于一级劳动力市场对工资收入、劳动供给都有显著的影响,而一级劳动力市场劳动者工作转换的频率(工作流动)又明显低于二级劳动力市场。能否进入二级劳动力市场不仅会对大学毕业生的劳动收益产生重要影响,而且成为低能力者的信号。因而,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单位和就业地区表现出明显的偏好,大学毕业生重视就业单位的选择,其实质是对二级劳动力市场的规避。在劳动力市场存在严重分割的情况下,他们宁可延长失业时间,也不愿意立即进入二级劳动力市场、非正规部门和中西部地区就业。

利用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创业的调查数据所作的分析也表明,在高等教育快速扩张下,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发生了重要变化,在一级劳动力市场就业压力增大的情况下,灵活就业成为正常现象,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开始选择二级劳动力市场就业,但绝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对一级劳动力市场仍然具有强烈偏好,对工作单位和地区的选择体现了这种偏好。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为正规部门、工作地点在东部大城市时,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更高。

从工资角度看,高等教育的快速扩张使得大学毕业生的实际工资水平出现下降趋势。高等教育快速扩张对一级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有压缩效应,这种效应随着扩张的推进,将逐步改变劳动力市场的平均工资水平,最终影响高等教育收益率。在近年高等教育快速扩张下,虽然大学相对于高中的教育收益率仍然较高,但近年劳动力市场的数据表明,大学相对于高中的教育收益率出现了停止增长的趋势。

市场分割延长了毕业生的工作搜寻时间,增加了工作搜寻成本,降低了就业效率。当高等教育大规模扩张导致毕业生数量远大于一级劳动力市场和正规部门的需求时,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平均匹配时间进一步延长。

国外高等教育的发展表明,高等教育扩张已经成为世界大趋势,对各国、各地区的劳动力市场已经并正在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必须与充分就业目标结合,减缓过快的扩张速度,并通过各种改革措施减轻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促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和创业。

二、未来研究展望

高等教育扩张的就业效应和工资效应是一个极具价值但也极具挑战性的研究工作。由于国内对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缺少权威的跟踪调查,数据的取得十分困难,加大了研究的难度。同时,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方兴未艾,高等教育的扩张效应才刚刚显露出来,未来的变化更值得关注。因此,笔者将在未来若干年内,对我国高等教育扩张的长期效应进行跟踪研究,并尽可能扩大到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上,例如,中小学的教育收益率、不同教育程度劳动力就业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

深入产业层面分析不同产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状况,分析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的关系,并进行必要的趋势预测,也是一项极有价值但有待起动的研究工作。遗憾的是,本书未能在这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此外,对于我国充分就业条件下的合理失业率问题,也有待进行深入的探讨。

笔者期盼本书能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把握我国劳动力市场与教育之间的关系,促进教育与经济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