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高等教育扩张的就业与工资效应研究
10658300000031

第31章 日本的高等教育扩张与劳动力市场

1.日本高等教育的扩张概况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日本经济恢复到战前最高水平,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经济的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加快发展,并为经济发展服务。为此,垄断财团也积极干预高等教育的发展,并把他们的意图反映到政府的教育政策和计划中。1956-1973年,是日本高等教育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措施有:扩大理工科的招生规模,改变“重文法,轻理工”的观念;通过发展短期大学与高等专科学校,调整大学本科与专科的比例;扩大大学规模;鼓励私立大学的发展,吸引社会团体和财团办学,私立大学主要承担大众化教育的任务,重点大学由国家负责;鼓励大学教师兼职以解决高等教育迅速扩张中的师资不足问题;实行工读制,鼓励走读制;等等。

1963年,经济审议厅在《经济发展中人的能力开发的课题对策》咨询报告中,明确提出教育应该为经济发展选拔、培养大批人才。日本政府受到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影响,从提高国民受教育水平,以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出发,在20世纪60年代连续制定了多项措施,放宽私立学校设置条件、促进高等教育扩大招生,使大学、短期大学的数量、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迅速增加。1955-1970年,大学、短期大学的数量由228所增加到382所,在校生分别由39.95万、5.32万增加到140.65万和26.32万。

1960-1970年间,日本高等教育入学率从10.2%增加到18.7%。随后,日本政府开始提高对私立学校的经济资助力度,启动专修学校制度,将专修学校中的专门课程规定为高等教育内容,从而使高等教育的概念扩展为中等后教育,为日本高等教育迅速过渡到普及化阶段奠定了基础。

1947年,日本高等教育入学率仅为5.8%,1970年上升到18.7%,进入大众化阶段,1990年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53.7%,初步实现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如今,日本25-64岁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78年,接近美国水平。

2.日本高等教育扩张与劳动力市场的协调

与美国不同,二战后的日本在经济发展和教育扩张中,长期奉行政府主导模式。与中国一样,日本也是一个学历社会,用人单位在用人时注重的是接受教育的程度。所以,教育投资的价值取向刺激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在20世纪60年代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二战后,日本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几乎每20年提高一个学历层次。较高的国民受教育水平成为日本走出战败困境,走上跨越式发展道路的重要保证。

近年来,日本经济长期低迷,失业率一再更新战后最高记录。在整体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虽然教育与就业关系的不确定性一定程度地存在,但日本高校毕业生却常常能够保持较高的就业率。这主要得益于日本政府在促进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始终重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有一套完善的毕业生就业促进体系,注重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的教育与就业关系协调模式。

首先,日本政府重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求学校走特色化的办学道路。这在相当程度上避免了教育结构和人才结构的重叠,因而有助于减少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日本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不断由文部省和“临时教育审议会”发起教育改革,以求高等教育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如1971年文部省提出《关于今后学校教育的综合扩充、整顿的基本对策》,实行高等教育结构分类化,把高等学校分为五种:专修学校、高等专门学校、短期大学、四年制大学、研究生院,并要求个性突出,各自办出特色。1984年“临时教育审议会”提出高等教育改革报告,要求“高等教育多样化与改革”,再一次强调大学提供的教育要具有各自的特色,大学的评价与大学信息要广泛地向社会公开,加强高等学校与地区社会的联系等。1991年文部省修订了《大学设置标准》等一系列高等教育法令法规,要求高等学校改革本科的课程体系,高等教育体系进一步走向开放型。这些改革不断加强高等教育与社会的联系,为毕业生更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打下了基础。

第二,改革教育结构,使人才培养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政府在人才预测的基础上,制订促进教育部门与产业经济部门协调发展的计划,鼓励为第三产业发展培养合适人才。因而从日本高等教育的进程来看,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尤其是在第三产业的广泛就业对其高等教育大众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主要得益于其形成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经济发展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首先,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在第二个阶段,第二产业的比重也开始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会继续上升。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的同时,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也会不断降低,因而必须由第三产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大学毕业生也更多地由进入第二产业转向进入第三产业。反过来,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大学毕业生为金融服务业等第三产业部门的扩张提供了必需的人力资源。至1999年,日本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比重达到63%。可见,日本产业结构调整及时,吸纳了大量高等教育毕业生,使得在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毕业生就业问题并不是很突出;同时,高等教育的扩张,又促进了日本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第三产业的大发展。

第三,日本以政府为主导,以学校、企业及致整个社会为辅助,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体系和机制,希望毕业后就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渠道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日本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主要不是由负责教育的文部科学省承担,而是主要由主管国民福利和就业问题的厚生劳动省负责。该省在全国主要城市设有“学生职业中心”,作为政府负责介绍和安排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个办事机构。例如,厚生劳动省所属的“福冈学生职业中心”就是专门为大学研究生院、大学本科和专科、高等专科学校、专门学校应届毕业生和那些毕业后未超过一年、希望就业的人免费推荐和介绍工作的专门机构。希望就业的学生可以在毕业前进行登记,在介绍了自己简历、特长和爱好之后,提出自己希望就业的行业、所在地和具体岗位。中心根据本人的特点和要求,介绍符合条件的职业。学生毕业后,在一定时间内尚未找到工作,中心将组织他们进行职业培训和各种实习活动。就业培训结束后,还将对毕业生进行就业面试技巧与适应性训练,提高他们推销自己的技巧和能力,鼓励其增加就业信心。除了“学生职业中心”之外,由日本厚生劳动省职业安定局主管,协助学生就业的机构还有日本雇佣信息中心、雇佣开发协会、日本人才介绍事业协会、日本人才派遣协会、日本招聘信息协会等众多的就业咨询服务机构。其中,日本人才介绍事业协会在日本全国就有409个分支机构,几乎遍及日本所有的城镇。帮助学生就业也是各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之一。日本所有高校的院系都设有“学生就业指导课”,其根本任务就是从企业争取更多更好的工作岗位,大力推销自己的学生。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学校能够得到的工作岗位的人气寡众,已经成为学生选择报考学校的指标之一。高就业率、能够获得众多优越工作岗位的学校就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在出生率下降、学生人数减少的情况下,如何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已经关系到学校的生存问题。所以,日本各高校,特别是私立高校已经把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获取更多更好的工作岗位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