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高等教育扩张的就业与工资效应研究
10658300000003

第3章 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意义

高等教育扩张是许多国家已经经历或正在经历的重要事件,我国高等教育扩张出现的历史不长,高等教育大众化才刚刚开始,离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但高等教育的扩张对于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并越来越被人们所觉察。高等教育扩张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关系在我国是一个急待研究的重要课题,但到目前为止,人们对此问题缺乏较为系统深入的考察,受囿于专业视野,研究者往往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笔者认为,从就业和工资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能够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有鉴于此,本研究的主要意义有:

(1)研究我国高等教育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效应和和工资效应,有助于了解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与充分就业目标的结合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避免由于盲目追求大众化目标和忽略充分就业目标而导致出现严重的就业危机,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

(2)将宏观上的就业与失业问题同微观主体的就业行为联系起来,有助于了解劳动力市场的特点与运行机制,有关的研究结论可以为完善我国劳动力市场,为制定合理的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政策提供有益的借鉴。

(3)研究我国高等教育扩张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及其影响机理,可以为验证和丰富有关高等教育规模与劳动力市场相互关系的理论提供中国的独特依据,也将为制定合理的毕业生就业政策和有效引导毕业生就业行为等提供实证依据。

(4)从劳动经济学学科建设的角度看,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无疑在劳动经济学研究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我国高等教育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效应和和工资效应,有利于在教育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之间搭建一座桥梁。

1.2.2 研究方法

本书希望运用劳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如供需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分割劳动力市场理论(含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工作搜寻理论等,对高等教育扩张的就业效应和工资效应进行考察。

在研究方法上,本书主要使用了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并辅之以比较研究法以及多学科研究方法的综合。

(1)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本书力求实现规范分析与实证研究的结合。规范分析方法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和基础,提出行为标准,并以此作为处理经济问题和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探讨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的分析和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方法则在分析经济问题和建立经济理论时,撇开对社会经济活动的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活动中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运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在求证中检验假设”的方法,在作出与经济行为有关的假定前提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后果。

一方面,经济研究应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逻辑的演绎和推论;另一方面,经济研究也应该在对现实生活与历史过程的研究中寻找答案,使逻辑推断的结论同时也符合历史和时代的实际情况,成为历史的必然结论。只有实证研究才能揭示出哪些理论模型是“空盒子”,哪些理论模型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只有以坚实的事实为基础掌握事物的变化规律,理论研究才能集中地推演在实证方面有趣的各种假定条件的含义。本书坚持理论的逻辑推理和实证检验相结合,文中的重要结论都将被运用于实证分析中。

在实证分析中,本书主要采用STATA9.0、SPSS13.0和Eview5进行数据的处理、分析和计量模型的估计。

(2)比较研究法

古罗马学者塔西陀曾说:“要想认识自己,就要把自己同别人进行比较。”可见,比较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是人类认识、区别和确定事物异同关系最常用的思维方法。比较研究法一般分三个步骤:找出同类现象或事物;按照比较的目的将同类现象或事物编组作表;根据比较结果作进一步分析。

本书将高等教育扩张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进行跨国的分析比较,通过比较研究,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情况,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问题的本质,把握高等教育扩张与劳动力市场互动问题的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把握问题的实质,寻求对中国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

(3)多学科研究方法相结合

本书所研究的问题涉及劳动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教育学和教育经济学等学科领域,跨越学科边界的范围较广。因此,在具体写作过程中,力求将各学科的理论与研究方法进行有机的结合。主要运用了统计学方法、计量经济学方法、问卷调查方法、规纳与演绎法、文献与内容分析法等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