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高等教育扩张的就业与工资效应研究
10658300000011

第11章 竞争性劳动力市场下高等教育的扩张效应

目前,教育部及有关政府部门对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扩张速度是否过快,大学生是否过多,不敢直接面对,因而很难认真审视教育扩张所带来的诸多问题。人们往往会拿出我国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较低的事实来说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远远不够,认为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笔者认为,从提高全民素质的角度来看,受高等教育人口所占比例当然越多越好,从这个角度讲,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速度再快也不为过。但是,从劳动力市场的角度看,判断高等教育扩张是否过快,大学生是否多了,最直接的判断方法便是从就业和工资变化的角度进行考察。

大学毕业生数量变化带来的影响,可以通过劳动力市场上供给与需求的理论框架进行分析。为了简化对问题的分析,我们暂且假设劳动力市场是竞争性劳动力市场,其特征是:

(1)存在大量雇主和雇员,雇主出于利润最大化目的到劳动力市场雇用劳动力,雇员则出于效用(收入)最大化目的,到劳动力市场出卖自己的劳动;(2)劳动力可以自由选择雇主,雇主也可以自由选择劳动力;(3)工资率由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共同决定,当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相等时,工资率趋于均衡。无论雇主和雇员都不能单独决定工资率,雇主和雇员都是市场工资的接受者,并依据工资的变动而调整自己的供求;(4)市场信息是完备的或者可以不花费成本地获得关于市场的充分信息,雇主能搜寻到最适合的劳动力,劳动力也能搜寻到最满意的雇主;(5)劳动力流动不存在制度性障碍,人们能及时和不费成本地从一种职业转换到另一种职业,或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6)劳动力是同质的(或者劳动力虽然异质,但不同质的劳动力之间具有充分的替代弹性)。

3.1.1 供需理论下高等教育扩张的就业效应与工资效应

根据劳动力市场上对大学毕业生供给和需求的不同变化,我们将高等教育扩张对大学生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分为以下几种情形:

1.毕业生供给增长小于需求增长的情形

在这种情形下,由于劳动力市场上毕业生需求增长的速度更快。在短期内,毕业生并没有意识到潜在均衡工资的上升,企业也没能够立即增加工资,就业从L1增加到L4.但在W1的工资水平下,企业的需求大于毕业生人数的供给,劳动力市场上存在(L3-L4)的短缺,为了吸引足够的工人,企业会纷纷提高工资水平,直到W2,此时,毕业生的就业扩大到L2.高等教育扩张虽然增加了大学生的数量,但并不会降低就业,大学毕业生的工资也没有降低,反而会有所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教育收益率不但不会降低,反而有可能提高。

那些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适时地推行高等教育扩张的国家或者地区,其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基本属于这种类型。

2.毕业生供给增长等于需求增长的情形

在这种情形下,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工资仍然维持在原有水平上。毕业生的工资预期刚好与潜在的均衡工资相吻合,就业由L1扩大到L2.这是高等教育扩张与劳动力市场相互协调的理想状态。在这种情形下,高等教育收益率将保持相对稳定。事实上,一些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进入到大众化阶段之后,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形。例如,近年来美国劳动力市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和工资水平基本稳定,教育收益率波动不大。

3.毕业生供给增长快于需求增长的情形

在这种情形下,相对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增长速度而言,毕业生供给增长明显过快。设高等教育扩张之前,大学生劳动力市场的均衡点为A,其均衡工资为W1.在短期内,一方面由于毕业生对工资的预期尚停留在教育扩张之前的阶段,其保留工资高于潜在的均衡工资;另一方面,企业也来不及调整工人工资(比如,由于劳动合同无法马上调整,或由于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压力),因而,实际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为L4,有(L3-L4)的毕业生失业。

在长期内,毕业生将调整就业预期,企业也有足够的时间调整工资(至少可以调整新员工的起薪),工资水平将向下移动到W2,大学生劳动力市场达到新的均衡点B,此时的就业水平为L2.企业的工资刚性越强,毕业生就业预期的调整越慢,毕业生失业问题持续的时间就会越长。一部分不愿意调整工资预期的毕业生,则有退出劳动力市场的可能,他们要么因为“丧失求职信心”而退出劳动力市场,要么选择继续接受更多的学校教育。

这种情形下,高等教育扩张虽然会导致大学毕业生工资的降低,但其影响的对象主要是那些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应届毕业生,而教育收益率则未必会在短期内下降。但随着新增大学毕业生不断进入劳动力市场,最终会导致教育收益率的下降。

4.毕业生供给增长,但需求不变或萎缩的情形

在这种情形下,由于高等教育的扩张导致毕业生供给大大超出市场需求,大学毕业生的均衡工资水平将明显下降。在短期内,实际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为L4,小于初始均衡状态下的就业数量L1,且有(L3-L4)的毕业生失业。在长期内,新的均衡就业水平很有可能低于初始均衡下的就业水平。

这种情形下,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显著下降,而劳动力市场上高等教育收益率的下降速度也会加快,从高等教育扩张到观察到高等教育收益率下降所需要的周期将远短于第三种情形。

3.1.2 扩张速度过快将导致大学生需求不足性失业

从对大学生劳动力市场上的供需分析中,可以发现,当高等教育扩张速度过快时,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容易偏离充分就业目标(充分就业并不是没有失业,而是失业率处于自然失业率下的就业水平。当所有的失业都属于自愿性失业时的失业率,被称为自然失业率,在这种状态下,总需求的任何增加都不会再引起失业人数的减少),造成需求不足性失业。

事实上,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与充分就业目标是既矛盾又统一的:当大众化过程中教育扩张的速度过低时,在短期内,会引起大学生劳动力市场上的短缺,虽然大学毕业生实现了充分就业,但难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而且难以实现整体劳动力市场上的充分就业。在长期内,则会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工资。

而当教育扩张速度过快时,虽然在短期内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能够实现,但由于大学毕业生供给的增加远远超过需求,会造成严重的失业问题,这种失业类型主要是需求不足性的失业。长期内,毕业生工资会大幅度降低,远远低于大学毕业生的预期工资水平,使得高等教育的收益率降低,不但会影响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热情,也会影响青年的就业信心,甚至使部分青年退出劳动力市场。

只有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与充分就业目标相互结合,使得大学毕业生的增长速度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增长速度大致相等,才能既满足经济发展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又不致于对劳动力市场形成大的冲击。

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是一种派生性需求,因此,劳动力市场对大学生需求的变动(需求曲线的移动),会受到经济增长情况、产业结构变动状况和技术进步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按照奥肯定律,失业率与GDP增长率之间存在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实际GDP相对潜在GDP每下降2.5%-3%,失业率上升1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的变动,也会影响劳动力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世界各国教育扩张与经济发展的经验已经证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是吸纳大学毕业生的主要部门。而技术进步一般会增加对接受高教育的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而减少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因此,使高等教育扩张的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产业结构变动状况相互协调,是同时实现高等大众化目标与充分就业目标的要求。否则,高等教育扩张速度会远远超出劳动力市场上大学毕业生需求的增长速度,出现需求不足性失业,这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出现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

3.1.3 大学生劳动力市场的蛛网模型

以上对大学生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分析,并没有考虑到劳动力供给的调整问题。事实上,由于教育所需的时间较长,因此,在短期内,对大学毕业生劳动力需求的变化,并不能在毕业生的供给上作出及时的调整。例如,假设劳动力市场上对工科专业毕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突然增加,即使设立许多这类工科大学,或者扩大该专业的招生,也必须要等到4年之后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形成实际的供给。因此,尽管工资率是显示劳动力市场供需状况的重要信号,但由于供给的形成存在时滞问题,人们不可能根据所在专业的毕业生市场工资率的增加或者降低,而立刻做出专业上的调整。即使由于供给过剩使得工资率下降,过剩的供给即大学毕业生的失业仍将持续一段时间。

在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供给和需求相互适应(匹配)的过程,可以用蛛网模型表示。

假设某专业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曲线S和需求曲线D0的交点为M,在M上达到均衡状态,此时的工资率为W0,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为N0.当对该专业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增加,从而需求曲线由D0上移到D1时,由于大学生的培养需要多年的时间,需求的增加并未导致供给增加,此时的供给曲线为垂直于横坐标的直线(这将维持几年的时间),工资率上升为W1.由于W1工资高于长期均衡工资W*,但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并未意识到W*的存在,而只观察到W1.人们往往将W1看成是新的均衡工资率,以此决策,将会有N1的人进入该专业学习。当有N1位该专业的大学生毕业时,劳动力市场上便会出现毕业生的过剩。

与前面的情形一样,供给无法立即发生变化(由于人力资本的专用性,专业人才一般不能随意调换工种),该领域专业人才的供给暂时固定为N1,工资率将下降为W2(低于长期均衡工资率W*)。工资率的下降将引起学生和工人从该专业领域转移,但在几年内人们不能充分感觉到该效应。当人们以工资率W2进行供给决策时,该专业的人才供给将调整到N2(调整过头),需求在W2上超过供给,从而再次出现供给不足的现象。这将导致工资率上升到W3,如此循环往复。经过不断的调整,摆动的幅度越来越小,逐渐达到新的均衡位置。

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市场上供需的这种不断匹配、调整的路径类似于蜘蛛网。蛛网模型较好地描述了高等教育各具体专业与劳动力市场互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