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做学生信赖和爱戴的老师
10657300000008

第8章 想砍哪棵树

一位教授课上给学生做了个测试:“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另一棵较细,你会砍哪一棵?”问题一出,学生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1老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学生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1

老教授微笑着,问学生:“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1老教授目光闪烁着,学生猜想他又要加条件了,果然,他说:“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多,中间大多空了,这时,你们会砍哪一棵?”

“那还是砍红松,杨树都中空了,更没有用1学生回答,老教授紧接着问:“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学生索性也不去考虑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结论,就说:“那就砍杨树,同样没啥大用,当然挑容易砍的砍了1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终于,有人问:“教授,您问来问去的,导致我们一会儿砍杨树,一会儿砍红松,选择总是随着您的条件变化而变化,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测试些什么呢?”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你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1

“到底想砍什么树?”这是一个多么具有哲理的问题呀!常行走的人,应当留给自己一些空闲与时间思考,思考自己为什么而出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有没有走错方向?如果我们漫无目的地奔跑着、行走着,那么即使我们再努力,也只能徒劳无功,一无所获,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到底想砍什么树”。

教育同样如此,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明白我们肩上的责任,应当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我们这样做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这也是“教什么”“为什么教”这个关于教育本源的问题,如果我们连这些本源性问题都没有搞清楚的话,那么我们的教育终究是没有出路的,也终究是盲目的,那么我们将坑害了我们的学生、祸害了我们的教育。

“到底想砍什么树?”有些教育工作者其实并没有真正地去思考、去研究这个问题。在他们的眼里,学生就是学生,学生的职责与任务就是学习,而自己的职责与任务则是提高学生成绩,让每一个学生获得一个可观的分数,让自己的班级多考几个重点,多几名学生达线。因而,教师把分数当成了教育,分数成了教师的唯一目的,教师的一切教育教学行为都围绕着分数。为了分数加班加点,为了分数使用持久战,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分数、考试、成绩成了教师眼中唯一重视的内容,除了这些,对于学生本身,教师并没有在意过。教师并没有去想哪些学生是学习的料;哪些学生具有音乐的天赋;哪些学生具有绘画的细胞;哪些学生具有写作的才能;哪些学生是杨树,哪些学生是红木。红木也好,杨树也罢,在教师看来都是一棵树,这棵树的价值在哪并不重要,只要将其砍倒,只要提高了他们的分数,那就是自己的成功所在。

这难道不是一个可怕的问题吗?让世上所有的树起到同样的用途,不管合格不合格,不管浪费不浪费。这也许对于一些树来说是幸福的,他们物有所值,但是对于另一些树木来说又何尝不是可悲的呢?每一棵树都有自己的价值,关键是我们去发现与塑造。诚如,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价值所在,都有自己的发展潜能,教育者的作用就是发现其潜能,顺应其潜能,发展其潜能,使其实现独特的“自我”价值。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才,不是提高分数,也不是刻意地去完成某项指标,达成某项任务。教育的对象是一群生动活泼、个性鲜明的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每一个学生也都是唯一的,他们都将获得不一样的人生。因而,我们的教育需要思考,需要智慧,在我们对学生实施教育之前,应当明晰这样一个问题:“这个学生的优势在哪?我们能够将其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这样我们才能给予学生最好的教育,促进学生尽可能地发展。正如我们不能为了砍树而砍树,在砍树之前应当抽上一袋烟,静心地观察审视自己面前的每一棵树,清醒地探问自己“到底要砍哪棵树”“砍了这棵树能够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