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做学生信赖和爱戴的老师
10657300000058

第58章 该不该读错

杂志上看到这样一个教学案例:一次上课,课文中有一个字“霾”,为了加强学生的记忆,读到这个字的时候老师故意稍作停顿,读为“里”音,然后稍作思考状。这时有位学生小声地说:“老师读错了,这个字应该读作‘埋’。”老师故作惊讶地说:“读‘埋’这个音吗?老师还真不是太清楚呢。要不你们查一查字典?”于是学生动手查字典,得出了正确的答案。

以自己的“无知”让学生获得成就感,让学生主动查字典,从而牢牢地记住生字的读音,这位老师称其为课堂的教育机智,一种教育的艺术。对此,笔者却并不赞同。诚然,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行为的确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这种获得却是以教师设置的圈套换来的,是以教师的虚假与不诚信为代价的,为了一个字的正确读音,这位教师的做法真的值得吗?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以知识,而且还应当教给学生做人的方法。教师让学生做个真人,自己首先需要求真。在学生眼里,教师是最值得信任的人,甚至于超过自己的父亲母亲。然而这位老师却无视学生的这种信任,给学生一个虚假的读音,如若学生知道事情的真相,会原谅老师的这种行为吗?对老师还会像从前一样的信任吗?

从教学层面来看,这种方式也是不可取的。首先,如果班里的学生没有一个人指出老师的错误,教师又如何进行下面的教学过程呢?难道会这样问:“同学们,老师刚才读错了一个字,难道你们没有发现吗?”这是否会有弄巧成拙之嫌呢?其次,教师将“霾”读成“里”是以形定音,是否会给学生一个错误的信息,有些字可以靠字形猜测字音,老师都可如此,而自己为什么不能够呢?这样做会不会让学生养成不好的学习习惯呢?从而出现更多的“白字先生”呢?再次,教师在课堂上读错字,必然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学术权威,却连一个生字都能读错,学生对其信任度以及崇敬之感难免会大打折扣,这对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势必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当然,这位老师实施这种教学方案的初衷是好的,旨在提醒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并且养成随手查字典的习惯,只是方式方法上出现了问题,以至于造成没必要的负面影响,这点,我们应当给予肯定。那么,对于这个教学细节,教师如何处理才算得上真正的机智呢?需要我们语文教师三思。笔者认为,教师不妨这样设计。当教师读到“霾”字时稍作停顿,然后向同学说道:“同学们,这个字笔画真多,老师读书的时候真被难住了,查了字典才知道这个字的读音。你们知道这个字的读音吗?告诉老师。”如果有学生回答正确,可以当众表扬一下,并询问其掌握字音的方法,从而引导全班学生学会查字典;如果学生答错了也没关系,可以教育学生不可以形定音,需要字典帮助,学习也不可大而化之,而应一丝不苟;如果学生全部答不出来,教师则可以让学生集体查字典,拜字典为师。这样的处理不是很好吗?一来教学难点可以得到充分的突显,二来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来教学巧妙渗透,没有丝毫人工雕琢的痕迹。

课堂教学细节,教师要以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为最高目标,对技术层面的问题,教师也应从学生的角度来充分考虑,对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设计,教师应尽量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