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做学生信赖和爱戴的老师
10657300000029

第29章 给学生一条平坦的路

一家公司在一幢豪华写字楼里办公,落地玻璃,非常气派。一天,总经理透过办公室的窗子,无意间看到有来访客人因不注意,头撞在高大明亮的玻璃大门上。大约过了不到一刻钟,竟然又看到了另外一个客人在刚才同一个地方头撞玻璃。

前台接待小姐忍不住笑了,那表情明显的含意是:“这些人也真是的。走起路来,这么大的玻璃居然看不见。眼睛到哪里去了?”老总却并不这么看待,他立即叫人在这扇门上贴上公司标志图,之后再也没有客人撞到玻璃了。

俗话说:“不在同一个地方摔两次跤。”然而,摔跤的原因很多,不仅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因素,我们并不能将责任统统归之于走路的人眼神不好,没有注意路面的平整与否,也应适时看看路面是否存在着安全的隐患,是否存在着行路的障碍,是否因为路面的不平整而给他人带来了不便。

“修路原则”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在同一个地方出现两次以上同样的差错,即在同一个地方摔两次跤,或者两个以上不同的人在同一个地方出现同一个差错,即在同一个地方各摔一次跤,那一定不是人有问题,而是这条让他们出差错的“路”有问题。

然而,作为教育工作者,却并非都懂得这个道理,如果把学校的管理,实施的教育称之为路的话,那么学生就是行路的人。学生在校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犯错在所难免,而且同样的错误一人或多人并不是犯过一次。教育者往往将原因归之于学生不长记性,屡教不改,孰不知其实我们的教育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积极的改进。

懂得了这番道理,教育工作者对于教育就会多一份理性,多一份平和,当学生出现问题,而且这样的问题不是个别现象时,就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我们急需去做的事情不是责怪学生,而应是反思我们的教育,对自己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学生会犯这样的错误?为什么学生老犯这样的错误?为什么这么多学生都会犯这样的错误?自己在教育工作中是不是缺乏针对性的教育?是不是自己的教育管理有缺陷,给学生的错误行为留下了生存的空间?理性反思之后,教育工作者就应当努力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让自己的教育之路尽可能地平整,尽可能地适合学生的脚,为学生的成长做好正确的引领。

有这样一个生动的教育案例,一所学校,从教学楼到达食堂有一定的距离,也有一条直角的水泥小路,然而,很多学生却置水泥路不走,而从教学楼与食堂中间的草坪上直线穿过。为此,学校的管理者们大伤脑筋,他们想了很多的方法——派人严加看管,实行罚款措施等等,均收效甚微,学生依然还是偷偷地从草坪上踏过。新来的校长却很有想法,他在草坪中间开辟了一条小道,铺上了鹅卵石,轻松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新校长显然是高明的,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正视学生的错误,及时地发现是学校的“路”出了问题,从而送给学生一条合适的路。

其实,教育境界决定着教育的效果,对学生多一份关注,对教育多一份反思,我们的教育就会朝着理想的道路不断向前迈进。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应当常常回过头看看自己给予学生的路是否平坦,学生们走在其中会不会摔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