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姚树锦中医世家经验辑要
10657200000027

第27章 肿瘤的治疗见解

肿瘤是当今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生存,影响生活质量的一类恶性病变。近20年来现代医学对肿瘤的病理生理基础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加之临床医生的高度警觉,现代影像学、内窥镜及病理诊断手段的日益先进,肿瘤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已成为可能,而丰富多样的治疗手段如:手术切除,放射线照射及局部介入治疗、各种热疗、化学抗癌药物的应用等等,使肿瘤病人的愈后有了很大改观。但是仍有一大部分患者虽经上述治疗,其长期生存质量危机四伏,有肿瘤转移的可能,有癌症复发的可能,有因放、化疗后免疫功能被抑制而频发感染等等,使患者处于谈癌色变的氛围之中。在我国,因为中医药参与了肿瘤的治疗,使疾病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明显提高,病人的生存期和生存质量显著提高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35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最早记载“瘤”字,并无释义。但“瘤”字从疒、从留即说明血聚为瘤,留聚不去之病的认识。中国疾病史上,瘤、肿各有所指,也有相通之处,将二字组成名词术语,始于汉代。《释名》:“瘤,流也,血流聚所生瘤肿也。”宋《卫济宝书》第一次使用“”和“癌”对恶性肿瘤做形象描述。至明清对肿瘤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且更为全面。如“风、劳、、膈”四大证治著作的问世,《外科启玄》对恶性皮肤肿瘤的描述等等。肿瘤的中医病名因发病部位、症状不同,分别归属于各病证之中,然而中医病名并不与西医病名一一对应,包括范围较广。如:食管癌属噎膈范畴,肺癌属肺积,胃癌属胃岩,腹腔肿瘤则属积聚范畴等。肿瘤所生之病因,总结众多医家的认识不外三因,即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内因者,遗传体质因素,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所伤。临床所见确有部分患者病前有重大精神创伤或长期郁闷不能渲泄史。五脏藏五志,情志过激,反伤五脏,脏腑功能失调,气机逆乱,气血失和,久则生疾。外因则系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所侵,自然界气候之变化。六气太过即为六淫,气候之变超过人体自身的耐受限度,现代生活中的大气污染,家庭装修材料中的有害物质,吸烟及被动吸烟,城市噪音等皆属外因之列。不内外因即饮食不节,劳倦所伤。饮食不节包括饥饱无常,择食偏食,饮酒过度,常食使用过大量化肥、生长素的蔬菜、水果,使用过激素的肉、蛋类,饮用被污染的地下水等。劳倦所伤包括劳力、劳神、房劳。结合肿瘤是局部组织异常增生的病理表现,认为其基本病机是:正气不足,阴阳俱损,气血不充,气虚生湿,湿凝为痰,随经而行,流注全身;血虚生瘀,气虚无以行推动之力,瘀血更甚;痰瘀互结,积而成块,或久酿成毒,毒浸肌肤,岩、膈形成。肿瘤生长,耗气伤血,损阴竭津,再伤真气。正气愈虚,湿、痰、瘀、毒更盛,岩、膈、积等生长亦旺,如此循环往复,直至正气衰竭,阴阳离绝。

目前我国中医界对肿瘤的诊疗现状是西医诊断、中医治疗。即用现代医学的影像学、内窥镜及组织形态学检查作为肿瘤的微观表述,通过中医的望、闻、问、切把握宏观辨证,再经过宏观与微观、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临床思路进行中医综合治疗。临床当中经常大量遇到的是首选手术、化疗、放疗等方法治疗后,第二步转求中医治疗的患者,面对此种现状,中医药要甘当配角,当好配角,辅助补台,发挥中医之长,你祛邪,我扶正;你杀伤白细胞,我益气养血;你破坏胃肠功能,我和胃健脾等,总为提高机体(被抑制的)免疫功能,辅以解毒散结化瘀除余邪,从整体观念出发,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和保证放、化疗的进行。

对于肿瘤的中医治疗方法绝非千篇一律,应遵循三因制宜的原则,重视情志致病因素,辨证与辨病结合,以改善病人的机体功能状态为根本治疗目的,赞同“带瘤生存”的医学观点。具体治疗上,首先帮助病人树立治病信心,排解思想顾虑,尽量实施保护性医疗措施,使病人能较长期地配合治疗。中药治疗肿瘤思想不同于“以毒攻毒”,主张以扶正固本的原则,首判气血阴阳何者受损,正气受损的程度,了解湿、痰、瘀、毒邪盛的状况,权衡正邪斗争情况,明确脾胃之功能状态,或扶正祛邪并重;或扶正为主,祛邪为辅;或祛邪为主,扶正为辅;或先健脾胃,开主化源,改善脾胃功能,以利于食物和药物之吸收。同时保持六腑以通为用。总之,用药物调动病人体内之真气,加强脏腑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抑制癌细胞生长是最终治疗的目标。用药上,经全面辨证后,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基础上,辅以软坚散结、疏气通络、化腐生肌、祛风止痛之品,可达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局限肿瘤病灶的效果。所选药味,轻灵平淡,非重猛之剂,药随症转,顺病势而行。在长期临床接诊中,依病人就诊时存在之共性,总结出“手术伤正”、“化疗伤阳”、“放疗伤阴”的学术观点,并以此指导治疗,颇有效验。兹仅列举肿瘤治疗中的特别之处如下。

“手术伤正”即行肿瘤切除手术之后,元气更伤,气血俱亏,病人多见神疲乏力,肢软懒言,头晕目眩,面色苍黄无华,唇甲色淡,纳呆少食,常用补中益气汤、芪薏四君子汤、归脾汤等益气健脾养血,恢复中气;待元气复转,适当加用软坚散结、解毒抗癌之品,如:重楼、山慈姑、蛇舌草、半边莲、龟板、鳖甲、生牡蛎等。其中人参为必用之品,据气虚程度,分别施以太子参、党参、西洋参、红人参,培补元气是手术之后肿瘤病人的必要治法。

“化疗伤阳”指病人发病后直接行化学药品注射治疗;或手术之后复予化疗,防止病灶转移。化疗后病人除有程度不同的气虚外,尚有白细胞下降,恶心欲吐,畏寒易感冒,损伤脾胃之阳和肾阳,用药时则在辨证基础上常用附子、干姜、四逆汤、人参、鹿茸、阿胶、龟板、鹿胶等加味。对胃纳欠佳者,服中药困难者,常以方作散,量少冲服,取效较好;对于中药中之精品如:冬虫夏草、牛黄、珍珠等的应用,此法更为适宜。共同作用使阳回气实,癌瘤自消。

“放疗伤阴”即放射线照射疗法,用于头颈面部肿瘤的治疗,如鼻咽癌、宫颈癌等,使用后病人多见口干咽燥、心烦易怒,心神不宁,大便秘结,口渴欲饮,多见一派阴虚内热之象,在辨证基础上常用生脉散、青蒿、地骨皮、银柴胡、白薇、秦艽、北沙参、金石斛等。“阳易回而阴难复”,故养阴之法当需守方治疗一段时间,同时兼顾中焦之阳,方能阳布阴施。

除以上三个独特的学术观点之外,对癌性疼痛的治疗用药亦有与众不同之处。“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气血凝滞是肿瘤共同的病理特点,故癌性疼痛的治疗自当急治其标,疏气活血镇痛,方用自拟活血止痛方,即甘松、苏木、降香、细辛、土鳖虫为基本方,疼痛较剧加乳香、没药,更甚则加血竭,临床使用疗效非凡。

综而述之,在肿瘤治疗中以扶正固本为基本治法,包括益气、温阳、滋阴、养血,辅以软坚散结、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化痰利湿等法,标本兼固,重视脾胃功能,顾及六腑以通为用,总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为治病目的,赞同“带瘤生存”,不主张对肿瘤不顾机体机能状态,“穷追猛打”、“以毒攻毒”,以免出现邪退正竭,治病未能救命的结果。肿瘤治疗是较长的过程,需医患双方持之以恒,相互配合,方能取得良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