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论语心得
10656800000075

第75章 先进篇第十一

子哭之恸

颜渊死,子哭之恸①。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②人之为恸而谁为?”

“注释”

①恸:极度悲哀。

②夫:指示代词,此处指颜渊。

“心得”

颜渊去世了,孔子哭得很悲伤。跟随的人说:“你悲伤过度了!”孔子道:“我太悲伤了吗?我不为这样的人伤心,还为谁呢?”

“故事链接”

建国之初,唐太宗就兢兢业业、小心谨慎地治理国政。古时候,统治者听取不同意见,判断是非,然后采纳正确的意见,叫做“纳谏”。唐太宗很注意纳谏。有一次,他问大臣魏征,君王怎样才是“明”,怎样才是“暗”?魏征回答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他非常赞成这个见解。因为他知道,自己并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一次,唐太宗要征兵,有个大臣建议,男子不满十八岁,只要身材高大也可以。唐太宗同意了。魏征知道后说:“陛下的诏书上清清楚楚地写着征召十八岁以上的男子当兵,现在不到十八岁的男子也得应征,这能算讲信用吗?”唐太宗吃惊地问:“我什么时候不讲信用?”魏征说:“陛下刚即位的时候,曾经下诏:拖欠官府东西的,一律免除,可是官吏们照样催收,这是不是说话不算数?陛下一向说要以诚信待人,为什么征兵的时候怀疑百姓作假?无缘无故怀疑人,这能算讲信用吗?”魏征的一席话,说得唐太宗哑口无言。于是,唐太宗又重新下了道诏书,免征不到十八岁的男子。这以后,唐太宗更加信任魏征了。魏征一生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条,很多被唐太宗采纳。

公元643年,魏征去世了,唐太宗十分悲痛,亲自为他撰写了墓碑的碑文。以后他时常怀念魏征,说:“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公元645年,也就是魏征去世的第二年,唐太宗远征高丽,劳民伤财,损失惨重。回来的时候,唐太宗想起了魏征,十分感叹地说:“假如魏征在世,他一定不会让我有这番举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