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超级宝宝训练课
10656200000005

第5章 学会从不同的方面了解自己的宝宝

刚刚出生到会说话,宝宝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不能明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愿,所以透过手势、表情以及含混不清的声音来表达,让父母了解自己就成了亲子之间无言的沟通,如果此时的爸爸妈妈认为,这个阶段的宝宝,看起来很小,不会有什么自己的思想,那就错了,此时的宝宝也需要沟通和理解。所以爸爸妈妈有意的练习宝宝的这种无言的沟通也是很重要的。

姿势表示语言

观察内容抓挠、谢谢等手势。

发展目标让宝宝学习用动作表示自己的意愿和情绪。

宝宝最先学会“抓挠”,即用手掌轻轻张合,表示同人玩耍;另一些宝宝最先学会“谢谢”,双手拱起上下活动表示谢谢或同人拜年。宝宝模仿用动作表示语言的方式各有不同,因为大人做的示范不同,只要开始练习就一定能学会。

一般来讲,7~9个月的宝宝发音能力有限,不可能用声音去表达,但可以用动作和表情表示自己喜欢或不喜欢,要还是不要。学会用姿势答话,引起宝宝同人交往的愿望。所以父母千万不要忽略对宝宝手势的练习和学会理解宝宝的手势,这是亲子之间沟通的开始。

经常洗手

一项研究显示,一个月到一岁大的婴儿平均每一个小时将手指伸进嘴巴的动作高达64次;13个月到两岁大的宝宝则平均降为34次;25个月到30个月大的宝宝再减少为每小时27次。

《疾病感染》杂志指出,手指伸进嘴巴的频率越高,越有可能感染病毒或细菌,以致造成婴儿感染胃肠方面的疾病。当小孩接触了受感染的患者或是玩具之后,再将手指伸进嘴巴,此时病毒就会随之进入口中而引发胃肠病。

所以,让孩子养成经常洗手的习惯,是防治细菌和病毒传染最好的方法。

求医

院子里有两棵苹果树,一棵是老树,一棵是小树。这天,老苹果树的脸色焦黄,浑身发抖,抖得叶子哗哗作响。

“妈妈,你怎么了?身上哪儿不舒服吗?”

“唉,”老苹果树显得很痛苦,“孩子,妈妈病了。有几条可恨的蛀虫嗑进了我的皮肤,正往心脏里钻呢。以前有好多苹果树就是这样被害死的。看来我也活不长了。孩子,以后就靠你自己照顾自己了。”

“妈妈,妈妈!你不要难过!”小苹果树说道,自己已流下了眼泪,“我一定要请一位最高明的医生治好你的病!”

一只大山雀飞来了,小苹果树大声喊:“山雀阿姨,山雀阿姨!您整天抓小虫子,能帮我妈妈治治病吗?她身子里有蛀虫啊!”

大山雀无可奈何地摇着头说:“孝顺的好孩子,我只会捉枝叶上的虫子,不会动手术,治不了你妈妈的病。你还是另找别人吧。”

小苹果树失望地低下头,不说话了。

半夜里,一只猫头鹰从这儿飞过,小苹果树连忙高叫:“猫头鹰伯伯,请您等一等!您给我妈妈治治病吧,她身子里有蛀虫,快救救她吧!”

猫头鹰无可奈何地摇着头说:“可怜的孩子,伯伯只会抓田鼠和麻雀什么的,不会捉虫子,你还是另请高明吧。”

小苹果树失望地流下了眼泪。看到妈妈那痛苦的样子,他心如火烧。

第二天一早,远远飞来一只鸟,它一身绿色的羽毛,胸部带有朱红色块斑。小鸟还没等小苹果树开口,就落到老苹果树上,不停地跳来跳去,用硬硬的喙四处敲着。

小苹果树说:“您是谁呀,我妈妈有病了,请您不要打扰她!”

那鸟儿扭过头,笑着说:“噢,我是树医生喙木鸟。我看出你妈妈有病,正在寻找那几只可恨的蛀虫呢!”说着,他用爪子抓紧树干,用尾巴和羽梗支架住身体,开始喙了起来。

小苹果树听了十分高兴,连连叫着:“太好了,太好了!我妈妈有救了!”

这时,喙木鸟已从老苹果树皮肤里抓出了两只蛀虫,此后他又来了两次,终于把蛀虫捉光吃掉了。小苹果树很感谢喙木鸟,请他秋季来吃苹果。

喙木鸟告辞了,他要到别处去寻找蛀虫。

从宝宝的面部表情中了解宝宝

观察内容宝宝的喜、怒、哀、乐。

发展目标学会通过观察宝宝,了解宝宝,从而学会跟宝宝沟通。

咧嘴笑,表示兴奋愉快:婴儿笑的形态是突然发出,短暂而快速的,嘴角牵动,笑容骤现,伴着的表现是满目发光、两手晃动,舒展着魅力,接着笑容旋即消失,等候亲吻鼓励。这时父母应报以笑脸,用手轻轻地抚摸婴儿的面颊,并在他的额部亲吻一下,给予鼓励。于是,婴儿又会以微笑来回报父母的示意,对父母的行动表示满意。

瘪嘴,表示要求:婴儿瘪起小嘴,好像受到委屈似的,这是啼哭的先兆,实际上是对爸爸妈妈有所要求。如饿了要吃奶,寂寞了要人逗乐,厌烦了要人抱起来。这时父母要细心观察婴儿的要求,适时地去满足他的需要,如喂他吃奶、逗他开心,抱他去户外玩,扶他坐起来,改变长卧久睡的姿势。

撅嘴、咧嘴,表示要小便:男婴通常以撅嘴来表示要小便,女婴则多以咧嘴或上唇紧含下唇来表示要小便。父母若能及时观察到婴儿嘴形的变化,了解孩子要小便的表情信号,就能摸清小便的规律而加以引导,逐步培养婴儿的自理能力和良好的习惯。

红脸横眉,表示要大便:婴儿往往先是眉筋突暴,然后脸部发红,目光发呆,有明显的“内急”反应。这是要大便的信号,父母应立即解决他的“便急”之需。

当然,婴儿的体态语言也会存在个体差异,年轻的父母不能机械地照搬,而应在日常生活中细心地观察婴儿的一举一动,注意总结婴儿的不同体态与之相应的内涵。只有学会了解自己的宝宝,才能跟宝宝有个良好的沟通。

3岁前的三个交往阶段

第一阶段(0~6个月):这是一个单纯社会反应阶段。婴儿通过自身发出的信号,如哭、笑、肢体动作、表情等对外界做出反应,其交往技巧主要是先天遗传的。

第二阶段(7~24个月):对抚养者依恋关系的建立。6个月时认生了,这时的婴儿明显地将熟悉的人与不熟悉的人区分开来。和母亲相处时很愉快,还会用哭闹来迫使母亲等被依恋对象回来。

第三阶段(24~36个月):发展伙伴关系阶段。两岁的婴儿身体动作能力越来越像个大人。能够自由地走或跑,大大扩展了婴儿活动的空间,他(她)开始有了自我表现的欲望,第一反抗期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他(她)越来越喜欢和小伙伴一起玩,并且这也减轻了与母亲分离的痛苦。要注意的是,他们几乎没有用说话来表达交往的需要,按照成人的标准,3岁前的婴儿之间的言语交往是很不成功的,他们几乎都在各说各话。这时候的婴儿主要用身体动作或行为来表示自己加入和他们进行的游戏中去。所以,有许多婴儿用身体撞、挤、拉别的婴儿,都可能是一种交往的手段。

推销自己的小花狗

狗园里有很多狗:有壮实凶猛的大狗,也有体态娇小的小狗;有直毛狗、卷毛狗;还有黑狗、白狗、黄狗……那是个狗的世界。

每天都有人来看这些狗,每天也都有一两条狗被人选中,带回家去。小花狗不愿闲在狗园里,他和伙伴们一样,想到更广阔的世界去,更希望有为人类效劳的机会。

一天,一个农民来选狗。小花狗立刻憧憬起美好的田园生活来。他显得很殷勤,摇着尾巴凑上前去舔农民的手心。农民说:“你倒是很友善,不过我需要一条强壮的狗,给我看家护园。”

农民带走了牧羊犬。小花狗暗自替牧羊犬高兴。他知道了人们需要强壮的狗,于是天天跑步,锻炼自己的身体。

又一天,一个马戏团小丑来选狗。小花狗挺起胸脯昂起头,双眼闪着威严的光,装成强壮的样子。“对不起,我不能要你。”小丑说,“我要一只聪明的狗,让他学会表演特技。”小丑选了一只纯种的机灵狗,当场教他学习特技。

小花狗于是也练了起来,很快学会了钻竹圈、敬礼和同人们握手。

一天早上,正当小花狗反复演练着这些特技的时候,一位警察来到了狗园。警察看到小花狗滑稽的动作,笑着说:“你倒是很有趣,可是我要的是一只能警戒,能帮助我追踪破案的狗。”

小花狗眼巴巴看着警察给狼狗戴上了油亮的脖套,牵着他威武地走出去,乘上警车,开走了。

小花狗越想越伤心,竟不知不觉落下了眼泪。

从这天起,小花狗又多了一项训练课:他像警犬那样练习撕咬、咆哮。他正在这样大吼大叫时,竟把一位女士吓了一跳。她说:“这条狗吓死人了,我要只温顺的小哈巴狗和我作伴。”

勤学苦练的小花狗不但没找到买主,反而把人吓了一跳,这是他始料未及的。不过他不再伤心了,为小哈巴狗有了主人而庆幸,自己仍在探索着。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狗园来了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而且他们很快决定买下他。小花狗欣喜若狂地跑过来,后脚着地、前爪拱手作揖,然后舔着他们的小手,他终于有了自己的家,成了孩子们的好朋友,也为家人带来了欢乐。他既能像牧羊犬那样看家护园,又能表演各种杂技,每天从邮差那里接过报纸递到主人手上,而且还能像警犬那样,在夜晚护卫着孩子们出外抓蟋蟀。

从宝宝的咿呀学语中了解宝宝

观察内容让宝宝通过咿呀的语言与父母沟通。

发展目标从简单的语言中了解宝宝,为提高宝宝的语言能力做准备。

咿呀学语时期的婴儿语言发育处于说话萌芽阶段。此时期明显地增加了不同音节的连续发音,发出的音调也常变换,听起来更接近正式说话,只是这种发音还没有意义。这阶段发出的音近似词增多,而且开始能模仿发音,如“灯”、“帽”等。会正确地叫出“爸爸妈妈”,看见图画上的人物会叫“妹妹”和“姨”等,大约能说出4~6个字。还会用一定的声音来表示一定的意思,如要爸爸妈妈捡掉在地上的玩具时,会发“哎哎”和“嗯嗯”的音。

这时期婴儿理解的字远比说出的多,大约能听懂20个字左右,在爸爸妈妈语言的指导下,他会表演拍手、摇头、再见、欢迎等的婴儿游戏,能把词音和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

因而此时的父母要教孩子多认一些东西,比如问“灯呢?”,婴儿就会去看灯,但这种反应往往同某一盏具体的灯联系起来,其他的灯都不能引起婴儿的反应。还会根据爸爸妈妈的要求指出口、眼、鼻等l~2个部位。所以这个时期的父母要多让孩子指认一些东西。为语言的发展做准备。

咿呀学语阶段的宝宝性情有些急躁,如果爸爸妈妈一时理解不了宝宝的意思,孩子可能会显得不耐烦,或者哭闹,此时的爸爸妈妈一定要有耐心,这样能够培养宝宝好的习惯和性格。

不要过分倚重体态语言

0~6岁是宝宝语言发展敏感期,因此,在宝宝发展体态语言的同时也要注意训练宝宝的口语表达能力。毕竟语言才是人际交流最有效的工具。如果妈妈一直以体态语言为主与宝宝交流,就可能影响宝宝语言能力的发展。

专家建议,在认真阅读宝宝体态语言并对其做出热烈反应的同时,妈妈应该从宝宝出生起就经常用较慢的语速、抑扬顿挫的音调、富有节律的语句与宝宝说话,同时想方设法引导宝宝自己用语言表达他的想法。虽然在宝宝学会说话之前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妈妈说再多的话,宝宝也不会做出妈妈所期望的回应,但妈妈的努力总会在某个时刻得到令人惊喜的补偿。

有苦同吃

有三只黑熊结成兄弟,发誓有福同享,有苦同吃。

一天,他们找遍了整个森林,也没找到好东西吃。三个肚皮都饿得瘪瘪的。

“看哪,那儿有个洞!”其中一只熊像发现了新大陆。

三只熊一起跑过去。里边黑咕隆咚的,看不见底。“说不定里边藏着什么好吃的呢!”熊大哥说,“你们在上边等着,我先下去,发现好吃的东西,我会马上甩上来。”说完,他就扑通一声跳下洞去。

这是一口古老的废井。里边又是水,又是泥,还有刺鼻子的发霉气味。熊大哥朝四周摸了一会儿,净是些又凉又滑的石头,什么吃的也没有。

熊二哥在井台等急了,向井洞里大叫:“大哥,找到好吃的了吗?”熊弟弟叫得更响。

熊大哥的两只脚陷在烂泥里,越挣扎越往下陷,心里很烦。心想:还想要东西吃呢,让你们也下来尝尝烂泥的味道吧。于是向上边喊道:“二弟、三弟!都下来吧,这里有很多好吃的,我搬不动!”

熊大哥话声刚落,扑通一声,熊二哥跳了下来,也陷在烂泥里。

熊弟弟见两个哥哥没动静,喊道:“让开点,我也下来帮忙!”

熊哥哥没吱声,熊老三就跳了下来。

熊弟弟问大哥二哥:“吃的东西在哪儿?香不香?”

熊大哥说:“我们早吃够了,现在该你尝尝啦!”

熊二哥见熊弟弟两腿蠕动着,想从烂泥里拔出来,就是拔不出来,说道:“咱们这叫有苦同吃。”

熊弟弟这才知道上了当。他摸摸井底的四壁,都是又光又滑的石头,抬头看看井口,像一面圆圆的镜子。他叫苦不迭:“哎呀呀!我们怎么爬上去呢?”

“爬上去?”熊大哥突然被提醒了,吃了一惊。他试着爬了几次,都滑下来了。“是呵,我们怎么爬上去呢?”他急了。

熊二哥也如梦方醒,奋力爬了几次,也没成功,哭咧咧地说:“啊啊,我们都要死在这个洞里了!”

熊弟弟重重地叹了口气,埋怨说:“我们兄弟三个,哪怕有一个在上边,也可以想出办法呀!”

如今,陷在烂泥里的三个熊朋友,是什么好办法也想不出来了。

宝宝天生就是一个学习者,他们一出生就具有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而宝宝的认知能力对他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宝宝早期的认知能力合理的开发和引导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