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赵怀德中医世家经验辑要
10655900000002

第2章 二世医哲赵蔚春

二世医哲赵蔚春,生于清朝道光21年,为赵氏“济世堂珍寓”的二代传人。他自幼聪颖,及长便可熟读诗书,后又从师就读,苦学六载,博览诸子百家,熟知四书五经,求学结束后又从父学医,耳闻目染十余载。由于其父赵铎乃西歧名医,治学严谨,教子有方,加之赵蔚春自己的勤奋和努力,经过十几个春秋的潜心学习,尽得其父赵铎之诊疗要法。青年之时,赵蔚春即悬壶乡里,尤其在儿科方面颇有专长,以善治天花、麻疹而名噪一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赵蔚春在业医过程中,乐于笔耕,经常把自己在诊疗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及时记录下来,因而给我们留下了不少笔墨,如《天花麻疹治疗撮要》及许多医案医话等文稿。

一、继承祖业立志学医

赵蔚春出身于医生家庭,深受其父的影响,在继承父亲赵铎治疗内科、外科疾病经验的基础上,尤潜心于对儿科疾病的诊疗,经验颇为丰富。赵蔚春临诊之际,不但诊疗仔细,而且对患者特别耐心,视病人如亲人,所以业医不长时间,便深得乡邻信赖,请其诊疗者日益增多,诊务大旺。为了不负其父与众乡亲之厚望,他深知自己学业初成,根基肤浅,因而长期坚持白天执业,夜间苦读的良好习惯,相继复习了《伤寒论》、《金匮要略》、《药性赋》、《医方集解》等古代名著,受益匪浅。

自古以来,医学与文学就是密不可分的,中医古籍文深语奥,每遇难解之处,赵蔚春总是四处求教,不耻下问,经常向精于医文之人请教,以求指点迷津。据祖辈相传,他酷爱读书,乐于记诵,每值炎暑时节,人们都静居凉处以避暑,而他则不然,经常秉烛坐于帐中,潜心苦读,时常通宵达旦,令众人赞叹不已!如此历经三秋,先将古代医家所载的名方吃透,然后再与他们白天所诊治病人的处方相对照。反复悟会,终于在学业上有了突飞猛进的长进,也为其以后的临床诊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精研麻疹闻名遐迩

麻、痘、惊、疳号称中医儿科四大难症,自从赵蔚春专攻儿科疾病以后,特别对麻疹一病颇有造诣,且有许多独到之处。由于当时广大城乡卫生、防疫知识尚未普及,天花、麻疹等流行性疾病经常肆虐,因而每当麻疹流行之时,传染甚速,婴幼儿染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婴孩亡故,全家哀嚎,那副悲惨情形,深深地刺痛了赵蔚春的心。为了拯救生灵,发扬家学,他针对这种情况调整了自己的治疗重点,遂又博览儿科诸多著作,开始致力于麻疹一病的专门研究。

赵蔚春通过长时间的研究后认为麻疹与痘,并症同源,内有火毒,复受时邪之气,每当小儿生长发育到一定时期,内外之毒相击,则会发为麻疹。他认为麻疹的发病关键,其本在肾,其标在肺,因此麻疹之毒,应属阳热火毒,轻清而上浮,发作时常连血鼓动而上,故其色泽鲜红而无脓疮,内毒自肾上达于肺,而肺主皮毛,所以麻疹以面部、手背多发者为吉,否则相反。如果头面部无见疹点,反见阴面疹色紫暗不活、咽喉肿痛、烦躁不安、大便不畅、小便不通者则多为麻疹逆症;口干舌燥、声音嘶哑、双目上翻、大便脓血、疹中挟斑者则病势笃重;如见麻疹出后,疹形干枯、色黑如煤、一出即没、毒气内返、舌唇俱黑、鼻翼煽动、目光呆滞、抽搐不止,大便色黑者,此乃麻疹之危症。只有辨别仔细、反复诊察,才能分清缓急,做到胸有成竹,心中有数。

在麻疹的治疗方面,赵蔚春既尊重古人经验,又不被古人经验所束缚。特别重视麻疹患儿在发热、出疹和疹退三个阶段的合理治疗。同时,他提出麻疹的治疗和用药,当以出疹部位、多少、色泽、态势为辨治眼目,分别拟定了以透疹汤为基本方的八个系列性方剂,贯穿运用于麻疹出没的各个阶段。在具体用药方面,赵蔚春特别指出始终应选用轻清宣透、养血清热之味。消除麻毒固然重要,但苦寒之品最易遏伤正气;扶正保元固然重要,但切勿滞其毒邪;宣表透疹绝不可大汗大散。在这些学术思想的指导下,赵氏在当时用中医中药挽救了无数婴孩的生命,其治疹之名声大噪一方,远近闻名。

三、重术崇德舍己利人

赵蔚春先生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在精益求精钻研医术的同时,特别重视医生的德行培养。据《凤翔县志》介绍:同治年间,凤翔麻疹大流行,治疹名医赵蔚春夜以继日的为病人诊治,无论什么时候,病人随到随诊,每天接诊患儿百余人,其工作之辛苦,可想而知。同时,他还在许多患者不便来诊时四处巡诊,赢得人们的交口称赞。对于贫苦之人,总是采用一些廉验之法予以治疗,尽量减少患者的花费;对于实在交不起药钱的人,他经常送医施药,令病家感恩不已!

长期的劳累也使赵蔚春的身体受到了伤害,由于他经常超负荷工作,后终因劳累太过而成疾,结果年仅52岁便去世,此令赵氏家族及西府乡亲感到万分遗憾和悲痛,但他这种重医重德、舍己利人的风范却永远值得赵氏后人及大家骄傲,也正因为这一点,才使得“济世堂珍寓”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