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克服焦虑症
10655500000014

第14章 惊恐障碍形成的原因

(1)遗传因素:较多资料表明遗传因素在焦虑障碍发生中的作用。临床上,在许多惊恐障碍患者的家族中,常有一些亲属有惊恐障碍及其他焦虑障碍病史。在焦虑障碍患者的亲友中患焦虑障碍者约为15%,而一般人群约为3%。惊恐障碍患者的亲属患惊恐障碍的危险性明显增加。

(2)生化因素:目前认为,惊恐障碍在生化方面与某些神经递质及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关。

(3)个体素质: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神经类型。其中有的神经类型对于焦虑是易感的,表现为对外界的刺激较为敏感,反应强度较大,反应持续时间较长,反应恢复也较慢,易于出现焦虑和惊恐障碍。

(4)心理因素:心理认知因素在惊恐障碍中起重要作用。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相关研究推断惊恐障碍患者存在认知功能缺陷。如果个体觉得能控制环境事件时,显示出的焦虑就会更少,而缺乏控制感时则容易诱发惊恐障碍。对身体感觉及威胁出现灾难性曲解时,容易使惊恐障碍发作。惊恐障碍可被外界刺激诱发,也可被体内的感觉、想法、想象等诱发。焦虑时常伴有注意狭窄、身体感觉增强,如当个体觉得心脏有问题时,会轻微心跳加快,个体会将这歪曲为“这是心脏病发作的前兆”,会觉得自己快死了,这又加强了个体的威胁感。认知扭曲和生理反应促使惊恐相互结合易导致恐障碍发作。

(5)社会环境因素:①童年创伤性事件。有研究显示,惊恐障碍的患者在既往的成长过程中存在有创伤性的经历,如儿童期有分离性焦虑、亲密人际关系的丧失、期望值的显著改变等使患者处于持续性压抑愤怒的状态,导致了后来的惊恐发作。②生活事件。惊恐障碍患者在起病前一段时间内所经历的生活事件,可能是本病的一个重要诱因,如与患者关系密切的亲友死亡或重病,自身健康的变化及居住环境的改变等,可使患者在主观上感到失去控制,导致无望和自我评价降低;但生活事件对惊恐障碍的诱发作用,不仅取决于这些事件的客观存在,更重要的是他们对患者的心理、情绪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6)人格特征及应对方式:目前普遍认为,神经症患者的发病存在一定的人格基础。惊恐障碍患者的人格也存在一定的倾向性。神经症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格缺陷,其人格特征对应对过程认知和应对行为有影响。

(7)家庭环境与父母教养方式:目前认为父母教养方式,对个体心理发育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家庭环境的融洽,父母的感情温暖,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理解是子女心理正常发展的重要条件。国内外的研究显示:父母的养育方式对子女的人格发展、心理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不当的养育方式易使子女形成难以适应社会的不良人格特征。有的研究认为,焦虑症患者表现出对父母过度的依赖,以及父母更多地表现出对子女的挑剔、控制。虽然惊恐障碍患者的父母教养方式目前未见报道,但其发病有很大程度与其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有关,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待于进行进一步科学研究。

(8)压力:压力包括实际发生的压力事件和错误判断引起的压力。当没有发泄渠道、没有掌控感、没有人情支持,同时事情也没有好转的迹象时,心理压力就会加剧。反复出现的挑战会反复激发个体的一阵阵警惕,到了一定时候,这种警惕性就恒常化了,使之随时保持这样的警惕,进入焦虑状态,使焦虑、恐惧更容易产生。其实,惊恐障碍的发生往往是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往往很难将两种因素分开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