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我最想要的朋友
10654700000043

第43章 陶行知对高士其的支持帮助

1988年12月19日,全国著名的科普作家高士其因病逝世。他与病魔斗争了半个多世纪,在孜孜不倦的辛勤笔耕中,写下了大众化科学史上光辉的一页。

高士其从事科普创作生涯,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里面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1930年秋天,高士其留学归国。由于在美国学习期间,一次解剖实验不慎感染了病毒,造成难以治愈的后遗症,使他手脚行动不便,但丝毫没有影响他的智力、聪慧和报国热忱。

高士其先在南京中央医学院找了一份工作,却因为看不惯那里的贪污腐败行为,又不愿同流合污而辞职。后来到上海,本想谋求适合自己做的事情,不料处处碰壁,许多人担心他的病会传染,根本不见他,更谈不上帮助他。高士其只好东搬西挪,过着亭子间贫病交加的生活。

正陷入一筹莫展的困境之中,高士其在美国留学时结识的李公朴先生向他伸出了热情之手,并把高士其介绍给了陶行知。这时是1932年,陶行知刚从日本回来,在上海组织发起“科学下嫁”活动,向人民大众广泛宣传通俗科学知识,办有自然学园,组织编写儿童科普读物。当他在李公朴的住处遇到了高士其,听完李公朴的陈述,心里就产生了一个想法。回去后他和朋友们商量说:“像他(高士其)这样一个为科学而献身的人,我们应当设法使他学有所用,不要埋没了这个人才。”

几天后的一个傍晚,陶行知把高士其接到了自然校园。

从此,不仅改变了高士其的境况,更重要的是在高士其眼前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高士其住在这里,生活有了保障。他上午看书、查资料,下午写作,编写《生活卫生活页指导》。高士其经常把写好的作品拿给陶行知看,陶行知则鼓励他用通俗的语言阐明科学道理,让人民大众能够看得懂。陶行知说:“写文章就是写话,要用口语才好。”高士其不但铭记着陶行知的谆谆教导,而且思想感情也转向到热爱人民,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务方面。

这期间,陶行知还邀请高士其等人一起创办了一所儿童科学通讯学校,旨在造就科学的儿童与科学的民众成为科学的民族,以适应科学的世界。

高士其经常到陶行知家里聊天,家里人待他十分热情,使他感到心里暖融融的。这时,高士其用了陶行知资助他的钱买了参考书,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微生物大观》这部著作。陶行知为了让高士其有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到处奔波,为他开垦新的天地。

抗战以后,高士其从上海奔赴延安,又从延安到了重庆。他受到党中央无微不至的关怀,毛主席、周总理等许多老一辈革命家都亲自过问和安排他的生活。

陶行知这时已在国外,向世界人民宣传中国人民抗日救国主张,并于1938年8月回国,之后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

1939年夏天的一天,陶先生抱着西瓜去看望高士其,久别重逢,喜出望外。当陶行知看到高士其病得相当严重,却依然坚持不停地写作时,深为他的毅力和精神感动。

不久,由陶行知组织发起的“抢救高士其”募捐活动在重庆市内开展起来,一共募捐到一千元,让他到香港治疗,接过这钱,使高士其激动不已。在党和陶行知的帮助下,高士其赴港就医。

许多年之后,高士其在回忆这段往事时这样说道:“在那吃不饱,饿不死的关头,陶先生不但自己关心帮助我,还动员许多朋友来关怀和帮助我。”高士其在港治疗期间,不断收到陶行知的信,封封热情洋溢,称赞高士其的科学小品是小朋友的需要,是劳动大众的需要,是祖国人民的需要。当时上海出版了他的日本科学小品集——《我们的抗敌英雄》、《细菌与人》、《抗战与防疫》、《细菌大菜馆》,陶行知马上写信把这好消息告诉了高士其。

解放以后,高士其成了受人尊敬的科学家、作家和诗人。然而、不管岁月流逝,风霜雪雨,高士其始终没有忘记陶行知先生给予过的指导和帮助,心中永远珍藏这份真挚的友情。在古稀之年,他曾两次拿起笔,表达对陶先生深深的崇敬和怀念之情。如今,这份墨宝珍藏在安徽省陶行知纪念馆内。

在困难时,是朋友帮助了我,在失望时,是朋友给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