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必懂的数学知识
10654300000032

第32章 电子计算机

1946年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它是一个占地170平方米、重30吨的庞然大物,由18000个电子管组成,每小时耗电量为140千瓦,每秒钟可进行5000次加法运算。它的最重要的特点是,能按照大编写的程序自动地进行计算。

从1946年至今,经过40多年的发展,电子计算机的运算速度越来越快,复杂程度越来越高,体积越来越小,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我国的“银河”巨型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已达到每秒1亿次,国外的先进计算机的运算速度还要快。就机器本身来说,电子计算机已“进化”到第四代了。

第一代以电子管为主要元件。利用这一代计算机,人们把人造卫星送上了天。

第二代以晶体管构成基本电路。开始有了算法语言和编译系统。运算速度达每秒几百万次,体积、重量、耗电量、造价都大大减少。

第三代是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这时已有操作系统,小型机广泛应用,有了终端与网络,运算速度达每秒几千万次。

第四代是大规模集成电路组成的机器。体积与成本大幅度减少。这时制成了微型计算机,在工业、科学研究和家庭生活中广泛应用。

第五代电子计算机实际是智能计算机,具有模仿人脑思维过程的能力。从1979年起,日本等国组织了各方面的专家,开始了对这种计算机的研制,现已取得初步进展。

作为一种计算工具,电子计算机和一般计算工具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1)运算速度快。运算速度高的电子计算机每秒能进行十几亿次运算。速度较慢的微型电子计算机,每秒钟也能进行10万次运算。(2)计算精度高。现代电子计算机计算的值可达到64位数。(3)具有“记忆”和逻辑判断能力。电子计算机可以记录程序、原始数据和中间结果,还能进行逻辑推理和定理证明。(4)能自动地进行控制,不必人工干预。

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已迅速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从宇宙飞船、导弹的控制、原子能的研究及人造卫星等尖端科技领域,到工业生产、企业管理、日常生活等都不同程度地应用了计算机。有人断言,现代社会的每一项活动中都有电子计算机的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