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碥石集(第四集)
10653100000007

第7章 燥痹的辨证论治

中医对风湿病的认识,源远流长。既有系统理论,又有丰富的防治经验,这在历代浩瀚的医籍中,俯拾皆是,不胜枚举。因一般常见的风湿病,如行痹、著痹、痛痹、热痹等,已为大家所熟悉,故本文不再涉及。

现将我多年来研治燥痹的学术思想和医疗体会,作一举隅性介绍。

概述

燥痹,是指燥邪(外燥、内燥)损伤气、血、津、液而致阴津耗损,气血亏虚,使肢体筋脉失养,瘀血痹阻,脉络不通,导致肢体隐痛,甚至肌肤枯涩,脏器损害的全身性疾病。燥是致病之因,亦是病理之果,痹是病变之机。证见:口鼻咽燥少津,眼干泪少,口干口渴,渴不多饮,肌肤干涩,肢体关节微肿或不红肿,屈伸不利,隐隐作痛,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或细涩等证,则称为燥痹。本病以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特有的阴津匮乏为主要临床表现,一年四季皆可发病,但以秋、冬季为多见。

其发病年龄,又以儿童及青中年罹患机会较多,且女性多发于男性。

源 流 考 略

历代医籍中,并无燥痹这一病名,但与本病相关的论述,则散见于历代医籍之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有:“燥胜则干”的记载,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有:“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的论述。因此,本病当属于燥病范围。至于与现代医学,亦难以对号入座。然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某些传染病中后期、贫血病、冠心病等,都可能出现燥热伤津的燥痹证候。

作为中医诊断学名称,首见于《路志正医林集腋》一书中“痹病杂谈一组”篇。这是我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等特征,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而提出的。次见于《痹病论治学》,后又被《中国痹病大全》收入。

病 因 病 机

燥痹之患,起因多端,机理复杂,涉及多脏器、多系统的病理变化过程,是一个全身性的疾病。其病因主要为:

一、先天禀赋不足

先天不足,素体为木形、火形之人,或素为阴虚体质,形体瘦削,内有郁热,血中伏火,口干、咽干、目涩视昏、烦热易急,大便干燥。此类体质,多易从热化、燥化。

二、天行燥烈之气

阳阴燥金司天,或久晴无雨,骄阳以曝,干旱燥盛,大地皴裂,沟河水涸,禾稼枯萎。人居其间,身受燥毒,津液失充而发燥病。

三、温热毒邪销铄

外感温热邪毒,陷入营血。热毒炽盛,燔灼气血,伤津耗液,导致机体失养,血脉瘀阻,燥瘀互结。

四、过服辛燥之品

过食辛辣香燥之品,或过服补益之味(参、芪、鹿、茸等),损伤脾胃之津,致津不敷布,热毒内生,蕴久令阴津耗伤。

五、化学药品毒害

久服某些化学药品,或因职业影响,长时间高温作业或接触某些有害物质,如工业废气毒害,空气污染,或误食农药污染的蔬菜、瓜果等食物……日久积热酿毒,致津液代谢失调。

六、居处自然环境失宜

久居烈风沙石之域,或饮用水中缺少某种微量元素,致机体阴津不足,而成地域性燥病。

主 要 病 机

一、燥伤肺阴,肺气痹阻

天行燥邪伤人,肺卫首当其冲。以肺开窍于鼻,咽喉为声音之门户,肺津被灼则咽干鼻燥,上逆而咳,或痰中带血;肺主皮毛,津失濡润,则皮毛干燥,肌肤局部麻木不仁或疼痛;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主津,液亏则无水行舟,而大便干结。

二、燥伤心阴,心脉痹阻

温热燥邪,或情志内伤,五志化火等,均可灼伤心阴,久则阴血亏虚,而见胸闷胸痛,心烦不宁,夜寐不安,舌干津少,质紫黯或有瘀斑,脉细数或细涩等证。

三、燥伤胃阴,脾虚肌痹

劳倦内伤,思虑过度,或温病及慢性消耗性疾病后期,外感燥邪等,损伤脾胃之阴血津液,致阴虚火旺,而见饥不欲食,食入不化,胃脘灼热,心烦嘈杂,肌肉瘦削,四肢痹痛等证。

四、燥伤肝阴,筋脉痹阻

肝主筋,藏血,喜柔而恶燥。肝阴虚则不能涵木,肝阳上亢,可见头晕目眩;筋脉失养则四肢麻木,痹痛,关节屈伸不利等证。

五、燥伤肾阴,肾精亏虚

温热燥病后期,日久必耗伐肾阴。肾主骨,藏精,阴精匮乏,致腰膝酸软,骨质疏松,甚至骨节烦痛、变形、失用。

六、燥瘀搏结,络脉痹阻

燥热内陷,阴虚血少,煎熬成瘀,燥瘀相搏,血行涩滞,痹阻络脉,肢体、关节隐痛,活动不便等证。

七、燥痰凝结,痹成瘿核

燥邪炼津成痰,随气血运行流注,凝结于项,则生梅核或瘿瘤;痹阴经络,则肌肤筋膜可扪及大小不等的结节。正如《诸病源候论》中所云:“恶核者,向里忽有核,累累如梅李,小如豆粒,皮肉燥痛……久不瘥。”

诊断

本病所发,是燥伤阴津,机体失于濡润所致。诊断时应掌握以下要点:

(1)有禀赋不足,阴液失充,或外燥侵袭,或津伤化燥,或燥烈药物毒害等病史。

(2)有津伤干燥的表现,如口、咽、鼻腔、干燥无津或少津,眼干无泪,皮肤或大便干燥等症状。

(3)有五脏及与之互为表里的六腑津干液燥各自不同的生理、病理的特殊表现。

(4)有关节、筋膜、肌肉失于津液濡润的临床表现。

(5)有津亏血燥如:肌肤枯涩、瘙痒、五心烦热、盗汗,肌肉消瘦或麻木不仁等症状。

(6)有津亏血瘀如:瘀斑、红斑结节或肢端阵发性青紫等表现。

(7)有燥核痹结如:皮下筋膜结节、皮脂腺囊肿或瘿瘤等症。

(8)舌质红或绛,或有裂痕,无苔或少苔,或花剥,或镜面舌。脉细数或弦而细数或细涩等表现。

上述具备三条或以上者,可确诊为燥痹。

辨 证 论 治

本病涉及多脏腑整个机体失调所致,但临床表现不同,多相煎为患。

1. 燥伤肺阴,肺卫痹阻证

临床表现:胸闷短气,口鼻咽燥,喉痒干咳,痰少而粘,不易咯出,或痰中带血,量少色暗;或声音嘶哑,午后颧红,潮热盗汗,手足心热。日渐消瘦;皮肤干燥、毛发不泽,或肢体麻木不仁,舌质红或光剥,苔少津乏,脉细数式沉涩。

治法:生津润燥,轻清宣肺。方用清燥救肺汤加减治之。〔《医门法律》生石膏、霜桑叶、人参、胡麻仁、麦门冬、阿胶烊化、枇杷叶、甘草〕

2. 燥伤心阴,心脉痹阻证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心烦不宁,惊惕不安,多梦易醒;胸闷疼痛,或痛而灼热,或痛引肩背及手臂内侧,时作时止;口干舌燥,渴不多饮;手足心热,盗汗,便干尿少,舌红少津或边有瘀点、瘀斑,无苔或有苔;脉细数,或细涩兼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生津润燥。方用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人参、麦冬、五味子)合加减一贯煎(《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火证治法》生地、芍药、麦冬、熟地、知母、地骨皮、炙甘草)。临证变通,增减。

3. 燥伤胃阴,脾虚肌痹证

临床表现:饥不饮食,吞咽干涩,或食入痞胀,胃脘嘈杂,隐隐作痛,或呃逆干呕,咽燥口干,大便秘结;形体消瘦,四肢无力,甚或肌肉僵硬、萎缩;舌质红暗或龟裂,苔薄而黄,或唾少乏津,光而无苔;脉细数或细涩。

治法:养脾益胃,生津润燥。方用养脾润胃汤〔《路志正经验方》沙参、麦冬、炒扁豆、生山药、杏仁(炒)、玫瑰花、火麻仁、白芍药、生谷麦芽、甘草〕,临证加减。

4. 燥伤肝阴,筋脉痹阻证

临床表现:眩晕头痛,两目干涩,少泪或无,口干咽燥;唇赤颧红,筋惕肉軪,关节疼痛,拘急麻木,屈伸不利;烦躁易怒,两胁隐痛;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失眠多梦,胆怯易惊;女子月事提前,量少或闭经;舌质暗红,爪甲薄脆失荣;少苔或无,脉弦细数或细涩。

治法:滋肝润燥,荣筋通络。方用滋燥养荣汤(《证治准绳·类方》:当归、生地、熟地、白芍、秦艽、防风、甘草),临证加减治之。

5. 燥伤肾精,髓海亏虚证

临床表现:头晕目眩,口干咽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失眠多梦;腰膝发软,便秘尿黄,形体消瘦;男子早泄或遗精,女子经少或经闭;甚者脊柱弯曲,关节变形,肌肉萎缩;面色晦暗,或黧黑干枯,舌质红或花剥,或无苔干燥乏津,或舌质暗红,或见紫斑;脉细数或沉涩。

治法:滋阴外肾,填精润燥。方用滋阴补髓汤加减〔《医醇軦义》党参、生地黄、龟板、知母、盐黄柏、白术、豺狗骨、猪脊髓、当归、茯苓、枸杞子、川断、狗脊、牛膝〕治之。

结语

燥痹之证,缘燥邪伤阴,津伤化燥,多脏受损,津亏液少,运行受限所致。临床上常现津亏失濡,阴虚发热、燥瘀相搏或燥痰互结等特点。病属本虚标实,虽可见虚实夹杂之候,然仍以虚为重,此应明察。在治疗中应当根据本病的多重性和复杂性以及患者的实际情况,在施以生津增液、滋阴润燥大法的同时,佐以疏风通络、活血化瘀、甘凉濡润、滋补脾胃之阴、祛风化痰药物。因滋阴之品,多重浊粘腻,或用久,不无滋腻碍脾之虑,中土一败,百药难施矣,是故,整个疗程,应时时护顾胃气。

应用风药,宜选甘辛平、甘辛或辛苦平之品,此乃风药中之润剂。既符合“辛以润之”之旨,又无伤阴之弊。诸如忍冬藤、議莶草、丝瓜络、青风藤、天仙藤、伸筋草之类,皆有疏风通络,宣痹止痛之功,可临证选用。

在养阴润燥的同时,亦须加入活血化瘀之品,缘瘀化津自生耳。药当选甘寒、苦微寒或辛苦温之丹参、丹皮、赤芍、醋莪术、丝瓜络等药物。然用量宜小,以免阴液未复而再度耗伤也。若非实热之证,当慎用大苦大寒之味,只以苦能化燥,燥而伤阴之故也。

本病后期,多见阴损及阳或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的正气明显不足之候。此时之治,当以益气养阴、阴阳并调,大补气血,扶正祛邪为要。所以然者,补气可以生津,养阴可以化气是也。若筋脉失荣,精亏髓乏,骨节变形者,当养血荣筋,填精补髓,温阳壮督。其甚者,可用虫蚁搜剔之品。总之,临证治疗,应灵活通达,且莫拘泥。

本病因涉及多脏器病变,其来势者缓,故其治亦难,须有防有守,运用中医综合疗法,始克有功!

验案举例

刘××,女50岁教师1981年7月17日入院,住院号013347

患者1960年患慢性肝炎,1971年当地医院确诊为早期肝硬化,此后逐渐出现全身皮肤干燥,双目干涩,视物不清,口咽鼻腔干燥,在当地多方医治疗效不著,近两年症情加重,而到北京求治。经××医院确诊为干燥综合征。因无有效疗法,遂转入我院。

现症:全身皮肤干燥不泽,两目干涩无泪,视物模糊,口、咽、鼻腔烘热干燥,饮食不用水助则难以下咽,唾液少,全身乏力,关节挛痛,恶冷畏风,心烦易急,两胁隐痛,大便干结,3~4日一行,溲清略频,舌暗红龟裂,无苔少津,脉弦细稍数。

本病病程较长,症情复杂,既有肝脾阴血亏耗,虚火内蕴之征,又有阴损及阳,阴虚气弱之象。治应甘平濡润,气阴两补。一贯煎加减:

沙参20g,麦冬12g,生地15g,白芍12g,白扁豆12g,山药12g,绿萼梅9g,香橼皮10g,莲子肉15g,甘草6g,水煎服,日二次。

7月25日复诊。上方进药七剂,口眼鼻黏膜干燥略减,纳食增加,精神见振,大便日一行,略干,仍心烦易急,五心烦热,畏风恶冷,关节挛痛。上方加玄参10g,太子参10g,川楝子8g,水煎服,七剂。

8月2日第三诊。药后自觉眼内润泽,但夜间仍干涩,口中微有津液,心烦易急,五心烦热已减,舌脉同前。既见小效,守方不更,再进14剂。

药后患者自觉两目干涩,口咽干燥,皮肤枯涩,全身乏力,畏冷恶风比入院时大有好转,饮食不用水助能够下咽,精神振作,二便正常,唯四肢关节时而隐痛,两胁胀满不适,舌暗红少津有裂纹,脉细略数。上方去玄参,加预知子9g、首乌藤18g。

患者共住院217天,除两次外感、一次急性阑尾炎期间暂时对症治疗外,基本以上方加减进退,共服药170余剂,至1982年2月出院时,口、舌、眼、鼻、皮肤干燥基本消失,带药方出院,两日服一剂,连服三个月;另嘱注意饮食有节,勿食辛辣,慎避风寒,以防复发。